家长必看!把手机交给孩子之前,请先做好这几点

总有一天,或早或晚,我们的孩子们都要拥有一个自己的手机,自己的网络世界,自己的社交圈子等等。孩子们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更容易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亲爱的家长朋友,为防止您的孩子被骗,请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些防诈骗的知识,合理妥善使用手机。

一 不轻信短信,特别是中奖信息类

如果是亲戚朋友发短信涉及到金钱之类的,一定要打电话核实,因为电话可以被模拟,亲戚的手机可能丢失,手机号可能丢失。对于中奖类信息,需要仔细核实。如果自己没参加过某个活动,中奖信息肯定是假的。如果参加过,到官网查询相关信息,并打电话核实。中奖一般是不需要手续费的,如果要求付手续费的,肯定是假的。

二 不轻信陌生电话

这类电话无非也就是说中奖类的信息,要汇款之类的,直接忽略掉就可以了。要么就是说某个亲人出事了,要钱摆平,而刚好这个亲人的电话暂时打不通(可能骗子看准了这一点儿,发短信也是一样)。这个时候一定要冷静,找亲人附近的人,弄清相关情况。不要随意回拔电话,有的电话打过来只响一两声就挂了,这类电话不要回拔,可能是扣费陷阱。如果别人真找你有事儿,不会打一下就挂。

三 不轻信“客服”

有的诈骗喜欢模拟成客服电话,特别是银行的,让你进行输入密码等敏感操作。一旦有这种情况,一定不要进行,一般银行是不会打电话给你的。如果确实不放心,可以自己打银行客服电话进行核实,或者进行回拔,一般模拟的号回拔是打不通的。

四 不随意点开短信的陌生链接

现在手机高度智能化,也为病毒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对于一个未知来源的链接,不要点开,可能是手机病毒,套取你银行账号密码的。

五 不感情用事

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并且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骗走。因此,对于表面讲感情、“哥们儿义气”的诈骗分子,特别是遭受不幸的“落难者”,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如认为对方的钱财要求不合实际或超乎常理时,应及时向家长反映,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

六 交友需谨慎

交友最基本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志同道合、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础之上,是真诚的感情交流而不是简单的利益关系,要学会了解、理解和谅解;二是对于熟人或朋友介绍的人,要学会“听其言,查其色,辨其行”。对于“初相识的朋友”,不要轻易“掏心窝子”,更不能言必听从、受其摆布利用。

七 牢记三个绝对不会

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绝对不会使用打电话的方式开展案件侦查工作,通知你涉嫌犯罪、洗黑钱、贩毒等,也不会通过网络或传真给你下达“法院传票”等法律手续;司法机关等执法部门绝对不会打电话要求群众转账汇款;司法机关绝对不会设立所谓的“国家安全账户”。

生活中家长要怎么提高孩子们防诈骗意识呢?

孩子的防范意识来自哪里?当然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重点在于家长的日常教育。

家长如何进行教育?那就是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主动告知。在幼儿时期,家长就要教育孩子不可随便跟人走,不可随意接受别人的东西,不可跟谁都说出自己的姓名和家庭情况。这是为了防范世界上有一种叫“坏人”的人,而不是防范大灰狼。

列举事例。对于大点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度讲述自己或熟人的亲历故事,对孩子具有警醒意义,不让类似事件再重演在孩子身上,同时要对孩子点明注意事项以及解决方案,不可仅限于说出被骗经历。

评点新闻。当诈骗案的事件被报道出来时,可以让孩子知道,但最为关键的是家长要对新闻予以评点,通过评点让孩子弄清案件发生的因果关系,以及防范的重点放在哪里,万一被骗要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迅速报警。

智慧故事。现在的家长朋友们很重视孩子的阅读问题。让孩子读些智慧故事无疑有助于增强孩子的防范意识并提升反应能力。要告诉孩子,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不良境地,都要首选智取。

除了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方式方法之外,家长还要重视孩子的思想认知教育。

不贪图便宜。正所谓“贪便宜吃大亏”,许多骗子都是利用了人贪便宜的心理,以利益为诱饵,诱惑受害者为得到便宜——尤其是经济收益,从而被骗子牵着鼻子走下去。告诉孩子:既不可随便给人钱,又不能随意拿人钱。

走正当途径。社会有制度,行事有程序。诸如助学金之类的正当收益,国家有相关规定,领取有一定手续,工作部门绝对不会随便打个电话就给人发放,更不会让领取人先交钱后领取。关于钱财收益问题,一定要走正当途径去领取。

要与人沟通。遇到陌生或不明情况,要及时与可以信赖的人沟通,千万别一个人闷着拿主意,更不能依照对方的思路一步步走下去。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听听不同的意见很有必要。

此外,还要让孩子防范别被人利用了自己的善良,注意日常言行避免暴露财富、招人妒忌,还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信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