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材第四十六章:驱虫
…………………………………………………………………………………………………………………………
第四十六类:《驱虫》
(3味/槟榔、使君子、苦楝皮)
…………………………………………………………………………………………………………………………
《槟榔》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槟榔子、橄榄子、槟榔玉、大腹子、大腹槟榔、青仔、宾门、尖槟、洗瘴丹。
药科——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
产地——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广西等地。
药类——驱虫。
药性——温。
药味——苦、辛。
入经——胃、大肠。
功效——下气,行水,消积,驱虫。
主治——姜片虫病,绦虫,蛔虫,虫积腹痛,积滞泻痢,疟疾,里急后重,水肿脚气。
现治——青光眼,寸白虫,蛲虫病,钩虫病,鞭虫病。
参治——冲脉病,除一切风,下一切气,奔豚诸气,风血积聚,症结,癥结,痰癖,五劳七伤,伤寒发汗,气塞不通,上气冲急,小儿头疮,聤耳出脓,口唇生白疮,痰涎,痰气喘急,宿食不消,呕吐,反酸,心脾疼,腹中胀满痛,腰痛,干霍乱,五淋,下痢脓血,小便涩痛,大小便不通,阴毛生虱,脚气累发,诸虫在脏腑,肥甘之毒,壅毒,丹毒,乌癞,金疮。
药理——和中,通肠,泻下,宣滞,疗疝,止疟,破坚,收敛,除烦,坚齿,健脾,健胃,利九窍,通关节,生肌肉,定痛,抗癌,抗高血压,抗病原微生物,兴奋胆碱受体。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用量——水煎(常量3~9克),单味驱虫(30~90克),外用(适量)。
禁忌——脾胃虚者忌服,气虚下陷者禁服。
…………………………………………………………………………………………………………………………
《使君子》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史君子、冬君子、留求子、五棱子、山羊屎、五梭、索子果、冬均子、病柑子。
药科——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药类——驱虫。
药性——温。
药味——甘。
入经——脾、胃。
功效——杀虫,消积。
主治——蛔虫病,蛲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现治——肠道滴虫病。黄病乱吃(爱吃生米,茶叶,泥土,瓦屑,桴炭等)。
参治——头面浮肿,面疮,口吐清沫,虫牙疼痛,乳食停滞,小便白浊,脾疳,小儿痞块腹大,小儿五疳,阴囊浮肿,泻痢,疮癣。
药理——致泻,健脾胃,抑制皮肤真菌,麻痹猪蛔虫,
用法——捣碎入煎剂,丸剂,散剂。
用量——水煎(常量6~15克)。
禁忌——有小毒(不可多用)。服药时忌饮热茶、忌食热物。脾胃虚寒者忌服,无虫积者忌服。
…………………………………………………………………………………………………………………………
《苦楝皮》
(资料来源——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别名——苦楝、楝皮、苦楝树、苦楝根皮、楝根木皮、川楝皮、楝木皮、楝根皮。
药科——楝科植物川楝的树皮及根皮。
产地——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药类——驱虫。
药性——寒。
药味——甘。
入经——肝、脾、胃。
功效——驱虫,疗癣。
主治——蛲虫病,蛔虫,虫积腹痛,疥癣瘙痒。
现治——钩虫病,实验性曼氏血吸虫病。
参治——肉毒中毒,游风热毒,小儿壮热,小儿秃疮,虫牙痛,痢疾,寸白虫,绦虫,风疹,瘾疹,顽固性湿癣,冻疮,瘘疮,疥癞,蠷螋疮,疥疮风虫,诸恶疮,蛇咬伤。
药理——清热,燥湿,杀疳,治疽,利大肠,抑制呼吸中枢,影响神经肌肉传递功能。
用法——水煎,丸剂,散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患处)。
用量——水煎(常量4.5~9克,鲜品量加倍),外用(适量)。
禁忌——有小毒(不可多用)。孕妇忌服,脾胃虚寒者忌服,肝肾功能障碍者忌服,体弱者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