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市的金辉裂变出一个华中区域?!人均效能已超4千万

艳姐说

2020年是属于百强房企组织变革的“爆发年”,十多家标杆房企先后对区域“动刀子”。
在这个过程中,房企在华中的变阵成为了一个看点,拆分、重构、微调、继续下注的动作,频繁在华中大地上演。
6月,大发地产8大地区公司升级为6大区域,其中原郑州地区公司并入华中地区公司,整体调整为华中区域公司;
10月,祥生地产对华中区域进行了微调,华中区域“一分为三”,江西公司会单独成立为事业部,湖南公司划归联创区域,武汉公司并入苏宁皖区域,进一步深耕;
同样在10月,碧桂园区域大裂变的行动中,新成立了鄂东(黄石、威宁、仙桃)、鄂南(天门、潜江、荆中)、湘中(湘潭、益阳、娄底);
11月,东原集团继续加大华中区域布局,斥重金收购项目,东原集团的土储结构中,华中地区与西南地区占了大头,武汉地区占比最高。
如今,刚刚敲钟上市的金辉控股,也打出了组织变阵的大旗,而这第一枪恰好于华中区域打响。
据消息透露,金辉控股新设立华中区域公司,总部设于武汉,下辖武汉公司、长沙公司、合肥公司、荆州项目。
虽然这个动作恰好与金辉控股上市时间同频,但酝酿区域架构调整的动作势必已有了一段时间。
即便对头部房企来说,每一次区域的调整,都考验着组织结构量体裁衣的手艺,也对考验着领导人的管理水准。
换句话说,能够支撑一家房企从容地做出区域变革的,是背后成熟的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对于金辉这家20多年的房企来说,为什么能做到从容而又灵活?
01
金辉组织架构迭代的
X轴与Y轴

几天前,艳姐得到一个消息,金辉集团内部发布了一则《地方公司组织调整及高级管理人员任免决定》,文件中提到两个区域变革动作:

1、设立华中区域公司,原西南区域所辖武汉公司、长沙公司、合肥公司、荆州项目划入华中区域公司管理,华中区域本部设在武汉;

2、调整西南区域公司管辖范围,下辖重庆渝北片区、重庆渝南片区、成都公司、梁平项目,西南区域本部设在重庆。

从这个动作背后透露出了几点有趣的信息:

①这次新设的华中区域下辖的城市是从原来的西南区域划拨来的,几个城市公司原本就存在,只是在其之上增设了区域公司,而非大拆大改,重新搭建;

②华中区域设立前,西南区域实际管理跨度过大——从华东的合肥一直到西南的成都,拆分过后,有利于适度缩小区域的管理范围,更有利于精细化管理;

③这一步有利于华中区域和西南区域更加聚焦优质城市、优质地块,且相邻重复岗位可以合并、精简、减少成本的同时,又提升了效能和效率。

④华中区域下辖的公司,基本以省会核心城市为主,潜力足够大,纵深足够广,是发力全国化进而区域深耕的重要跳板。且并非将区域打碎,让其失去发展空间。

⑤其实,区域裂变是很多房企冲规模过程中的常见动作,各区域之间可以竞争,业绩赛跑,快速做大规模。同时,也能让各区域继续深度挖潜,释放各区域潜力,突破区域规模天花板。

事实上,无论区域拆分还是重构,当前房企需要的都是一个能够收放自如的管理架构,既能刺激变现也能尽量抑制失误。

但也必须意识到,区域化的中心词实际上是对整个组织的一次撬动和改变,涉及到资源的重新分配、权责的重新分配、经营主体的重新分配,是一次组织架构的系统性重构。

可能有人会好奇,金辉的这次区域调整背后,是在怎样的组织架构下进行的?

我们在复盘一家房企组织架构变革的时候,常常会提到这样一个概念:“战略决定组织,组织传承战略”,这成为一切组织变革的前提条件,不能为了变而变。金辉的每一次组织架构调整,都有集团战略发展的阶段背景来支撑:

第一阶段:金辉的组织架构变革以区域化试点为主,集团先拿走出福州大本营后布局的核心城市重庆西安来试点,核心目的是把经营主体下沉,让区域有当家做主的意识,有发展的意识。

第二个阶段:试点取得成效后,金辉把全国的业务做了区域化切分,形成7个区域。搭建了清晰的2.5级管控架构,切分清楚了条线边界,实现标准化,让围绕区域化的组织变革能够全面的推行。

第三个阶段:基于经营发展和管理臂长的考虑,进行区域化调整,区域拆分与合并的动作在近一年多来上演。

因此,金辉的组织架构迭代路径,可以清晰地用一个横纵坐标轴框出来。

横向:围绕区域化的内核做组织的设计,明确总部定位、区域权责、城市公司和项目如何高效运行等问题。金辉经历了从2级——2.5级——3级的架构演变。

纵向:经历三轮条线标准化升级,组织管控内部,厘清了每个条线的权责边界,比如成本招采,总部该怎么管理、区域该怎么办、城市该怎么办等等问题。

从金辉组织架构演变的路径仍然有很鲜明的特点,我们来总结一下:

金辉的组保持了极大的灵活度,三次调整之间保持了8-10个月的周期,保持了相当的速度和规律;

金辉的组织和自身接受变革的能力很强,并非是破釜沉舟寻求出路的豪赌,而是自然生长,有序升级的进化;

金辉的组织变化严格基于经营的逻辑,有市场环境和地理文化的考量,并不是没有目标、为改变而改变。

但归根结底,任何一场组织架构变革,都伴随人才结构的优化,金辉组织架构焕发出的韧性和活力,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金辉人才,这又是一支怎样的力量?

02
人均效能超4千万
内部造血能力强

2020年,房企的组织变革伴随了一个核心主题,就是给组织做减法,提高人均效能。在这方面,金辉人力总李立向艳姐透露过一组数字:

金辉内部非营销的人约2000人,去年金辉的销售额达到888亿,算下来,金辉的人均效能达到了4440万元/人。

必须承认,这个数字在行业内很有竞争力。

如何将2000人规模人才合理配置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金辉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科学。按照金辉人力总李立的说法,金辉为员工搭建了三个梯度的人才梯队:

1、由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头部

2、由区域城市职能管理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构成的腰部

3、管培生组成的生力军

构建这样的人才梯队,必须辅以完善的培养体系和畅通的晋升通道,让人才流动起来,金辉的做法集中概括就三个方面:发掘及引入、沉淀及培养、任用及发展

但另一边,金辉又让这两步滚动起来:先培养、再筛选,筛选后再培养,再筛选……

我们先来看金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其特点可以总结为:分梯队配置的人才培养项目,全面覆盖各个职能岗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金辉为员工配置的培训计划,像另一所“人生大学”,集中培训、导师辅导、在岗培养、轮岗学习等方式多维度结合,能最大化支持人才能力提升、角色转身,实现自我价值。

再来看金辉如何发现人才,搭建职业上升通道的。

在头部人才梯队高级管理者的精准识别与任用方面,金辉形成了一个干部评价的“Raise"模型,涵盖了业绩结果(R)、能力潜质(S)、动机能量(I)、经验背景(E)、文化匹配度(A)

这个模型下,干部选拔、任用都有了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还会参考高管的一线实践经验、关键成功经验、穿越周期经验。
金辉干部评价Raise模型
另一边,金辉还为干部搭建了综合管理、条线管理双通道发展。选拔优秀干部人才通过横向兼岗、岗位轮换、赋能培养积累“之”字型成长经验,也就是金辉特有的干部发展“剪刀梯”双通道模型。
这样一来,金辉的高管在此后的每一次转身,都有明确的目标去完善和提升对应的能力。金辉大部分管理岗位人才,都是在一线或专业岗位上经历过炮火、指挥过战斗的人,这也是金辉内部造血能力的一种典型特征。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金辉的管培生生力军的,确切地说就是金辉的辉动力项目,迄今为止辉动力项目已经做到第6年。
6年时间里金辉招了300多管培生,享受的是“小班制”的精英培养模式。
辉动力的培养模式很清晰,保证大家能够严标准进来,接受高标准的培训,不要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掉队。
辉动力成长三年后,金辉会启动另一个“金锐计划”,从这届辉动力中再度优中选优,这批选拔出来的栋梁之才会有高层亲自关注和带教,给每一个人指定多个导师,为的是让其确定目标岗位,打通绿色通道。
这就是金辉的特色,严格体系标准筛选人才进来,同时给足自由时间的成长期,然后再度优中选优,提拔优秀人才。
另一边,在完成上市动作之后,面对新的组织诉求,金辉下一阶段还将加大外部引入人才的力度,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让更多精英走进来。

结语

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有句名言,“在被迫变革之前就进行变革”,这也道出了房企积极把握变革主动权,不断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组织状态。
还是那句话,“战略决定组织,组织传承战略”。
因此,对于金辉针对组织的求变与创新,我们有理由继续期待。
主编:张艳
责编:王亦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