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闲读:“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是汤唯和吴秀波的代表作品之一,电影里用了很多中国古代诗文的内容,据说,如果观众仅仅是高中文化的语文水平,就一定有一处古诗文知识点看不懂,比如有一次,教授(吴秀波饰)给姣爷(汤唯饰)写信,信中说:“最近都没有收到你的信。你一定听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吧,其实我更喜欢他的另一句诗:‘长恨人心不如水。’”

(《不二情书》诗词片断)

《陋室铭》自不用说,那是课本文章,几乎上中学的朋友都会背诵,一则文章不长,名句颇多;二是因为那是教材要求的必背篇目。而“长恨人心不如水”这一句诗出自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里的第七首,全诗如下:

(书法:刘禹锡《陋室铭》)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到了刘禹锡这里,他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分三类:1、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2、由文人吸收、融汇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3、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诗名一般还题作《竹枝词》,刘禹锡写的这首属于第三种,其实还是七方绝句,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就有了《竹枝词》这种叫法,其实它不是后世说的“词”。

(老照片:旧时瞿塘峡的“滟滪堆”)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由于两岸连山,江道变窄导致水流格外湍急,因此行船到此,常常出现事故,形势格外险要,于是古有“瞿塘天下险”的说法。唐时,瞿塘峡口还有“滟滪堆“又叫”犹豫“,就是说船行到此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到秋冬两季水枯的时候,它显露江心, 似一头巨兽横截江流,下水船可顺水绕过,上水船则因水位太低,极易触礁。所以有“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的说法。到夏季洪水暴发时,一江急流直奔滟滪堆,巨浪腾空,涡流千转百回,形成“滟滪回澜”的奇观,此时的”滟滪堆“大部浸入水下,行船下水,如箭离弦,分厘之差,就会船沉人亡,因此又有“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当滟滪堆露出水面部分如牛、龟、鳖一般大小的时候,就更需十分警惕。这个滟滪堆因航运障碍,于1958年冬已经炸除,这块巨石存放在重庆的“三峡博物馆”里。

(现在的瞿塘峡)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这里的十二滩,并不是确数就是十二滩,而是形容瞿塘峡险滩非常多,嘈嘈指水流声,这里的航道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非常难走。

(国画里的瞿塘峡)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面对着瞿塘峡水的惊涛滚滚,诗人忽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我们知道,刘禹锡自从随从王叔文参与永贞改革失败后,遭遇守旧派、大官僚、藩镇势力的强力打压,自从805年被贬出京,到826年回京任职,中间经历了二十三年的贬谪时期,这二十三年之间,他不断被贬,不断换地方,每次的贬谪换地的原因并不一样,人们找出诗人的“毛病”以贬谪他的理由可谓花样翻新,虽然刘禹锡是乐观主义者,是不屈服于命运的斗士,但他终归在不断的打压之下发点感慨,他深感世路艰难,对那些惯于挑弄是非,兴风作浪的权贵一腔怨恨,对于惯于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小人深恶痛绝,心中无比忿恨,于是,当他乘坐的船走到瞿塘峡这样的险滩时,江滩之险使他生出了人心不如水的感慨:我经常痛恨人心的险恶,瞿塘峡是因为乱石、滟滪、暗礁而险,世上的人心连湍急的江水也比不了,因为人心无缘无故就会平地掀起波澜。

(诗词书法)

人性到底是恶的,还是善的,实在没有一元的结论,当人在顺境,常常觉得一切都是好的,人是善良而友好的,当人在逆境,常常觉得一切都是坏的,人是丑恶而敌对的,刘禹锡是受尽了敌对势力打压的人,就算他一脑子的乐观主义,也无法保证他不会偶尔有灰暗的念头,在那一刻,他对人性是失望的,天真了一生的刘禹锡伤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