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和“隔手”

吾友刘宏森老师是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青年学报》主编,工作是从事理论研究,写高头讲章的。不过他有个用自己笔名命名的公众号:“子行空间”,话题就比较宽泛了。职业原因,“子行空间”的行文较为严肃,和刘老师其人一样,“专家学者型”的,但偶尔也会跨界谈点闲事,比如今天他写的这篇:“然后”(点击链接可阅读原文),就说到我也关注的一个现象,即目下年轻人在口语交谈中的一个“话搭头”:“然后”。刘老师说了:“然后”一词,表顺接,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也就是说要有“先”和“首先”,才有对应“后”和“然后”。但现在口语中似乎不再考虑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哲学问题,而是更执着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后”成了个万用连接词,刘老师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写了篇小说,然后放在抽屉里,然后过了一个月,然后翻出来修改,然后还是不满意,然后又放在抽屉里”……不要笑,很多人说的话如果写出来,就是这个调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