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有多恐怖?为何清朝囚犯宁愿砍头,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
在清朝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当某个大臣犯了大错,又罪不至死时,皇帝便会大手一挥道:”流放宁古塔,发给披甲人为奴。”此时,被判刑的大臣便如丧考妣,请求皇帝开恩。看这些人的反应,宁古塔似乎住着恶魔,他们是打死也不愿前往。那发配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宁古塔在哪?
首先需要和大家强调的一点是,宁古塔是清朝统治者流放犯人的地方。犯人有男有女,并非是单独流放女犯人的处所。而宁古塔是古地名,大约在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在满语中“宁古”是汉语“六”的意思,“塔”则是汉语“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六个”。
宁古塔
“六个”是什么意思呢?传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的六个儿子曾居住在此地,所以此地又有宁古塔贝勒之称。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曾在此地驻扎军队。顺治十年,清廷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宁古塔长期成为清朝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康熙继位后,更换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的将军。
囚犯
那宁古塔是如何成为流放囚犯要地的呢?这事就与顺治皇帝有关。清顺治十四年,爆发了影响很大的丁酉科场案,很多士子受到牵连,吴兆骞也被发配宁古塔。从此,宁古塔就成为清朝皇帝发配重犯的场所。为何顺治皇帝会想到将犯人发配宁古塔呢?主要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之前流放的地方已经不适合使用。
囚犯
在清朝之前,历代皇帝流放犯人的地点主要是在南方,比如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当时这些地方一片荒芜,毒蛇猛兽横行,犯人到了当地是九死一生。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南方已经被开发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甚至因为靠海,当地百姓过得还十分富裕。此时再将他们发配到那里,就不再是流放,而是享受。此时,顺治皇帝便想起了自己关外老家的宁古塔,那可是苦寒之地,遂将犯人们流放到宁古塔。
犯人为何不愿去宁古塔?
为何在犯人们心目中,宁古塔打死都不能去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被流放文人的宣传。比如吴兆骞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而方拱干则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在这些文人的宣传之下,宁古塔整日冰天雪地,路有冻死骨。所以犯人们宁可杀头,也不想冻死在去宁古塔的路上。
囚犯
其次,流放过程中的煎熬。古代交通不便,即使坐马车,从北京到黑龙江都得好几个月,更别提步行。而犯人们是被流放,摆明了是统治者想让他们受苦,所以他们得带枷前行。一些重犯,甚至还得带脚镣。数万里的路程,一路风餐露宿,再加上路途中押送官差的折磨,很多犯人都会死在流放宁古塔的路上。至于女囚犯,体力本就不如男性,所受的罪就更重了。
女囚犯
最后,披甲人的折磨。很多被流放宁古塔的囚犯,都被皇帝发给了披甲人为奴。这些披甲人是什么人?他们是投降清军的降兵,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这些人常年为清王朝戍守边疆,性格暴躁,成为他们的奴隶,又岂会有好果子吃?所以一些囚犯宁愿去死,也不想给披甲人当奴隶。
披甲人
哪些人会过得滋润?
那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么?其实也不见得。有两种人在宁古塔过得很滋润。一种是文人,因为当地百姓缺乏知识,所以文人到了那里备受尊重。不仅披甲人希望他们能为自己的子女传授知识,而且地方政府也会征辟他们充当幕僚。另一种是有手艺的人,他们到了那里后,将家乡的特色产品带了过去,凭自己的手艺赢得当地人的尊敬。这些人甚至能在宁古塔发家致富。但若是一般人,去了宁古塔,就只有吃苦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