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墩舆情课】常州外国语学校舆情深度分析报告
【系列舆情课摘要】:自墩墩舆情课首篇开序后,作者将系列舆情课大致分为政务篇、舆情篇、案例篇及建议篇四大类,政务篇正在火速更新中,目前更新政务篇第九课,敬请关注,欢迎分享点评。
PS:训练舆情,就是在训练你的媒介素养!
一、舆情概况:
4月17日,《新闻直播间》播出栏目《不该建的学校》称,自去年底开始,常州外国语学校在校学生陆续出现不良反应和疾病。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至医院检查,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经检测,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消息一出,引起舆论轩然大波。
二、舆情回应:
17日,常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作出回应称,已连夜成立调查组,将本着对师生健康高度负责、对环境污染“零容忍”的态度,迅速展开相关工作,及时发布相关情况。
同日,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成立联合调查组,尽快赶赴常州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组将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18日,教育部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回应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已启动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机制,由国家督学牵头赴当地进行专项督导。督导组将及时公布有关督察情况,切实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18日下午17时03分,常州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称充分理解家长及师生的关切,但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并直指央视的报道存在“硬伤”,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
19日,“微常州”通报:597人检查,正常的464人,部分检查指标异常133人也在常见范围内,涉事学校应到校的2451名学生中,除1人事假、4人病假、5人正在办理转学手续外,其余学生全部到校;210名教师中,除3人病假外,其他教师全部到校,学校教学秩序正常。
同日,医学专家组组长、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华飞称,针对网上所传的白血病和淋巴癌的案例,经过核实不存在得白血病的学生,只存在一起淋巴癌案例,但发病是在2015年7月,当时学校尚未搬迁到新校址。
同日,部分常州外国语学校家长称部分学生病情加重,并质疑官方通报结果。
21日,学生家长自发统计的学生体检数据更新称,截至2016年4月20日,已收到683个学生的体检报告,其中体检数据有异常的561人,体检异常占体检人数82%,这与常州市卫计委此前公布的133人体检异常的数据差距较大。
三、舆情聚焦:
1、学校迁址的程序手续是否齐全完备。常州外国语学校新校址北侧为原常隆、华达、常宇化工地块,虽学校是在化工厂搬迁后再迁入,但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陆续有人反映该地块空气中散发着异味,给学校学生、老师的正常学习与教学带来一定影响,在当时虽因后续空气检测报告合格而暂告一段落,未引起如此大的舆论波澜,却已经埋下了严重的舆情隐患。随着此次有媒体扒出,作为建校依据的这份环评报告批复时间是2012年3月31日,学校奠基施工的时间却是2011年8月21日,尽管常州市相关部门回应称环评前先奠基与正式开建是两码事,具体开工时间为2013年10月,2015年7月份完成工程建设,此后学校对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达标后,于2015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但显然起到的舆论平息作用相当有限,舆论矛头自然指向了学校迁址的合法合规性。
2、环评报告能否消除舆论担忧。在校学生不可能无缘无故身体就出现如此异样,那么当常州市教育部门表示,该学校开工建设已做过相应环评,且符合规范后,自然容易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环评报告作为第三方检测评估报告,是学校迁址合理合法性的关键性依据,然而从报道上看,这份环评报告虽然对空气的检测没有问题,却忽略了同等重要的“土壤和地下水”健康状况的检测,这样一份有着项目检测“瑕疵”的环评报告是否具有足够的舆论说服力自然成为舆情的关注焦点。
3、央视报道是否存在夸大之嫌。4月18日,一篇《常州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向家长和师生的公开信》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内被大量转载。信中内容直指央视报道存在诸多“硬伤”,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此信引发了一阵对央视报道指责的舆情波澜。19日,认证为常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的“微常州”通报称,指标异常的学生为133人,与央视新闻报道的“近500名学生身体异常”相距甚远,在将学校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同时,也让央视与新华社两家央视级媒体自己成了舆情关注的焦点。
4、身体出现异样的学生该由谁来担责。孩子出现不正常的身体异样情况,必然是有原因的,那么究竟谁该为此事负责?出现事情后,又该如何补救?这些都成为贯穿这个舆情始末的热点、焦点。
5、卫计委公布数据与家长自发统计数据出现“罗生门”。家长自发统计体检数据有异常的561人,与常州市卫计委此前公布的133人体检异常的数据差距较大,是“异常数据”准入标准两者存在不同?还是官方数据真实度出现了问题,又或者是家长将正常体征异常波动也列入其中,这些舆论之谜都亟待真相的辨析。
四、舆情分析
常外舆情从发生、引爆到成为全国热点,原因错综复杂、牵连甚广,要厘清内中脉络有着许多难度,但细查还是可以把到这把舆情大火的燃烧脉络的。
其一、之前学生家长普遍反映新校址发生空气异味的问题预警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已然埋下严重的舆情隐患。早在去年年底,就有学生家长反映常外新校区周边散发异味,一些媒体也曾介入过事件报道,但当时舆论眼球都集中于“空气是否合格”这一点上,忽略了“地下水与土壤”被污染也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身体异样,虽然这一舆论疑虑被当时官方出具的一纸空气检测合格的环评报告而被暂时搁置,但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舆情隐患已然埋下。而此时,当同样的问题再次爆发时,舆论目光自然从曾经单一的“空气疑虑”转移到了“地下水与土壤”上。
其二、常外在舆情发酵时,公开发布指责央视的公开信,虽道理不错,却犯了情绪舆论应对上的原则大忌。且不管央视报道是否存在肆意夸大之嫌,在当时那个“口诛笔伐”的舆情形势下,应以主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愿和家长一起共同查清异常原因这样的基调回应舆论,柔化舆论情绪,在取得舆论认同后,再来指责央视报道的夸大。不做情绪性铺垫,很容易走到公众的对立面,不仅让自己陷入舆论被动,而且掀起了更大的舆情波澜。
其三、受疫苗舆情的不良情绪波及,常外舆情在发展走势上的情绪搭车现象倾向性明显,并形成了负面情绪效应的叠加。疫苗舆情虽已过去,但留下的情绪痛点与恐慌共鸣却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孩子”、“身体异样”、“毒”等在疫苗舆情时出现的舆论标签在此次常外舆情走势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负面情绪叠加连锁效应,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公共舆论的情绪权重,公众在“毒”、“疾病”、“身体伤害”、“孩子”等一系列“似曾相识”的舆论标签轰炸下,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抵触心理,并反馈到舆情的观点表达上。
其四、常州曾经那些“未被彻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大大增加了此次常外舆情的网络传播度、现实影响面、民众延伸度。舆情发展至今,从“谴责学校”到“质疑环评”,再到“拷问迁址”,最后到深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问题,公众在不断转换舆论焦点的同时,也将目光集中到了常州之前那些化工企业留下的各种污染问题。因此,舆情在焦点转移中完成了热度积累,公众也在信息轰炸中加剧了对常州这些年来没有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不满情绪,舆情网上网下的关联度被不断强化,对现实的负面影响持续外延,并不断反作用于常州官方的政府公信力,形成了民生类舆情特有的反向恶循环效应。
其五、两大中央级媒体涉此事的报道内容出入较大,无意中扩大了舆情影响。央视报道称,常州外国语学校受化工污染近500学生身体异常,个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让世人震惊;而新华网报道却称,
共286人体检,绝大多数正常,个别白细胞低与一般青少年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同样的事情却在两大权威级媒体呈现出如此大的报道反差,自然容易引起舆论关注,这也让事件从一开始就被带进了舆论漩涡。
五、舆情点评
1、在社交媒体逐渐占据舆论场主流媒介的当下,仅通过权威媒体发声就想成功处置舆情的固有思维该换换了。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由于受众广、传播面大,已成为当前公众接受信息的主流传播媒介,虽然媒体在舆论中依然占有绝对优势,但舆情处置的主导能力已明显不复当年。此舆情发酵之初,常州官方依然还停留想要依靠在新华社这样的中央级媒体发权威通稿来平息舆情的传统处置思维上,以致于4月17日就出来的“新闻通稿”滞后到4月18日早上9时06分才通过“微常州”在微博舆论场上发布,互联网舆情的处置理念有待更新。
2、情绪舆论的权重比例不断加大,给常州官方处置舆情带来巨大困难。受山东疫苗舆情的舆论情绪波及,“孩子”、“疾病”、“有毒”等众多似曾相识的舆论标签在这个舆情走势中被不断强化,曾暂埋于公众心底的抵触心理再次被催化,直接导致公共舆论对常州官方新闻通稿的认可度直线下降。一些舆情机构提出,常州方面应反思三次舆情预警为何失效?并指出常州官方舆情应对上存在如“做好了开头,却没有做好舆情善尾”、“@微常州回应避重就轻”、“常州外国语学校:本末倒置的质疑”等众多瑕疵。但事实上,针对该舆情,常州官方应该吸取的不是“传递的信息是不是有误”,而是当情绪占据舆情较高权重时,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回应,或者说该如何对权威信息进行适当柔化,因为此舆情中,常州涉事学校、环评报告以及新闻通稿所传递的信息并无虚假、篡改之嫌,只不过是因为当时检测了空气,而忽略了最该引起重视的“地下水与土壤”污染的问题。
3、从单一的“学校舆情”经过舆情发酵、延伸,变为当下的“化工企业污染地下水与土壤”的公共事件舆情,呈现出的跨领域、跨媒介舆情走势,值得官方重视。这个舆情从最开始的剑指“学校”,到之后引向“规划”、“环保”,最后到已搬迁的“化工企业”,舆情横跨多领域的传染、搭车,都表明当舆情热度到达一定高度时,可表现出传染、搭车效应,相关部门、相应领域都有可能受此波及,从而被卷入舆论漩涡。
更多舆情文章尽在@墩墩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