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丨这些“埋雷式宣传”,还不抓紧清理
还好,上篇《舆评丨鲁山检察介入强奸案调解,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没被KO,只是被404了留言。
这次,鲁山检察算是彻底尝到了“埋雷式宣传”的舆论苦果,目测后续麻烦还会继续,比如那起给杀人犯做的调解,那些被评上的先进案例,都会成为接下来吃瓜群众表达不满的媒介。
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了,免得老给人家心里添不痛苦。
今天,我想举几类经常会被拿来做正面宣传的“自我埋雷式”典型案例,已经中招的赶紧自查补救,还没中招的抓紧收藏警醒。
一是过度“神化”典型。这类案例常常以“过度渲染”“极化宣传”等形式展现,以期望达到社会共同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目的。因受传统的宣传思维限制,许多单位往往会在事迹描述、人物选择等各种宣传维度表现出浓浓的“过度”色彩,给人以“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和不真实感,由此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令舆论产生质疑、抵抗等强烈的反抗思维。
前不久,安徽六安一位叫方培虎的年轻医生猝死,年仅31岁,事情发生之后,当地卫计委一份“号召广大医生向方培虎同志学习”的通知引发大量争议。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事实上真正造成舆论大量反感的并不是当地卫计委不能发这样一份学习通知,而是当地在讲述方培虎医生感人事迹时为了最大限度突出方培虎医生的“与众不同”,使用了大量“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不管白天黑夜,有求必应”等极高赞誉的描述,不自觉地给人以高高在上的“神化”之感,而在“无法达到榜样标准”“没有这么高的思想境界”等因素作用下,势必会在读者心中造成巨大的情感落差,进而在舆论反馈中表现出强烈的负面对抗情绪。这可能就是当前互联网背景下,许多“卖惨式”宣传、“拔高式”典型反而容易引发负面舆情的主要原因。
二是盲目介入争议。转基因、宗教等话题没有明确的对错标准,如果盲目介入,就会诱发舆论的“站队性”联想,进而陷入负面漩涡。记得去年9月,安徽理工大学就曾因宣传“穆斯林专用澡堂”而引发大量舆论质疑,其本意或许只是为了表达给少数有着特殊生活习惯的民族学生提供便利,以彰显学校“民族大融合”的宽广胸襟,但盲目介入最后适得其反,诱使舆论产生大量负面猜测,反而逆向放大了话题争论,造成社会负面影响。
三是突出个例群体。这类案例常常以服务个别群体取得的成绩作为宣传主旨,以此希望带动全人群点赞表扬,然而因个例群体缺乏集体认可度,最终与宣传初衷背道而驰。比如,这几年许多公安部门都将“帮助老外成功追回手机、自行车”作为自我宣传案例,不仅没有得到舆论的点赞,还引出了“我丢手机一个月了,怎么没见反应”“难道中国人是三等公民”等一大堆负面质疑,这就是典型的突出个例群体。这告诉我们,在做类似宣传时,如果过于强调人群特性,就会在人群中人为地划出群体界限,极易造成不同人群间“不公平”“不公正”的不适观感,进而通过抵触性发帖来表达情绪不满,一旦进一步累积,很容易将宣传原意带偏,引发负面舆情。
真的,这种“自我埋雷式”宣传最让人捉急,期待你们抓紧时间赶紧“排雷”。
一杯咖啡 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