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名茶中“万绿丛中一点红”——九曲红梅的前生今世

那是1982年的某一天,一位头戴鸭舌帽、身穿短大衣、披戴暗红色格子围巾的老学者出现在杭州西湖区召开的一场茶业会议上。他是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的研究员王家斌,与杭州的庄晚芳等先生一样,都是中国茶学界的著名学者。那天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西湖区的茶产业发展现状和方向,积数年之功,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他决定在会上发表一个重要观点。

王家斌老师

终于,王家斌上台开始发言了。在他发言时,人们注意到,他的整个讲话充满了激情,大有一种振兴茶业,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气概。他说:“我刚才讲了很多浙江名绿茶,但杭州还有一种优质的功夫红茶,它叫'九曲红梅’,它色香味形俱佳,高贵典雅,它的名字也很好听,它是浙江名茶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冯赞玉老师亲制九曲红梅

话音刚落,掌声如潮。与会的一位茶农此时显然被触动、被感动了,心里陡然一振,一阵暖意在心田里弥散开来。他叫冯赞玉,就来自“九曲红梅”茶产区双浦镇湖埠村冯家组,是专业从事这种茶的种植和制作的茶人。当时,“九曲红梅”并不像“西湖龙井”那样受人追捧,尽管它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生产仍处在低谷,市场需求很小。现在冯赞玉亲耳听到一位著名茶业专家对“九曲红梅”作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大为感触,并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受。

九曲红梅省级非遗传承人冯赞玉

“九曲红梅”的历史起源至今仍然是个谜案。说起它的由来,文献上毫无踪影,只有西湖区双浦镇一带(周浦和袁浦)农民的一些口口相传,说它的制作工艺源自于福建。民间有种说法是,闽北武夷山主峰黄岗山西南的峰岩幽谷中,有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蜿蜒自如地自西向东流淌着,因有三湾九曲之胜,被称为九曲溪。两百多年前的清代嘉道年间,在九曲溪尽头,住着一位周姓老头,因老伴早丧,他和由他一手拉扯大的名叫红梅的女儿相依为命,艰难而又平静地生活着。他有一手制岩茶的绝技,每当春花开满山坳,他制成的上品大红袍,就由女儿撑着竹筏沿溪兜卖。因他制作的这种半发酵的青茶,色泽油润,茶性温和,冲泡后不但味甘清香,且有健胃、暖胃的功效,所以往往被游客和茶商一抢而空。

随着时光流逝,红梅姑娘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艳大姑娘,远近闻名。但父女俩的境况竟因此而遭遇到了不幸:在武夷山旁的建阳城里,一名土豪的儿子垂涎红梅的美貌,竟蛮横地向周老提出三天内交人完婚的要求。周老羞愤难当,又无力反抗,就悄悄地在九曲溪上一株岩茶树边自尽了。

为了不落入魔爪,红梅姑娘匆匆在九曲溪边埋葬了父亲后,星夜北逃。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她竟然来到了杭州钱塘江边一个叫周浦的地方。当地有许多周姓人家,看到也算是本家的她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就热情地把她安顿下来。她看到周边有许多茶树,亦觉得亲切,就听从安排住了下来,还试着用她父亲做岩茶的方法: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来制作大红袍,但始终未能如愿。她苦恼极了,在清明节遥祭了她父亲后,有天失落地走到了大坞山下睡着了。睡梦中,她依稀听到父亲的在天之灵嘱咐她:这里的茶叶和武夷山岩茶是不同的,一定要做到完全发酵才能制出好茶,泡出好茶汤。她惊醒后,试着将周边茶叶摘来,在揉捻后进行了充分发酵,再经过一定时间干燥,泡出来的竟是香气芬馥、汤色鲜亮、风韵独特的茶汤,再细看杯底,红艳成朵,真正达到了色、香、味、形俱臻上品的境界。红梅姑娘研制的这种红茶,即刻引起了轰动,喧传久远。大家纷纷向她学做新红茶,口碑相传,此地以谷雨前“龙井茶”为原料制作的红茶诞生了,大家一致认为,其汤色、香味、品格如同该茶主人的名字一样动人动听,所以就称其为“红梅茶”。但姑娘不允,她说:“我的灵感来自逝去的父亲,来自滋养我的九曲溪。”于是,最后和大家商定,就将此颇具特色的红茶定名为“九曲红梅”。(当然,历史上的“九曲红梅”还有“九曲乌龙”等称谓)但是,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学者对它的创始由来,则更多地要从历史的真相上去考察。譬如,在现在一时对“九曲红梅”的起源还无法找到确凿史料依据时,那就要尽可能去揭示红茶的最早起源,也给“九曲红梅”最初的历史找到一个参考。

庄晚芳先生对“九曲红梅”的起源就做过比较认真的研究,他推究“九曲红梅”当导源于武夷山的“九曲”。庄晚芳1950年在他的《红茶分级问题》一文中说:

“红茶的制法发明于中国,最早制造的地方是在武夷星村,由此传入江西河口和宁州一带,而后传播各产红茶的地方……从英国茶叶贸易史来看,据记载,在1850年左右,英国发觉茶叶有掺伪着色的种种弊端,制订法令禁止,于是饮茶的人对于作伪绿茶大失信仰,嗜好也就逐渐改变,而需要中国红茶的就渐渐增多,那时在英国以武夷正山红茶和江西河口红茶最受欢迎……中国茶叶的输出最初是绿茶、青茶,以后是红茶,红茶制造可以说是近百年来的事了。”

庄先生在此研究基础上,加上对“九曲红梅”原产地的调查考察,作出的推究是:“九曲红梅”已有百余年历史。大致情况是清代太平天国战乱期间,杭州周浦的湖埠一带几经兵火,居民减半。当时有外来的十三户贫苦农民(很有可能是来自福建的茶农),在大坞盆地修建草舍,劈山种粮,伐木栽茶,以谋生计,“九曲红梅”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创始的。在“九曲红梅”起源一时还找不到文献信史的佐证时,庄晚芳的这个推论已被很多人所接受,各类出版物大多沿用这一结论。然而,王家斌对于红茶起源的历史并不满足于庄先生已有的结论,为了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他在研究上穷经皓首,也是蛮拼的。2012年11月20日,已届耄耋之年的他在西湖区政协文史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九曲红梅”的溯源,还应该进一步深入查找历史依据。经西湖区茶文化研究会的热情帮助,他从《续修四库全书》中找到了署称明代刘基(伯温)撰、范惟一作序于明嘉靖癸亥夏四月既望(公元1563年5月17日)的《多能鄙事》,在其中卷三的“茶汤法”一篇中找到了“酥签茶”条目,原文称:“好酥于银石器内溶化,倾入红茶末,搅匀,旋旋添汤,搅成稀膏,散在盏内,却以汤侵供之。茶与酥相容,多少用,但酥多方为佳。四时皆用汤造。冬月造,正风炉上。”王家斌认为,这是他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及“红茶”的记载,说明至迟在明嘉靖年间我国已有红茶,同时还说明,国人在450多年前已经饮用“酥签茶”,也即奶油红茶这样的混合饮料,这可谓是新发现。

记载红茶的明代《多能鄙事》书影

自从那年为“九曲红梅”提出“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一赞语后,王家斌还特意书写了这条古诗名句,赠送给茶界各方人士。茶农冯赞玉就是从这句话中产生了共鸣,他体悟到,这“一点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但是“九曲红梅”相关经销企业的极佳的广告语,更“点”出了茶人应该继承优秀传统,解放思路,独辟蹊径,在未来的茶业竞争中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点”活了,人的劲儿就上来了,各种举措也跟着上来了。冯赞玉后来也是经过多年不懈的专研,终于成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曲红梅”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而在西湖区,“九曲红梅”更是家喻户晓的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

2012年5月2日,王家斌再一次与冯赞玉相会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的名字好啊!”——王家斌用手指在桌子上比画着说,“'玉’字有三横,上横代表天时,底横代表地利,中横代表人和,正中的一竖把天时、地利、人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你是'九曲红梅’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责任很大,担子很重,要趁'九曲红梅’发展的好时机,也就是上有国家的政策扶持,中有现在'红茶热’这一良好的市场环境,下有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广大茶农的鼎力支持,三者合一,乘势而上,一定能搞好万绿丛中这点'红’的。何况,你的'玉’字前面还有'赞’字呢,两相关照就更有意思了!”

说罢,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