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格缪勒,15-叙事曲(上)

(图片与音频均来自网络)

演奏者:Valery Lloyd-Watts

叙事曲一般都是作曲家受到某个文学作品的刺激,从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比如众多周知肖邦那首《g小调第1号叙事曲》,就是与波兰诗人密茨凯维茨的诗作挂钩的;布拉姆斯的《叙事曲》也是以德国日耳曼民族叙事诗为题材。

尽管是器乐曲,但它具有叙事的特点,曲调富于语言表现力,好似讲故事一般,是19世纪很流行的一种体裁。

布格缪勒这首《叙事曲》是非常好玩的小曲子,有点神秘主义,也是25首练习曲里面戏剧性最强、最具爆发力的一首。为了戏剧性的效果,乐曲甚至一共用了10个sf(突强)!

那么内容上,它到底“叙”的是什么事呢?

我有一位俄罗斯留学的朋友,和他偶然聊起这个作品,他说在俄国学习时,有一次教授告诉他,布格缪勒这个《叙事曲》,很可能描写的就是俄罗斯童话里老巫婆“芭芭雅嘎”的形象。

不过,这个观点我无法去证明,先权当它确实如此吧,其实也挺符合这个作品的音乐特点的。

“芭芭雅嘎(Baba Yaga)”是俄罗斯传说里的巫婆,据说她专吃小孩,在人们心目中,是个充满邪恶、神秘的角色。在俄罗斯家喻户晓,可止少儿夜啼。很多俄罗斯作曲家都写过芭芭雅嘎题材的音乐:莫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里的《鸡脚上的小屋》,描写的就是芭芭雅嘎肆无忌惮乱飞的形象;利亚多夫(Anatoly Lyadov,1855-1914)也创作过交响诗《芭芭雅嘎》(Op.56)。

19世纪的作曲家总喜欢描写一些童话故事或者民间传说,这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之一。

Vasnetsov于1917年描绘的“芭芭雅嘎”形象

乐曲是单三部曲式,c小调。一开始的术语misterioso神秘地的意思,作品以p的力度演奏反复的c小调主和弦(注意是跳音)来营造了神秘,又带着些许阴森恐怖的气氛,仿佛是黑夜环境的描写。

第3小节左手突然毫无征兆的就冲了进来,姑且把它看做是巫婆主题吧,它在乐曲后面还会反复出现:

大家发现没有,布格缪勒在主题这里,也就是核心材料上,用的♯vi、♯vii级的旋律小调——这也是整套作品25首里唯一的旋律小调乐句。

问:哪个地方旋律小调用得最多最著名呢?

答:俄罗斯呀!风格上至少和“芭芭雅嘎”对应了。

请注意接下来左手的sf,这是很关键的一个力度术语!布格缪勒就是要通过sf去突出那种一惊一乍的效果,如果不刻意把sf表现出来,这个曲子就不好玩,没有心跳惊悚的味道了:

最后说说第24小节,这里的sol要求5指来演奏f的力度。但是我们知道,5指由于生理原因是最缺乏力度的,特别对于小孩子,很难让5指迸发出f的力度,如果教师确定采用这个指法,就要让他多加练习了。

接下来是进入具有对比性,抒情而歌唱的中段……说时迟那时快,中段它到底怎么样了呢?

诸位看官,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