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成为基层干部的一种习惯

囗 王 婧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想要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必须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习惯。联系自己在定襄县受禄、蒋村两个乡的工作实践,我越来越觉得用创新思维指导创新实践的重要,要学会同问题交朋友,敢于走近矛盾,善于破解难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工作创新的自信和感悟工作创新的魅力。

实例一:直面应急难题

问题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不仅给百姓带来了困惑和无助,更扰乱了乡村正常的生产生活。基层党组织如何科学决策、有效防控,实现乡村两级防疫和生产两不误,是一道极具考验的应急难题。

解答面对应急处置难题,定襄县受禄乡党委给出的解答思路是:精心搭建“三网融合”新平台,倾力打造立体式“防控链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1.编织“责任网”,打造乡村“一把手”管理链条。疫情面前,防控越早越有主动权。受禄乡主要领导自疫情开始,“连轴转”、“白加黑”便成为了工作常态,既要研究部署疫情防控措施,还要检查春耕备耕落实情况,时常奔波在乡里主要干道、重点区域的疫情防控卡点上,忙碌于解决医护物资、卡点提出的具体问题。全乡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带领值守人员在严格执行卡口轮班制度的同时,白天深入重点观察人员家中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体情况,晚上还要做好进出车辆、人员的每日统计汇报。“一把手”的引领和示范,带来了乡村两级干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防控效果。

2.编织“宣传网”,打造党员干部声援链条。让疫情防控的要求和措施家喻户晓、人人履行,是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职责使命。受禄乡党员干部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宣传。一是组织指导。制作分发《受禄乡人民政府致返乡人员一封信》,让返乡人员有章可循;制作悬挂宣传条幅50余条、宣传挂图近百张,让村民深入了解疫情防控知识。二是舆论引导。上零山村的老党员张青怀,每日坚持在村网站和微信群中转发官方与疫情相关的小知识,为群众搭建起了解疫情的小平台。三是案例疏导。大南庄村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从精选现实案例切入,自发编制了疫情防控宣传小视频,受到群众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3.编织“关爱网”,打造爱心人士服务链条。疫情防控期间,受禄乡接收到来自爱心人士和企业捐赠的善款5110元、白菜4000斤、红薯7000斤、550亩无人机喷洒消毒液、口罩102只、方便面20箱、临时活动板房2间等物资。还有一批主动请缨、挺身而出的大学生志愿参与到家乡的疫情防控战役中来,他们是活动着的“防疫站”、行走着的“小广播”,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一定会记得2020年这个特殊的春节,最难忘的是我们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下与疫情战斗。”

实例二:直面党建难题

问题“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语道出了抓牢抓实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基层实践中,有部分党组织党建工作呈现出虚化、淡化和弱化的问题,戴上了软弱涣散的落后帽子。如何“摘帽”整顿?的确是迫在眉睫。

解答面对软弱涣散的“摘帽”整顿的党建难题,定襄县蒋村乡党委积极探索可供复制的“模板”,通过补“弱点”、抓“重点”、攻“难点”的办法,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率先在蒋村开展了出真招、上实招、亮奇招的综合试点行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1.补“弱点”,发展党员出真招。面对蒋村党支部党员年龄结构老龄化现状,乡党委从源头抓起、“三严”入手,有效解决党支部党建“弱点”。严格把关抓源头。广泛吸纳毕业大学生、返乡人才、本土优秀年轻人作为培养发展党员群体,挑选思想好、有能力、能致富、乐奉献、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分子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切实解决村级党组织党员后备人选不足的难题。严肃教育抓质量。指导村党支部变被动为主动,有针对性地邀请入党培养对象列席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并安排他们参与到村里的具体工作中实践历练,促进他们思想和行动同步“入党”。严明机制抓落实。按照“党委把关、支部票决、群众监督”的办法,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2020年蒋村党支部共发展预备党员2名,35岁以下、高中学历以上的入党积极分子6名,从根本上缓解了支部党员结构老龄化的问题。

2.抓“重点”,民生工程上实招。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蒋村乡党委、政府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大力推行煤改气工程,合理优化乡村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清洁、舒适、便捷的生活体验。比如,蒋村全村共落实煤改气用户650多户,从根本上实现了农村燃料向清洁化的转变。与此同时,瞄准村庄简陋、脏臭的厕所这一环境“死角”上实招,将无害化厕所的改造作为建设美丽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截止目前仅蒋村就完成农户改厕700户,全面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3.攻“难点”,环卫整治亮奇招。蒋村乡将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工作突破的难点,在环卫整治上亮出“奇招”。从制度层面出招:结合“五治三建一改一提升”专项行动内容,制定出台了《蒋村乡蒋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从摸排层面出招:乡干部包村摸排各类违章建筑,以及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圈乱占等现象,对村中大街、学校南北大街、后石沟大街等故居沿线全覆盖摸排,不留空白;从拆违层面出招:乡干部与乡土地所、派出所联合行动,共同发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广泛宣传政策,争取村民的积极配合。在短短十天时间里,示范区内的违章建筑基本清理整治完成,顺利进入打造提升的新阶段。

实例三:直面项目难题

问题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感慨如今的乡村“找不到了回忆,留不住了乡愁”,记忆里乡村的情怀慢慢在人们的脑海中逝去。如何找回时代记忆,铭记革命历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成为新时代乡村党建工作的项目难题。

解答“为项目建设塑造文化坐标,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经典文化,打造有温度、有情怀、有魅力的村情村史馆。”这是定襄县蒋村乡结合本地实际给村情村史馆建设确立的新定位,一个“留住乡愁,传承文化”的标志性场所将正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1.“找”有温度的史料,是村情村史馆筹备的必修课。围绕村情村史馆建设的主题,乡党委、政府与村“两委”干部共同开展入户找资料、访谈找故事、上门找物件的工作,走访群众代表30余户,共计70余人,收集到历史资料、传奇故事、人物传记23篇,老物件15个、老家谱2本、手工艺品6幅。积极发动村民参与到村史馆方案设计、资料整理、物品搜集等环节中来,并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蒋村中学老师十余人组成专家团,翻阅书籍、查证史料、梳理文献,确保村史馆的展示内容经得起历史推敲和时间检验。

2.“布”有情怀的展室,是村情村史馆建设的重头戏。乡党委、政府召开党政联席会议6次,讨论研究村情村史馆的设计方案、定位选址、设计风格、展览内容,将场馆建设与打造美丽乡村工作同步推进、整体规划。村“两委”主干按照规划方案,着手实施打造,按照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红色故事、风俗民情等不同的角度,设计了蒋村历史沿革、名人志士、自然风貌、文化生活、经济发展等五大版块,拍摄代表性的照片百余张,录制纪录影片一部,原汁原味地呈现蒋村的历史和特色。在展室布局风格上,采用图版展示、实物展陈、新媒体演示等多维展览方式,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创新融合,充分展现蒋村在时代变革中“有情怀”的变化。

3.“讲”有魅力的故事,是村情村史馆展示的闪光点。蒋村村情村史馆将红色教育作为打造的出发点,以乡村文化发展为故事主线,把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麻纸文化进行了全面融合,通过“实物+图片”的模式,配合真人讲解、情景再现、亲身感受等方式,将蒋村的历史浓缩在村史馆的剧情中,将红色元素融入到整个参观过程,其间穿插了五段传奇小故事,着重展现百姓心里蒋村的村居变化、革命历史和人物轶事。让参观者在追忆古昔、回溯历史的过程中产生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体验民间民俗文化的同时,提升党性修养,弘扬革命精神,发扬优良传统,感受村史馆的别样魅力。

窥一斑而知全豹。三则破解难题的实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基层工作离不开与各种问题交错纠葛,对此首先必须确立一个“问题是个好东西”的理念,去积极乐观地善待它,以此为契机提升自己的才干和本领;然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将灵动思维与生动实践相结合,在持续不断地针对问题进行探究研判中精准施策,力求达到“直面问题才会没问题”的创新效果,从而逐渐养成“让创新成为基层干部的一种习惯”的良好状态。

(作者系定襄县蒋村乡党委副书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