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
一、出生前的(胎儿期)发展
(一)出生前的身体发展
个体的生命始于母亲的受孕,即来自母亲的卵子和来自父亲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从一个单一细胞以细胞分裂的方式开始生长,标志着一个个体生命的开始。
受精的过程不但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同时父母的某些特征也通过受精过程传递给下一代。从受孕到出生,新生命在母体子宫中的时间大约是266天。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胚芽期(0~2周)、胚胎期(2 到8~12周)以及胎儿期(8~ 12周到出生)。
在胚芽期内,受精卵从受精的单细胞胚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一个球形细胞团(只有针头那么大,又称胚胞),并植入子官内,“着床”于子官壁上。这一过程大约需要8~14天。
在胚胎期,胚胞的内层开始分化,形成主要的身体系统:心脏开始搏动,脑部、肾脏、肝脏和消化道的结构已经初步具备,头颅也在第一个月内形成,并分化出眼睛、鼻子耳朵、嘴以及四肢的肢芽,胎儿与母体连接的生命线一脐带也开始发挥作用,胎儿可以呼吸。到7~8間,性别开始分化,3个月时已经可以区分胎儿的性别。
胚胎期的时间并不长,但由于胚胎快速地生长和发展,因此这一时期胚胎最容易受到环境中不利因素的伤害。几乎所有生理发展上的缺陷(兔唇、肢体不全、育、聋)都发生于怀孕的头三个月中。最严重的情况还可以导致胚胎无法继续存活而造成流产。
从怀孕8~ 12周到胎儿出生称为胎儿期。大约在第8周出现第一个骨骼细胞时,胚胎便成为一个胎儿。 从第12周起,进入胎儿期。在这一时期,胎儿开始出现反射;皮肤表面形成,胎儿具有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完成身体的各部分发展,身长和体重都大大增加。胎儿从第30周开始,便具备了离开母体生存的可能性。一般来讲,在母体中生活满28周而不足37周的新生儿被称为早产儿。
(二)影响胎儿发展的不利环境因素
从受精开始,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被环境所塑造。甚至在生育之前,胎儿也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胎儿生活在母体的子宫中,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亲血液中吸取营养,同样也将废物排除。子官是胎儿生长的小环境,而母亲身体是胎儿生长的大环境。因此,母亲的年龄、营养状况、母体使用的药物、母亲的疾病以及父亲的身体状况等因素都对胎儿有重要的影响,在怀孕的头三个月内,上述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尤其明显。已经发现,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致命消极影响的一些因素有:
1.德国麻疹:影响胎儿的眼睛、耳朵和心脏,通常导致耳聋,母亲应打免疫针避免;
2.X射线:可引起致命性的基因突变;
3.性病:例如梅毒,可能导致智力残障、瞎以及其他生理疾患;如果一个已经怀孕的妇女在怀孕18周以内得到治愈,胎儿可能免于受到影响;
4.香烟:父母吸烟或生活在有人吸烟的环境中可增加胎儿流产、早产、不正常心跳以及体重过轻等疾病和问题的发生率;吸烟的危害还可持续到胎儿出生以后,增如婴儿的患病率; .
5.酗酒:孕妇酗酒可增加胎儿患“胎儿酒精中毒综合症”(FAS)的概率,患FAS的儿童长得较小、大脑比较小、不协调、有睡眠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智力残障。研究者们过去认为只有大量酗酒(一天喝4次以上)才会导致FAS,现在人们认为,即使是少量的酗酒也可能导致FAS;
6.吸毒与药物:吗啡、可卡因、海洛因等会被胎儿吸收。即使是常用药物,如抗生素、抗组织胺、安眠药、减肥药以及过量维生素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刚出生时,足月男婴的体重为3.3~3.4kg,女婴为3.2~3.3kg, 身高为50厘米左右,男婴比女婴略高,头胎婴儿比二胎、三胎婴儿略矮一些。出生时的体格大小与父母身材、种族、婴儿性别、母体营养和母亲的健康状况有关。出生以后,婴儿的生理发展在外主要表现在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牙齿与骨骼发育等方面,而内在主要表现为大脑的发展。
(一)脑与大脑皮层的发育
人脑在胚胎期逐渐形成雏形。胎儿生长到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大脑皮层的6层细胞已经分化出来,大脑皮层表面的沟回开始出现。但是从结构上看,此时大脑的神经细胞结构还比较简单,神经纤维短而少,大部分还未髓鞘化。到怀孕9个月时,脑已经拥有了大多数神经元。出生时,新生儿脑的大小大约是成人的四分之一。出生后,人脑继续生长,且主要表现为脑皮层的生长。在6月龄时,将达到最终体积的一半,在两岁时,为成人的四分之三。4岁时人脑的大小已与成人十分接近。伴随着体积的增长,头围也相应变大。
(二)突触生长与神经纤维髓鞘化
大脑皮层单位体积内的突触数目(突触密度)在出生后迅速变化。出生时,婴儿大脑皮层突触密度远低于成人,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大脑皮层突触迅速增加。4岁左右的儿童,其大脑皮层各区的突触密度达到顶峰、约为成人的150%。在整个儿章期内,突触密度保持在远高于成人的水平上。到青春期,大脑启动某种尚不清楚的机制,突触数目开始减少。最后,青少年大脑皮层的突触密度逐渐接近成人的水平。
与突触密度的变化相应,神经回路在出生后也继续发育。出生时婴儿脑的神经元数量已与成人相似,但是神经回路的构建远没有完成,有些回路尽管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并不稳固。突触的大量增加使神经回路得到新的建立。而且,出生后,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迅速被一层蜡质的髓磷脂所獲盖,这一过程称为髓鞘化。髓鞘起到绝缘作用,使得神经冲动的传导更快、更有效。
三、婴幼儿的动作发展
婴幼儿各种运动和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动作的发展与婴幼儿的空间认知、概念形成、社会交往、去自我中心化有密切关系。婴儿的动作发展并不是一个随意的、杂乱无章的过程。相反,婴幼儿的动作发屣有确定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具有相应的发展里程碑。
在胎儿期,胎儿就已经有了初步的动作:胎动与反射活动。出生以后,新生儿清醒的时候也是很忙碌的,他们转头、踢腿、挥动手臂,并能完成一连串的反射行为,在这些行为中,新生儿对动作并没有太多的意识控制。到4个月时,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随意动作取而代之。在3岁以前,随着婴儿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身体的特定部位,动作控制能力持续、迅速地发展,此时儿童已经可以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
动作发展的基本顺序在不同儿童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规律。
一般来说,婴幼儿动作的发展顺序主要遵循三个原则:①由上到下的原则。婴儿首先发展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才是脚的动作;②由中心到四周的原则。婴儿首先发展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是双臂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③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的、有意识的动作的原则。婴儿开始的动作主要是简单的大动作,意识参与的成分少,尔后逐渐发展起有意识参与的精细和复杂的动作。
虽然人类幼儿动作的发展都遵循着共同的发展顺序,但是具体到每个儿童,其发展速度却各不相同。婴幼儿动作发展受到神经系统成热程度的内在制约,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四、感知觉的发展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感知觉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最初的和最主要的手段,是儿童发展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过去人们认为婴儿刚刚出生时是没有感知觉的,但是新近的很多研究已经表明:从出生开始,所有的器官都已具备某种程度的功能,并且各种感知能力在出生后能得到迅速发展。
(一)触觉
触觉似乎是最早发展的感觉,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在婴儿的认知活动和依恋关系形成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你轻轻抚摸一个饥饿的新生儿嘴巴四周的皮肤,发现他会试图寻找并碰触刺激物。
胎儿在第49天时就可以具有初步的触觉反应。在出生后,婴儿对外界的触觉探索活动主要是口腔触觉和手的触觉活动。早期的婴儿用嘴接触并探索物体,当婴儿面临一个新的物体时,他会有三种不同的反应:摆动手中的物体并观看新物体、口腔活动、用新物体撞击桌面或在桌面滑动,而其中口腔活动出现的频率最高;对5~12周婴儿吸吮活动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婴儿已经可以通过口腔触觉建立条件反射。一项研究新生儿对吸吮奶嘴偏好的结果表明,新生儿对他们吸吮过的特殊形态(凹凸不平)的奶嘴的枧觉注视时间长于所谓正常的、光滑的奶嘴。除了口腔触觉以外,婴儿的视一触协调活动也体现了触觉的发展:新生儿能不能通过物体的远近大小来调节自己的手臂运动以够取物体?在0~3月齡,婴儿存在前够物行为:婴儿对物体挥动手臂,而且物体越是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婴儿的手臂活动越多。婴儿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全身心的定向反射活动,是早期的手一眼协调活动倾向。4~5个月,婴儿开始有较成熟的够物行为,他能够抓住运动着的物体,可以有意识地完成手眼协调的动作。
(二)视觉
视觉最初发生的时间是胎儿中晚期,4~5 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了视觉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生理基础。新生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会对灯光眨眼,视线随着灯光的移动而动,也能追随移动的目标。但是新生儿的眼睛和成年人的眼睛有差异:新生儿眼睛比较小,网膜结构不完整,视神经也尚未发育完全。
出生后,视觉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视觉调节、视觉幅合、视觉分辨以及颜色知觉能力。2月龄的婴儿的视觉最佳距离为15~25厘米,其视觉调节的能力很差,以后,婴儿视觉调节能力开始复杂化,到4月龄时,已经接近成人的视适应能力。
出生3天的新生儿就可以将视线集中于某物体(如母亲的面孔),并在3个月内初步完成双眼幅合能力的发展,视线可以从一个物体移动至另一个物体。冯晓梅的研究发现,在出生24小时的新生儿中有78.4%表现出视觉分辨能力;而且,他们对只有一个维度差异的两个图形的分辨好于差异较多的图形;同时,出生8分钟到13天的新生儿还表现出对细栅条和正常人脸的视觉偏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视觉分辨能力逐渐完善,在4~6岁时趋于稳定。
对颜色的知觉同样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出生2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初步的颜色知觉能力,可以在白色背景上分辨红绿两种颜色,大约3个月时,开始对蓝色敏感,4个月时显示对红、蓝的偏好。 至幼儿期,儿童的颜色知觉能力继续发展,从4岁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明度或饱和度)的能力得到发展,到6~7岁,儿童对颜色细微差异的区分正确率达到了约98% 。
视觉发展的另一个体现是立体视觉。吉布森和沃克发明的“视觉悬崖”成为研究婴儿立体知觉的经典方法。将2~3月龄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崖”的一边,发现他们的心跳速率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的深度。 稍大的婴儿会表现出对“视崖”的不安和恐惧,拒绝从视崖上爬过去。
(三)听觉
婴儿的内耳和中耳在母体中已经发展成接近成人的大小和形状。
5~6个月的胎儿已经开始建立听觉系统,可以透过母体听到外界频率为1 000 Hz以下的声音。新生儿可以将头转向声音来源。一般常以习惯化的方法研究婴儿的听力发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先后给婴儿不同的听力刺激,当婴儿对首先出现的刺激已经习惯
因而停止对该刺激做出反应(如吸吮奶嘴)后,如果呈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反应又会重新开始。这说明婴儿已经可以分辨两种不同的声音刺激。有关习惯化的实验发现,出生三天的婴儿已能分辨新的语音和他们听过的语音。
新生儿已经具有视听的协调能力,能将视觉体验与听到的声音结合起来。4~7个目的婴儿对说话声音与面部口唇运动相吻合的刺激注视的时间更长,面对说话声音与面部口唇运动不吻合的刺激表现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