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相符
名实相符
读《荀子》第二十章 《正名》七
(峻岫)
(原文)
“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验之所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验之所缘1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
所谓“见侮不辱”,是战国时期,宋钘,又称宋子的说法。所谓“见侮不辱”就是容忍和压制,压制自己的欲望。此话见于《庄子·逍遥游》“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之。”[《庄子·逍遥游》]所谓“圣人不爱己”,语出于《墨子》。他说:“天之爱人也,薄于圣人之爱人也;其利人也,厚于圣人之利人也。”他还说:“爱人不外已,已在所爱之中。”[墨子·大取]圣人不是不爱己,而是把自己的利益和大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兼爱”之。所谓“杀盗非杀人也”见墨子《小取》。墨子说:“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墨子的这一说法,是偷换概念,盗也是人,杀盗就是杀人,这没有疑问。至于盗该不该杀?那是另外一回事情。荀子说:以上这些说法,“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也就是,玩弄名词,混淆概念,偷梁换柱,迷惑常人造成的。“验之所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因此人们不要被名词、概念等等的说法所吓到,看问题应该看问题的实质,看实际效果,实际作用,实际用途,实际意义。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如有轮子可以驱动,它就是车子。不管你用什么样的词语来修饰它,美化它,替代它,它还是车子。“山渊平”,这是惠施的说法,意思是高山和深渊一样的平。“情欲寡”,这句话来自宋钘。意思是从本性上说,人的欲望很少。“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这句话的意思来自《墨子·辞过》食草料的牛羊之类称为“刍”,吃粮食的猪狗称为豢。意思是:牛马猪狗不知道什么是甜味;大钟就是浑厚悦耳的音乐,就不要再加什么乐器了。荀子说: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以上的这些说法,都把人搞糊涂了。“验之所缘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高山就是高山,深渊就是深渊,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看,比如从宇宙空间向下看,高山和深渊才会是平的。人的情欲,也不是坏东西,无情无欲非人也。没有欲望,人就不会改进自己的生活条件,不会钻研科学技术。当然人要克制欲望,不能让欲望任意泛滥,但不能一概说“情欲寡”。所以要看你说的东西的实质是什么?看你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找到了你谈论问题的出发点,立脚点,就能明辨是非,弄清真意,懂得实质,防止混乱。“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还有一些说法也很奇怪,所谓“非而谒楹”,来自于《墨子·经说上》“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意思是:说牛,就是指牛,说马,就是指马。说牛马,不是指牛,也不是指马。飞箭经过柱子之后时间长了会停止,但经过柱子的刹那间并未停止。荀子说:“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这就是把名、实搞混乱了,概念搞混乱了。说话有前提,议论有立场,语言有语境。不能把语言割裂开来,孤立起来去理解。检验它的名字,还要看它的实际。知道它的名字,还要知道它的实质。不问实质,不看本质,玩弄名词概念,是会把人的思想搞乱的。(署名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