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八章

【子曰: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学习国学,重在义理。儒道两家思想中多含国学义理,学习国学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儒道两家经典,主要是《老子》《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老子》亦称《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儒家思想,南宋之后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几乎成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基础和行为主导。因此,学好5本国学经典,是认识国学义理、提升人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书。整本书共分20篇,492章,约15000余字。该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同时,该书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公冶长》是《论语》第五篇的篇名。《公冶长》篇共28章,869个字。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今天读《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八章【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延伸感悟】

一个人的习性是怎么来的?应该是后天污染造成的,最大的污染就是自私自利。一个人如果缺少忠信,就是习性做主了,「性相近,习相远」。有了自私自利,心就不忠了,言也不信了。因为起的念头、说的话、行的事,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有利的,才说才做;对自己不利的,就不说不做。

孔子这里说在十室之邑也能找到像他一样忠信的,「但不如我之好学不厌也」,像孔子那样好学不厌,不厌倦、不厌学,这个人找不到。所以成圣人有两个必须的条件:一个是忠信为根,一个是好学的精神。好学者,不是说学得很多很多,广学多闻就叫好学,这里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增加和学问的提升,而是指自我感悟的能力。换而言之,是指自我与外在环境融通,并获得收获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不断的审视自我,不断地去伪存真,不断的进步。

忠信如丘,但学不如丘,则结果不如丘,德如丘,然行不如丘,则泯然众人矣。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成功的资本,都有着能够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人们出生之后,后序的努力,做法乃至环境条件等等,都决定了一个人走向怎样的人生道路,有怎样的成就,这也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观点。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一定都会有真诚守信、好学上进的人。人不能因为所处环境和位置的不佳而放弃一些根本的东西,尤其是放弃学习和提高。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越要保持好学上进的思想和意志。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有时可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群体中都有高尚的人和感人的事。我们应多发现这些宝贵的东西,并应积极地去学习,并且不断自我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个人的德性是需要用不断的学习来稳固,加深,提炼和提升的。

【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是否具备“自我审判”的能力,而不在于有多少学问。这种能力是自我潜能的挖掘。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承认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并不是“生而知之。”】

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七章【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