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倔强和执拗的背后
关于理解,从小我就是一个反应超级迟钝的孩子,尤其是学习数学,就是不懂,就是不理解,就是记不住嘛。
刚上一年级时,学不会10以内的加法。记忆犹新,在家里那几间土块平房里,二姐拿了一块小黑板,用粉笔写上,一加一等于二,然后一遍又一遍地一根树枝子当教鞭,点这么几个白粉笔写的算式,一加一等于二,二姐大声念!叮嘱我背会。注视着那几个数字,无法理解,不懂!为啥?二姐脸上有笑容,像孔夫子莞尔那般春风拂面,伸出两根指头,然后说,左边一根指头,右边一根指头,是不是两根呀!
我茫然地,或者说呆若木鸡地,摇摇头!二姐又拿来两颗花生,递给我让我吃,吃了一颗,再吃一颗,你吃了几颗?我叭砸嘴,然后摇头,我不确定是多少!
二姐脸色已变,拉的有些长,抄起树枝点那个算式,就是一加一等于二,为何不懂!很难吗!她的语气不好,声音变得超大,我有点怕,就说,那就是吧。背下来吧,别问为什么,你咋这么笨?要是隔壁邻居小芳是我妹妹就好了,你看看别人多聪明。你就是故意的,这有啥不能理解呢?
二姐气哼哼扔下树枝走了,一加一为啥等于二,死活想不通。当然,我并没有科学家研究数学的潜质,也绝不是质疑,而是真的无法理解,不能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岁的增长,一加一等于二就成了惯性思维定理,用我二姐的话说,一个手指头伸出来,再伸出来一个手指头,傻子都知道是二。
不能接受一个东西就是笨吗?不敢苟同。但是小时候,对很多东西的确反应迟钝,反射弧甚至可以到一两天不止。小学五年级的阴影面积似乎就不能用移位方法破解,愚钝的大脑,似乎就是每天考虑老妈把好吃的放哪里了,然后快速找到。到了初中学习惯性时,物理老师一个提问,所有人都能答出来,公交车前行时,突然停下,座椅上的人为了保持前行的动作平衡,会向后对吗?所有人都说,是。不知道有几个人是真的觉得是,总之,我说不是!声音不大,却因为不同,而显得很奇怪,因为所有人都听到了,老师看着我,同学们看着我,好像我没坐过班车体验过,所以回答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低下头,继续讲课,同学们转回自己的注意力。留下一脸懵逼的我,其实,我依然觉得还是向前,这导致我此后多年坐公交车,为了体验和感受惯性,而选择了有座位也坚决站着的习惯。
这个世界,似乎人们已经习惯了习惯,所以,不能投入那个习惯,提出不同声音的人,就显得很奇怪,都是怪人,甚至他们为了坚持自己,而表现出来的反抗和怒吼,都是暴脾气的表现,都是发疯的表现。
托管中心的孩子不多,却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有时候会因为他们的脾气维持很久没有效果而恼火,有时候再想想,谁还没个脾气,没脾气的人是不是很恐怖?
每一份倔强和执拗背后都绝对是有原因的,我们如果只是看到了表象呈现的那份不同和对抗,就认为他们是故意如此不讲道理,那么就会让这份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点,一直跟着他们伴随一生。
我在中心辅导作业时,有小女孩问我,老师我长得好看吗?
我说,好看呀,特别可爱。
小女孩说,老师,我的眼睛是不是太小了?
我楞了一下,不小呀?
小女孩说,哼,我知道小!
我说,谁说的,你的眼睛长在你脸上就不小!
有些人说话是很随意的,他并不会在意他的话会不会影响到他人的心情,尤其是面对孩子,太过随意,根本就不考虑别人会不会有什么想法。有的孩子,坚决不做一件事,很多人认为这孩子太犟了,后面经过很多次的沟通,观察,了解,才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是大人带来的伤,对内心造成伤害留下的恐惧。
《孩子是个哲学家》一书中,曾提到作者为了让两岁半的小儿子洗澡,又是准备把浴室布置的温馨好玩,又花费精力让儿子的奶奶专门跑过来照看,又放着好听的音乐,费劲心思希望儿子洗澡,儿子坚决不洗,最后全家人又威逼利诱,洗完澡可以看动画片,吃平时不能吃的薯片等等,依然没有结果。折腾了三个多小时,作者的暴脾气要上来的,想用强迫的方式去威胁孩子,无意间,听到儿子小声说,我怕洗澡时,耳朵会进水,那样很难受!看看,一个小小的原因,我们会说,你讲出来啊,但是孩子因为内心的恐惧和不信任,他不愿意讲,作者听到后,拥抱着儿子,小声对他说,我一定会很小心,不让水进入你的耳朵,儿子才答应了洗澡。
这件事非常小,却给了我很多启发,一千一万个孩子的倔强和执拗,背后都是有着不同原因造成他如此的对抗,所以,亲爱的大人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你们缓下来,慢下来,试着去接纳,试着去观察,跟着孩子一同走进他的内心深处,帮助他走出来,战胜自己,才是我们当下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用强迫式,强压式逼迫孩子认同我们要讲的的确是恒古不变的道理和知识,认同和共情是每一个要面对孩子的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做不到认同和共情,很难和孩子真正达成一致,走进他们的内心,做到长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