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地区再发展

重建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地区再发展

经济结构演进、产业结构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发展区域,同时,原先的部分产业和传统工业区域却可能面对下滑或者衰落局面。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包括英国英格兰老工业基地、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北九州工业区在内的重要国家的老工业区,都随着经济发展见证了传统工业体系衰落和经济重建的过程。当经济高速发展30年后,我国东北地区也面临老工业基地重建等突出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以往国际经验的分析,初步总结传统工业区的重建规律,进而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再发展提出建议。

一、重建比较优势是老工业区再发展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并且能够发展相关的产业。比较优势是解释全球和区域经济分工的基础,也是产业形成和演变的基本规律。

综观全球传统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发现其与这些区域当时的自然煤炭资源、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集聚的钢铁、化工、纺织生产体系有关。这些条件,都是老工业区当时的比较优势。随着当地资源枯竭、能源结构升级、产业技术替代等因素叠加出现,这些传统比较优势一去不复返,传统工业区开始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所以,比较优势成为决定老工业区兴衰的基础因素。

同样,通过观察全球一些老工业区成功转型的过程,我们也能发现,这些老工业区都将复兴的重点放在寻找、发挥、突出和重建新的比较优势上,使新的比较优势成为区域再发展的关键动力。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以矿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60年代面临结构危机时,前联邦德国政府制定了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新规划,对传统能源工业进行改造,特别是发展与原有的煤炭、钢铁相关的汽车、电子、电器、精密机械和仪表等产业,使该工业区恢复了生机。

日本北九州工业区是以本地煤炭资源为基础,进口铁矿石和废铁而发展起来的钢铁工业基地。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对该地区煤矿行业实行全面关闭退出的政策后,在10年间,利用产业疏导和聚集的政策,重建比较优势,将其转换成高新技术产业区。

我国东北地区正面临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严重衰退等问题不断显现,昔日的比较优势正在丧失,这与国外传统工业区当年面临的问题非常相像。因此,在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应借鉴德国、日本等国家老工业区的转型经验,研究东北地区未来新的比较优势,并大力推动和重建这些比较优势,为东北地区新的腾飞奠定基础。

二、重建比较优势的3个基础条件:环境、人口和城市

老工业区的转型再发展,都会面临资源枯竭、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或地区经济不景气等困境,其中环境破坏和污染、失业、人才流失、城市吸引力下降成为老工业区重建的四大难题。若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经济继续发展的基础将难以为继,新的资本、技术、人才难以落地,老工业区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国际经验来看,成功转型的老工业区都是把修复环境、改善人口教育结构、提升城市吸引力这3点摆在突出的位置,进而为长期的经济重建奠定基础。

例如,在环境方面,德国鲁尔区在鲁尔河上游修建了100多个澄清池净化污水,绿化煤矸石山,将塌陷矿井辟成湖泊疗养地,使旧有的矿区变成绿色田园。日本北九州工业区则将关闭的煤炭矿井改造成旅游景点,将废弃的矿场复垦改造为良田。实践证明,以资源为生的老工业区,开发过程中均付出了较高的环境成本,因此在再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修复和改善成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基础条件。

从人口角度来看,教育结构的调整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鲁尔工业区转型中,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新办了规模宏大的波鸿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杜伊斯堡内河航运学院等高校,并重视在职教育和职业培训,一方面使当地人口更加适应新产业结构的需要,同时通过环境改善和人口结构改善增强了当地的吸引力,使老工业区焕发了新的活力。

从城市角度来看,实现核心城市发展成为推动老工业区转型的关键节点。德国鲁尔工业区在转型时通过城市群推动全区实现了高度城镇化,并且在功能方面实现各城市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则是实施城市建筑和改建计划,将原先大量工业土地改建为多用途餐厅、购物商场、写字楼、博物馆和旅馆等。这些经验都说明,核心城市活力的提高,功能合理、分布科学的城市群的建立,是引导整个老工业区转型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老工业区结构升级的另一项基础性工程。

总而言之,从环境、人口和城市3个方面长期布局,并实行有效的配套政策,是国际经验给予我国东北老工业区再发展的启示。

三、东北地区重建比较优势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东北地区的再发展应将重建比较优势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我国东北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环境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老工业区有较大差别。重建东北的比较优势必须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东北地区的特点。

(一)让环境资源重新成为东北的特有竞争力

高山大河、肥沃土地、广袤森林、寒带气象等,都是东北地区绝无仅有的资源宝库。东北在我国地理经济中一直处于无法替代的位置。过去百年间重采掘、轻保护,导致东北的生态环境优势下降。所以,东北地区的再发展,应下大力气进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从形成新的比较优势的角度高瞻远瞩、系统规划,通过对森林、河流、土地、山脉长期坚持不懈地修复和保护,重新呈现东北地区“独一无二”的迷人风景和物产,挖掘特有的寒带旅游产业,使环境资源重新成为东北的特有竞争力。那样,东北就可能成为中国独有特色的农业、旅游业、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地。

(二)通过央企本地化提升地区经济能量和辐射力

东北地区另一个经济特征是央企在当地国有企业占有较大比例。例如,黑龙江省国有企业中有60%以上为央企,辽宁省央企的各级公司有1700多家。央企虽然对地方就业、税收等起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由于管理权限等问题,央企的发展与东北地区当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没有实现有效衔接。

所以,在东北区域再振兴的过程中,建议将部分总部设在东北的央企划归对应的省份直接监督管理,一是可以有效推动地方的经济动能,二是能够带动地方产业的协同发展。比如,黑龙江农垦、中国一重集团、中国一汽集团、哈尔滨电气集团等央企,若交由地方国资委管理,并通过整合地方经济,一定能有效带动当地发展。

同时,对于大量活跃在东北经济中的央企二级或者三级公司,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方式与地方经济主体结合发展,最大程度上推动东北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三)发展东北核心城市带,聚集新的发展动力

对东北地区大中小城市进行新的规划,从中选择经济转型中的核心节点和支撑,对一些面临实际困难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功能再定位。尤其是充分发挥大连和其他3个省会城市构成的“东北核心城市带”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制定的城市发展规划中,给予其更高的定位和更多的资源配置。在改革中不能以一市一地发展论英雄,应参照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等经验,鼓励其带动其他城市健康发展。

对于不同的核心城市,结合其资源和能力特长,着力发展市场认可的新兴产业。大力推动市场化的创业和就业环境,实施更加优惠的创业和税收政策,力争在东北形成特色创新创业中心集聚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一个发展更好、更可持续的东北经济区。

全球技术地图
微信号:drc_iit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