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段德珍:红色之旅——丹东鸭绿江断桥
今年10月,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每当我从电影电视上看到那硝烟弥漫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令我心潮激荡:那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一遍遍在我耳畔回响。
我是唱着这首慷慨激昂的战歌长大的,曾萌发过有朝一日能去丹东看看鸭绿江大桥,一览它的雄姿。
去年国庆节后的一天,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此时正是旅游旺季,鸭绿江边和断桥上的红旗迎风招展,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沿江而行,远远地就能看到舒缓流淌的鸭绿江上横卧着两座相隔百米的大桥,分别名为“中朝友谊桥”和 “鸭绿江断桥”。
西斜的太阳映照着江面波光粼粼,金色的阳光给鸭绿江大桥披上了绚丽的色彩,这壮丽的场景,引我急不可耐的向断桥走去。
登上断桥,我心潮澎湃。抗美援朝的历史仿佛就在昨天,战火硝烟仿佛就在眼前。沧桑历史,悲壮的断桥,令我感慨。
鸭绿江断桥,它是鸭绿江上的第一座铁桥。该桥建造于1909年5月,是日本为掠夺中朝资源而强迫修建的,于1911年建成。桥身原长944米,宽11米,十二孔。该桥中有一段桥梁可以旋转90度,便于船只通行。桥头还修建一座碉堡,是专为阻击抗联的。1943年,日本殖民者又在上游建成第二座铁路大桥,其目的是同上一样的。如今已称为“中朝友谊桥”,每天两国对开两列火车,是目前中朝乘客和双边贸易的主要通道。下午时分,有一列火车正“隆隆”的通过“中朝友谊桥”向朝方驶去。
抗美援朝期间,两座鸭绿江大桥成为中国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美军为切断中方供给线,多次派出数百架轰炸机对鸭绿江大桥狂轰滥炸。1950年11月8日鸭绿江上第一桥被美军拦腰炸断,朝方那段桥梁被炸毁掉进江里,只剩下几个光秃秃的桥墩,而中方这一侧四孔铁桥完整保留至今,被称为“鸭绿江断桥”,也成为纪念抗美朝鲜战争的标志性文物。
在桥头处,有一组以彭德怀为中心人物的大型青铜雕塑《为了和平》映入眼帘,庄严肃穆的画面令来这里参观的人都肃然起敬。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元帅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越鸭绿江奔赴朝鲜作战,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英雄赞歌!这一战,几十万优秀中华儿女的热血洒在那片土地;这一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军威国威;这一战,是用鲜血凝成了中朝友谊,用鲜血换来了和平。
在桥头两边均有大型横幅和石碑上标写着“鸭绿江断桥”。而钢梁上方悬挂着五个金色大字“鸭绿江断桥”,则是前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桥身漆着墨蓝色,寓意不忘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祈盼和维护世界和平。桥头上,摆放些战争中使用过的武器,引游人纷纷驻足观看。
漫步断桥,望着江对岸的弹丸之国——朝鲜,不禁浮想联翩,那是一个吸引世界目光的国度,那是一片曾经燃烧战火的土地。当年的中国和朝鲜情同手足,所以当美国入侵朝鲜时,面对朝鲜政府的请求,刚成立的新中国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漫步断桥,江风抚面,桥下插着五星红旗的游船在漫游着。奔腾不息的江水仿佛在诉说着几十年前的往事,令我的心情既沉重又震撼。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和断桥的亲密接触,目睹桥梁上残留的弹痕累累,清晰可见,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是战争,给这座桥留下了永远难以抹去的痕迹;断桥仿佛是一位屹立在江中的历史老人,凭吊和铭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功绩。
我和老伴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静默地走着看着,不知不觉来到了断桥尽头。在炸断扭曲的断桥端头,立有一块“史为鉴”的石碑,记叙如下: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八日至十一月十四日,美国空军多次派出数百架B-29型轰炸机对鸭绿江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
面对被炸毁的桥梁钢筋架留下的创伤切口,令人不堪回首。看着那些扭曲着的钢梁和部件,仿佛听到了天空中美军轰炸的嘶鸣声,又仿佛看到了英勇的中国志愿军不畏牺牲,用高射机枪愤打美机轰炸的情景……英雄的鸭绿江桥记载着中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壮丽诗篇!
1993年鸭绿江断桥,被开发成为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地。2004年8月,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
从断桥尽头返回,沐浴在深秋的习习凉风和夕阳的余晖中,“雄赳赳,气昂昂”的英雄战歌仍在耳畔回响。近在咫尺的丹东和朝鲜两座边境城市,如今已是一派繁华安宁的景象。
江水奔腾,壮歌未歇。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飘散,铁骨铮铮的鸭绿江断桥,以自己不朽的身躯,诉说着那段保家卫国的辉煌经历,将战争的印迹保留让后人铭记。
一座桥,一段屈辱和悲壮的历史。走过断桥,就是走过历史,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以史为鉴”,愿我们的后人爱国爱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来之不易的和平。
2020/10/29于翠兰
作者简介:段德珍,男,伊春人,生于1952年,伊春作协会员。曾在《中国劳动保障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林业报》《伊春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过作品。
《中国乡土文学》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