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母亲的冰糖芋泥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我是武城县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播孙金熠,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林清玄的文章《母亲的冰糖 芋泥 》。

《母亲的冰糖芋泥》

林清玄

每到寒冬时节,我时常想起幼年时候,坐在老家西厢房里,一家人围着大灶,吃母亲做的冰糖芋泥。事隔二十几年,每回想起,齿颊还会涌起一片甘香。冰糖芋泥对我,不只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感觉,是冬夜里的暖意。

早年在乡下,白米饭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奢想,三餐时,饭锅里的米饭和番薯永远是不成比例的,有时早上喝到一碗未掺番薯的白粥,就会高兴半天。

生活在那种景况中的孩子只有自求多福,但最难为的恐怕是妈妈,因为她时刻都在想如何为那简单贫乏的食物设计一些新的花样,让我们不感到厌倦,并增加我们的生活趣味。我至今都怀念母亲费尽心机在食物上所创造的匠心和巧意。

像乌莘菜那样的野菜,母亲采下最嫩的芽,用太白粉烧汤,又浓又香的汤汁我到今天还不敢稍稍忘记;番薯的叶子,摘回来后剥皮去丝,火炒、清煮都有特别的翠意;在竹林阴湿处生长的一种银灰稍带褐色的可食用蕈类,母亲称为“鸡肉丝菇”,炒起来的味道真是如同鸡肉丝一样;乡间随意生长的青凤梨,母亲都有办法变出几道不同的菜式。

可是遇到我们几乎天天都要食用,等于是主食的番薯和芋头,母亲也不免头痛。将番薯和芋头加在米饭里蒸煮是很容易的,可是如果天天吃着这样的食物,恐怕脾气再好的孩子都要哭丧着脸。

我常看到母亲对着用整布袋装回来的番薯和芋头发愁,然后她开始在发愁中创造,企图用最平凡的食物,来做最不平凡的菜肴,让我们整天吃这两种东西不感到烦腻。

母亲当然把番薯最好的部分留下来掺在饭里,其他的,她则小心翼翼地将之切成薄片,用糖、面粉,和我们自己生产的鸡蛋打成糊状,薄片沾着粉糊下到油锅里炸,到呈金黄色的时刻捞起,然后用一个大的铁罐盛装,就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饼干。母亲故意宝爱着那些饼干,因为我们家是个大家庭,我有十四个堂兄弟、四个堂姊,伯父母都是早年去世,由母亲主理家政,我们吃的时候是用分配的,所以就觉得格外好吃。

番薯不只用来做饭、做饼,还能与东坡肉同卤,还能清蒸,母亲总是每隔几日就变一种花样。夏夜里,我们做完功课,最期待的点心是,母亲把番薯切成一寸见方,和凤梨一起煮成的甜汤;酸甜兼俱,颇可以象征我们当日的生活。

芋头的地位似乎不像番薯那么重要,但是母亲的一道 芋梗 做成的菜肴,几乎无以形容,本来挖了芋头,梗和叶都要丢弃的,母亲却不舍,于是芋梗做了盘中餐,芋叶则用来给我们上学做饭包。

我们在过年过节时,能吃到丰盛的晚餐,其中不可少的一样是芋头排骨汤,我想全天下,没有比芋头和排骨更好的配合了。母亲做红烧鲢鱼头时,炖烂的芋头和鱼头相得益彰,恐怕也是天下无双。

最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冬夜里吃冰糖芋泥的经验,母亲把煮熟的芋头捣烂,和着冰糖同熬,熬成几近晶蓝的颜色,放在大灶上。我们做完功课,给检查过以后,可以自己到灶上舀一碗热腾腾的芋泥,围在灶边吃。每当知道母亲做了冰糖芋泥,我们一回家便赶着做功课,期待着灶上的一碗点心。

冰糖芋泥只能慢慢地品尝,就是在最冷的冬夜,它也每一口都是滚烫的。我们一大群兄弟姊妹站立着围在灶边,细细享受母亲精制的芋泥,嬉嬉闹闹,吃完后才满足地回房就寝。

二十几年时光的流转,兄弟姊妹都因成长而星散了,连老家都因盖了新屋而消失无踪,有时候想在大灶边吃一碗冰糖芋泥都已成了奢想。天天吃白米饭,使我想起那段用番薯和芋头堆积起来的成长岁月,有时想吃冬夜里的冰糖芋泥想得不得了,心中徒增一片惆怅,即使真能再制,即使母亲还同样的刻苦,味道总是不如从前了。

我成长的环境是艰困的,因为有母亲的爱,那艰困竟都化成甜美,母亲的爱就表达在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食物里面;一碗冰糖芋泥其实没有什么,但即使看不到芋头,吃在口中,可以简单的分辨出那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爱在困苦中是最坚强的。

在寒流来袭的台北灯下,我时常想到,如果幼年时代没有吃过母亲的冰糖芋泥,那么我的童年记忆就完全失色了。

我如今能保持乡下孩子恬淡的本性,常能在面对一袋袋知识的番薯和芋头,知所取舍变化,创造出最好的样式,在烦闷发愁时不失去向前的信心,我确信和我童年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母亲的影子在我心里最深刻的角落,永远推动着我。

作者简介:

林清玄(1953年—2019年1月23日)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主播简介:

武城县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播孙金熠

(0)

相关推荐

  • 【随笔杂记】煮粥杂记

    大家都笑了,高说,不想到外面吃.有朋友私下说,这鸟人就是孤寒.我说,没什么孤寒不孤寒的,能煮到一锅粥吃多好,我也喜欢在家里喝粥,喝粥舒服. 有一回,到朋友家去聊天,聊着聊着,都说饿了.朋友说,我们在家 ...

  • “阿姨,我要番薯油粿,韭菜馅的”

    粿 一种潮汕人从小吃到大的手作特产 是刻在潮汕人体内的美食DNA 小时候,只在重要日子才会吃到长辈们亲手做的味道 到现在,已然演变成日常主食 ... 今天,去吃一家开了10多年的油粿 "阿姨 ...

  • 金玉满堂 (糕烧番薯芋头)的做法

    金玉满堂 (糕烧番薯芋头) 2.6万点赞 · 874收藏 16.7万浏览 · 1.3万做过 · 站内排名4545 打开APP收藏菜谱 菜名:金玉满堂,潮汕人各家各户办喜事的时候,在饭店必点的一道菜.用 ...

  • 偶然的冰糖芋泥 | 杨华专栏

    偶然的冰糖芋泥 杨华 到福州,是这次假期出行的偶然. 从未与此有过交集.匆匆选了该线路,是像躲避重负般的临时出逃,难以定住宿和机票,于是挑了这小众旅行点. 在漫长等待的候机中,在一路颠簸的云层中,偶然 ...

  • 夜读散文|敬我善良宽厚的母亲

    文/红叶漫天 母亲,这个称呼,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有着太重的位置.自从自己成为母亲后,才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母亲对于家庭,对于子女的重要性. 年轻时,不懂事的我总要求妈妈那么做,这么做,希望她那样或是这样 ...

  • 夜读散文:致敬母亲节|母亲,您在我心中是最美(原创)

    文:一生所爱 (点击下方音乐结合一起读文章哦)       母亲其实并不美,微微干枯的头发,一缕缕银发挂于两鬓,总是皱着眉头,耷拉的眼皮下是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脸色苍白,门牙稍稍突出,穿着最朴素的衣服 ...

  • 夜读特别版丨莫言泣诵:那晚的红月亮——献给母亲

    那晚的月光真美,那晚的红月亮 那晚的一轮圆月 刚露出通红的脸 凄凉的秋风里 弥漫着苦涩的炊烟 我脚上生了一个毒疮 高烧不退,谵语胡言 她背我去求医 五里外,小河边 一双小脚,在泥路上蹒跚 王振手书丨莫 ...

  • 夜读散文|一生挚爱的母亲—写在母亲节后

    文/在水一方      昨天是母亲节,我被家庭琐事绊住,没来得及.今天得空了,就叙叙母亲吧.      母亲没文化,从小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没进过学校一步,后来在扫盲班中学会了写自己的姓,她自己所 ...

  • 【远方•夜读】安徽《母亲永远活在我心中 ——献给母亲节》作者•史春普 主播•噶玛曲措

    母亲永远活在我心中 --献给母亲节 文/史春普 人们常常把祖国比做母亲,把蓝天大海也比做母亲,那么就意味着母亲这个名字神圣而伟大!我的母亲就是我头顶的天和心底的大海. 虽然母亲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但我 ...

  • 亚坤夜读丨母亲的草药经(有声)

    稿源:掌上长沙 2021-05-24 21:30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节选) 母亲动过手术不久,整只左手臂不能动,一动伤口便会撕扯得疼痛.我陪着她在医院散步.她用右手指 ...

  • 夜读丨汪峰公开回忆去世母亲,揭露扎心真相:人生最无力的,是父母终会离去

    最近,歌手汪峰在综艺<王牌对王牌>中的表现,让众多网友感同身受. 他在节目中首次提及自己的母亲,那些感人的故事,戳中了很多网友的内心. 汪峰母亲因癌症而离开人世. 汪峰竭尽所能,但依然没能 ...

  • 【远方•夜读】北京《祭母亲》作者•汪祖国 主播•噶玛曲措

    祭母亲 文/汪祖国 母亲慈爱的脸 再一次出现在我的梦里 我不记得 那瘦弱的背影 曾经承载过多少艰难 故乡的老屋里 还存放着她的记忆 劳累一生的母亲 没有走出过她的那片天空 母亲用家里家外的忙碌 喂养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