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教师的专业精进、职业素养和生命境界

全文长 7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9 分钟

精彩导读
在我看来,作为教师来讲,最重要的是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教育家。
还有一种教育人,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克服了很多特殊困难,成就了一批学生。虽然这个贡献不一定很大,但在这个领域,他树立了一种精神,他也应该是教育家。
人之处境妙趣就在于,人必须是不止息的学习者
一个越是有职业素养,越是有生命自觉的人,无论他在什么样的处境里,他都更容易获得一种自如感,获得对生命的洞察力
作为一名教师,最难做的,不是获得多高的职称和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习惯,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积少成多,以此引发更大的改变。
而这,就不仅要教师献出仁爱之心,更需要他的专业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是关于仁爱的事业,也是关于专业的事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
这些年,他站在教育一线的角度,从教师的专业精进、职业素养到生命境界的提升,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教师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是巨大的教育力量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不过,如今科技的巨大发展,早已改变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今天,作为儿童接触同学,接触同伴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形式和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不会“消亡”,因为学校是学生、儿童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场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永远是学生的榜样,永远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力量。
那么,新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有三点意见。

教师是一个设计者、一个指导者、一个帮助者

在新的时代,教师是一个设计者,要为每一个学生设计适合他学习的环境和环节;

教师是一个指导者,搜集信息的指导者,要帮助学生获得正确选择信息的策略和方法,不至迷失方向;
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相信他们自己能够解决。但是,有些地方还是要帮助他们,防止他们受伤,必要时扶一把。

请把问题交给学生

“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先生,有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一句是说我们的教育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一句是说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都能解决。
我也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育,要将选择权还给孩子。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殊环境,每代人都有它的特殊使命。我们的孩子能够解决时代的难题,教育人的责任,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不要在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

把成人评先进的办法运用于学生,恐怕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
前几年,我看到一篇短文说,在美国盐湖城召开冬奥会期间,我国奥委会代表团参观一所学校时,带去了两个熊猫玩具。团长对校长说,这是送给贵校最优秀男生和最优秀女生的礼物。
这一下难为了校长:我们学校个个都优秀,有的学习优秀、有的运动优秀、有的做义工优秀。最后,校长只好把玩具放展览柜里,写上“送给最优秀的学生们!”供所有学生欣赏。
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因为他们将来都能成才。
同时,学生的发展不是线性的,是曲折的,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所以,我反对在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

教师成长的三重境界和五项修炼

三重境界

什么是好教师?
一位不断成长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也是幸福的教师。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他们既帮助孩子成长,也与孩子们一起成长。
他们会经历什么样的过程?
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个境界。教师的成长,也有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对教育、对教师职业的正确理解;

第二个境界是修炼;

第三个境界是收获。
如何抵达这三个境界呢,需要五项修炼

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是意愿。

当教师首先要有做教师的强烈意愿,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愿当教师,他不可能在教育工作里很好地完成任务。
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从大处说,关系到民族未来国家兴衰;从小处说,教育关系到人的成长、家庭幸福。
教师要认识自己职业的重要性,有强烈的使命感,全身心投入,要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样的信念,才能不断成长。
第二项修炼是锤炼。
教师会遇到困难,要不断反思改进。新教师入职都有一个走向成熟的过程:如何把课讲好、让学生喜欢、让每个孩子都能听懂……
新教师要向老教师学习,学习怎么备课、怎么讲好一堂课、怎么进行课堂管理。
记得北京市丰台区一位初入职的年轻教师教一年级语文课——“荷叶圆圆”,在专家的帮助下,经过三个月的磨炼,才讲得比较满意成功。她后来说:“那是我最痛苦的三个月,也是最幸福的三个月。”好似涅槃重生,有了一次飞跃。
年轻教师会遇到各种困难,老教师亦如此。首先,教师年龄渐增,面对的学生却越来越年轻,代沟就会不断放大,这需要教师主动去弥补
而且,今天的孩子都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心灵敏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他们,一句话可以鼓励他们,一句话也可能伤害他们。
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呢?就要不断锤炼
老教师要转变观念,顺应时代;新教师要勇于创新,锤炼意志。不忘初心,有热爱教师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也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是内心的觉醒,就是把日常琐碎的工作与我们未来的事业和千家万户紧密联系,这样,每件事情就都有育人的意义。”
第三项修炼是读书学习。
遇到问题就要学习,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
特别是向学生学习,今天的学生知道的可能比教师多,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学习,组成“学习共同体”
向书本学习有两类,一类是提高职业能力。教师要学新的学科知识,也要学习教育理论,学习中国教育史、中外教育史,以史为鉴。
另一类是提高品味修养,这类读书就更重要了。我们教师已经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依然要不断学习,比如文科教师读点自然科学,理科教师读点文艺作品,跨学科理解,增闻强识,才能更好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第四项修炼是创新。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面向未来的,不能再用老办法对待新一代。
人机融合会创造出新的教育模式、新的学习方式,未来教育最大的变革,是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而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改变人的思维,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成为优良的品质。
第五项修炼是收获。
经过前面四项修炼,教师成长为成熟、优秀的好教师,受到学生的欢迎、家庭的认可。看到儿童成长、学生成才,事业上有所成就,教师会产生自豪感,无比幸福。这就是收获。
正如于漪所说:“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实现的。”
收获也要修炼,因为教师的收获不是物质的回报,而是精神的满足;教师对儿童的爱不同于父母的爱,是对国家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爱的体现,是不求回报的爱。有了成就也不能忘乎所以,这就是收获的修炼。

每位老师都可以成为教育家

说起“教育家”,我们就会想起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西方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等。今天,我国有一千多万名教师,为什么说不出谁是教育家呢?原因可能有三个。
一是我们缺乏既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有付诸实践的影响全局的教育家。
现在,教育工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教育工作实践者,他们辛勤工作在第一线,却很少有理论的创新;另一种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很少参与教育实践。这两种人都有些“缺陷”。
二是我们把教育家看得太高,标准太严,有点厚古薄今。
三是我们对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宣传不够。许多优秀教师既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大家不知道。
在我看来,作为教师来讲,最重要的是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他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教育家
还有一种教育人,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克服了很多特殊困难,成就了一批学生。虽然这个贡献不一定很大,但在这个领域,他树立了一种精神,他也应该是教育家
有本书名叫《天梯之上》,介绍了一位夫妇在四川山区的山顶上办了一所小学,就这么一个茅草棚,几十户人家,十几个学生。把学校盖起来之后,不仅村子里面的学生能够上学,山下的孩子也能去上学。这样的教育人就非常感人,可以算得上是教育家。
所以,我以为教育家的标准,可以做一些调整了,今天的教师只要满足以下三条标准,都可以称得上是教育家:
一要长期从事教育,热爱教育,热爱孩子,把教育作为毕生事业;

二是肯于钻研创新,有独特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

三是工作出色,经验丰富,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力。

讲师德,还得回归教师的专业化

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因此,“师德”话题可以说是常讲常青。
我认为,师德本身应该比“基本道德”进一步,它不仅包含普通人的道德,也要有教师的道德。
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它的道德,师德简单说就四个字:敬业爱生
敬业,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兢兢业业,对教师职业有敬畏之心;
爱生,就是把爱献给每一个学生,要爱每一个学生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爱生,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
讲师德,还得回归教师的专业化
对于师德问题,国内讲了很多,我去过国外很多学校,很少听到他们提“师德”。为什么?恐怕“师德”本来就是教师专业化的一部分
比如,老师批评学生,有的批评就厉害一些、刻薄一些,因为他办法太少,只能简单粗暴。对于这样的,我们很难说他“德”不好,只能说专业化不够。但是这个破坏性却很大,因为孩子可能马上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他还怎么继续,怎么成为创新型人才?
最近一篇文章说,清华大学办了一个钱学森班,自主招生时很多学生报名。学校测试发现,高三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不如高二学生。高二学生思想解放,没有什么负担,高三学生只会刷题。
可见,师德问题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应该和教师专业成长结合起来
教师要学习,要学习政治,有政治理想和学科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并提高人文素养。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了,他的整个水平就提高了。
最后,“师德”问题,我们的制度建设也要下足工夫,比如:
1. 把好教师入职关,师德缺失者不能当教师;
2. 让每个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3. 改进教师教育,把师德教育纳入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中,树立师范生远大的职业理想;
4. 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如何从制度上推进教师专业化?

我们都知道,成熟的专门职业如医生、律师,他们的培养都有较长的一段时间,除了学习理论,还特别重视临床实习,在实际中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熟的教师职业,同样需要长期操练。一名成熟的教师要经过三个时期
职前学习期,主要学习学科知识和教育原理;
初职时期,在学校经过老教师的指导和实际锻炼,融入角色;
成熟阶段,通过教育实践,不断反思,逐渐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和艺术,成为一名成熟的教师。
2012年,教育部颁布三个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这三个标准提出“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和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多个维度约六十条,让教育人有了专业发展的目标路线。
我也参与了这个标准的制订。在我看来,教师专业化标准,简单概括就是如下三点。
一是他要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二是他要经过严格的持续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知识和特别技术;

三是他要对学生负责。
基于此,首先,我们还要通过完善制度来推进教师专业精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填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和证书注册制度的漏洞
现在,我们的教师资格考试和证书颁发是比较混乱的,执行不严,导致门槛很低。
而像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同样实行这样的制度,执行却非常严格。其中又以德国最严。他们相继出台了两个标准,描述了师范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全面覆盖教育科学、学科专业和学科教学法三个领域。
其次,我国虽然设计了各级各类教师资格,但缺乏领域细分。
比如,韩国在1978年就规定,中小学教师,从资格等级上分为预备教师(准教师)、二级正教师、一级正教师;从资格内容上分为中小学各科目教师、图书管理员、技术教师、保健教师、营养教师。如此细致的等级划分,有利于保证教师质量,也为教师的专业精进提供台阶。
所以,我们中小学的教师岗位设置也应该走向多元。比如,设置从学科教学到图书管理、心理咨询、营养保健等多方面的岗位,以确保获得以上教师资格证的优质教师有岗可聘,有志可为。
当然,我最担心的还是走过场。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许多教师都持有这个证书,走走过场。现在如果再走过场,教师队伍建设就没有希望了,基础教育必然受到极大损害。
再次,教师资格还要有更新和退出机制。
现在我们的教师是“终身制”,一旦通过,终身从教,这是欠妥的。
早在2011年,俄罗斯就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每五年一次的考核,之前的资质一律失效;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教师也需要参加每五年一次的考核,重新注册上岗。我们也应该做好教师的更新和退出机制
最后,我认为,教师要实现专业精进,还需要有高度自主权。

我们要填补“公权与长官意志侵犯一线教师教育生活”的漏洞,让教师有更多自由发挥和成长的空间
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应该有专业判断,行为应具有独立性,在学校的教育生活中,有他的师者尊严,有不受各类非教学事务捆绑的自由。这样才可能发挥才智,独立设计各类教育活动,规划成长路径,不断成为研究型教师,成为有独立见解、有理论高度的优秀教师。

如何办好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改革走了一些弯路

前些年,随着“教师专业化”观点的提出,有学者认为师范教育的概念和体系已经落后,应该把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结合起来
同时,学界也认为,我国教师的学历要求太低,特别是中师毕业,其文化科学知识还不及普通高中毕业生,要求提高教师学历的呼声很高。于是,师范教育变革开始了。
结果,这一场变革使我国一千多所中师消亡,有的升格师专,绝大部分改为普通高中;教师进修学校消亡,教育学院有的改为师范学院,有的与师范学院合并,有的转型为其他高等学校,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反而削弱了师范教育体系,降低了教师专业化水平,损失最大的则是小学教师。
过去,中师毕业的小学教师,都是各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中师提前招生,严格挑选,并通过专业的师范教育训练,他们掌握了较好的知识和技能。现在,一线的许多小学特级教师和优秀校长,都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
由于转型目的不明确,科学论证不够,没有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没有真正利用综合学科资源来加强教师教育,直接导致了转型与远景的背道而驰。
当时,我也是教师教育转型的鼓吹者。现在看来,我对这个问题研究不深,对国情的考虑不够。
同时,我们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也不尽如人意。
许多地方的教育学院与师专等合并了,但并未加强职后培训。许多师专热衷于改制,不重视教师职后培训,而且本来与地方基础教育联系较密切的优势也丧失殆尽。

办好师范教育的四点建议

今天师范教育的出路何在?就是最大化地办好一批师范院校,同时通过教师国家考试,吸收非师范类高等学校的毕业生。
那么今天的师范学院应该做好哪些重点工作呢?我认为至少四点。
一是着重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思想,要让师范生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自己的责任。做教师就要有激情,要从内心喜爱儿童,爱学生。
二是培养师范生正确的学识观。有的师范生认为,学科学好了就可以当教师,却往往忽视了师范生的自我修养,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并不是所有有学问的人,都能够成为一名好教师。(2020年国庆前夕,顾明远访问杭州师范大学,寄语师范学生,希望他们不断思考教育问题,慢慢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风格,用独特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把真心献给学生。——编者注)
三是应该加强一线实践环节。现在师范生毕业后的实践太少,实习时间太短,起码需要一年半载去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师范生正确的教育观;
四是重新认识教研员队伍。我国教师有两支重要队伍,一支是一线教学的,一支是搞教研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师并不都是师范学校培养的,一些教师进修学校起了重要作用。
教师进修学校里面的教师也好,教研员也罢,都是一线抽调过来的,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前我们不大重视教研员,认为他们水平低,其实他们非常接地气。
在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曾两次获得第一名,他们总结经验里有一条,就是教研室制度
教研员很重要,他们能够协助、指导、帮助一线教师备课。这支队伍,我们以前不够重视。现在的教师进修学校,有的合并到大学,也有很多和教研院、教研室合并,对教研员队伍需要认真对待。
此外,师范教育还要做一些小的变革
比如幼儿园、小学教师还是应该以师专培养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提前招生。这样可以招收到优秀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可塑性大,可以培养适合幼儿和小学儿童各类艺术教育的教师。
初中教师则由师范院校本科培养

高中教师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用“4 1”或“4 2”模式培养,即学习欧美模式,先在各系科学习学科专业,再到教育学院接受专业教育和实习,经过考试取得资格证书。
同时,培养的模式可以多种,但是要制定培养规格和课程方案,在整体提高质量的同时,加强师范生与教育现场的血脉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