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黄以方录》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读《传习录·下卷》当中的一段话,我也打算以这一段话来作为我们《传习录》选讲的最后一段,我们先来看这段话。

一.活泼泼地 良知流行不息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先生曰:“亦是。”这个先儒是指程子,鸢飞鱼跃,我们也都知道是指《诗经》当中的两句,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程子曾经说过,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这一段是《中庸》当中的话,《中庸》通常认为是子思作的。程子说这一段话,“是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宋代以来的理学家试图用《诗经》中的这两句话来说明宇宙天地之间所盎然着的那样一种勃然生机、生命的灵动气息。鸢当然是在天上飞,并不是我们人能够到达之处,鸢飞戾天,那是极高明之地。鱼跃于渊,鱼可以在水底下潜游,在水底下欢悦,人是到达不了的。不论是极高明之处,还是极以沉潜之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整个宇宙空间都洋溢着、充满着无限生机,所以说是活泼泼地。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那原本是孟子在讲我们人在现实生活当中涵养自我德性,需要顺其自然,本然的状态,你不要去揠苗助长,自然地把自己的本心,原本的那个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个四端之心呈现出来,那也是活泼泼地。它并不是执定于某一个地点、某一个场所、某一个时间,那叫做时中。

现在王阳明的学生把这段话拿来请教王阳明。程子曾经说“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这段话应该怎么来理解?按照黄直,也就黄以方,因为这段话应该是黄直记录。

按照黄直的理解,鸢飞鱼跃讲生命活泼泼地灵动气息,这似乎可以理解;可是必有事焉?那是要求我们落实到日常的方方面面的各种各样的现实生活事件当中去的,这好像跟鸢飞鱼跃那样的一种博大的自由气象不相符合。所以把这段话拿来问王阳明,如何理解?王阳明先给予总体意义上面的肯定,“亦是”。 “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都是活泼泼地,没错。

下面阳明先生开始进行一般的阐释,做了一些说明。“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这个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实际上已经蕴含了他的全部学说的一个基本的核心的思想。

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充盈于、洋溢于、充塞于天地之间全体生命的那不是道吗?道是唯变所适,不可为典要,那不是活泼泼地吗?天理之流行,原本便是通过宇宙天地之间无限的生命秩序来呈现它的全体的,那就是一个无限的生命的活泼泼地全体秩序。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这是就道而言。

心即理,所以接着便说,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良知毫无疑问是我们的本在的原初的本始的心之本体。这个心之本体,不就是天理在人的充分体现吗?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实际上也就是吾良知活泼泼之无限的流行。这一层意思,阳明先生实际上是讲得很清楚的,他曾经说过,良知即是道,良知即是易,这些话在阳明的《传习录》当中都是有明文的。比如说他曾经说过良知即是易,易是怎么样的?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道是如此,这般,唯变所适,无往而不得其中,良知也是如此,无往而不得其中。天地间活泼泼地,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

二.必有事焉 无往而非功夫

良知既然是如此这般的变异无方,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所以我们实实在在的去致良知,通过现实的知行合一的功夫,把良知给呈现出来,那毫无疑问,一定是要落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的,所以说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

在这个地方,王阳明借着对于程子之说的解释,把他自己所主张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面相,用非常简单的话,实际上点出来了,致良知也好、知行合一也好,就我们人的现实的生活来讲,就我们人的现实存在而言,它是毫无疑问,必须是要通过我们日常的生活实践来展示的,这个就是必有事焉的工夫。

阳明先生接着说,“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此理是指天理,非惟是说不但,不但不可以脱离,也是不得而离的,你想离都离不了的,为什么?哪一个人不是生活在现实之中,而现实之中,宇宙全体所充盈于其间的无非是道而已。道就是如此这般的变异无方,就是如此这般的活泼泼地,那我们人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致良知,要把我们这个等同于天理的良知,表达到落实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来,你如何可能不活泼泼地?

任何事物的形式存在,都是不可能脱离道而获得它的自身存在的,人也是如此,人也同样从根本上面来说,从根源上面来说,我们实际上是不可以、不可能脱离我们的良知而获得我们现实生存的。如果说这是可能的,那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脱离自我的良知而获得生存,那么很遗憾,这样的一种生存根源上说并不是人的生存,根源上说,这样的生存是心身分离的,完全没有可能去呈现它的存在的真实性。

王阳明在这里讲,“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无往而非道,那就是道的自身存在,毫无疑问是通过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阴阳晦明、四时代序所有这一切现实的、全体的存在状态来呈现的。

那人当然也是一样,我们现实的这个存在,脱离了我们的视听言动,脱离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等等,我们还如何谈论人的现实生存?正因如此,就天地而言,就宇宙而说,是无往而非道;那么就人来说,我们要真实的表达我们自我的存在,实现我们自我的生存,体现我们存在的意义,那么毫无疑问,我们也只有一条道可以走,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我们从事何种工作,无论我们面对何种人事物,不论我们所居于其中的对象性的交往关系情境如何变动,无论是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如何转换,只有一条,永远不变也不能变,那就是在此情此景之中、在当前的关系之中,我们恰当的、合适的、大中至正的表达自我当前存在的真实状态,那个就叫做致良知。

正因为如此,致良知的活动,完全没有可能脱离现实生活情境,那就是“必有事焉”的功夫,所以王阳明在这里边说无往而非工夫,生存所处的一切环境、一切状态、一切情景都成为致良知的现实用功之地。

正是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工夫是连续的,它之所以必须是连续的,是因为道的存在,良知的存在原本是亘古常在,原本是连续的,不会间断。道总是在那里,良知也总是在那里,关键的问题是仅仅只是人有可能隔断自我良知的表达,也同样有可能对于道德存在完全无视。那就是私心私欲用事,而非致良知之实功。

我们过去也曾经多次提到过,就个人来讲,真实意义上面讲致良知,实际上就是要主动地自觉地连接起我们自己存在的本然的真实状态和存在的当下状态。这个两者之间一旦分离,人实际上就倒向心身灭裂。我们今日讲存在的意义,生活的价值等等等等,我说意义也好、价值也好,有可能在一种心身灭裂的状态之下来获得吗?来实现吗?来体现来呈现吗?所以第一要义,知行合一也好,致良知也好,就是要基于完整的健全的那样一种心身秩序本身,我们把真实的本然之心或者说心之本体表达到落实到当前情景当中来。

讲到现如今,我完全相信各位已经对王阳明的学说在理论上作理解应该并不十分困难的。当然理论如果脱离了现实,实际上这个理论是无效的。信仰不能转变为行动,这个信仰是虚假的。人的真实存在、存在的本体,不能通过你自己的实践活动把它呈现到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那么你的现实存在同样便处于幻而非真,虚而非实。正因如此,我们讲阳明先生之学说,讲阳明先生的思想,仅仅停留于一种理论的理解,而把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脱离开来,那实际上一切理论的美妙终究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我算是搞理论的,所以我同时也特别强调,就理论上对阳明先生之学说有一个恰当的、端正的那样一种理解,仍然是有好处的。

基于正确的见解,而导向正确的思维,通过正确的思维来领悟理论自身的正确,我们才有可能通过生活本身的实践,把这样的一种正见表达出来,体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生命全体真正归向于那一个正本身。所以我想阳明先生之说,不是叫我们去悬空设想一个本体,悬空的去谈论一个本体,而是需要我们在对自我之本体,或者说良知,或者说本心,或者说本性等等这一类的概念之下,对我们自我真实的存在状态有一个切身的体悟,那么基于这样的一个体悟,我们把它体现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实现我们人自身存在的完整、统一、健全。

只有基于这样的一种生活,基于这样心身健全、完备统一的一个整体的生命实践,我们才有可能真实地建立起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显而易见,不论你是从事什么工作的,不论你的工作的性质是什么样的,不论你的工作有多么忙,也不论你的工作有多么闲,忙时也好,闲时也好,心体总是存在。如果你说我忙的时候,这个心就不在了,或者忘了,闲的时候好像时时拎起来,又想到这个事,那就叫做有间断。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一个关乎自我生命实践的无间断的功夫,这叫做至诚无息。最终能够达到何种境界,是不是大声以色,是不是特别辉煌?非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也是《中庸》的最后一句话。

这个是《传习录》我选讲的最后一段,那意思也是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真正把致良知的实践落实到生活当中,不只是把致良知了解为一种理论,而更是把致良知了解为一种生命的智慧,而一种生命智慧是必得要呈现于我们自己的生活的,通过自我的生命活动呈现出来的,反映了、体现了我们自我存在着真实的那样的生活,实际上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我也非常强调人的存在的确确应当还归它存在的完整性、它的统一性。那么非常抱歉的是,我没有把《传习录》从头到尾三卷,逐字逐句逐段来和各位朋友分享,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的,我并没有说是刻意的要选讲那些段落,但是我个人觉得我讲过的那几十段,是比较重要的。那么完整的《传习录》的讲解,我现在也在做。我会把从《传习录》第一句一直到最后一句,照着本子原原本本,通过视频的方式来和我们各位分享,那么有兴趣的朋友将来可以看这个视频。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传习录》的选讲也就到此结束,我们下次再花个两小节的时间,谈一点我个人关于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等这些方面的一点想法。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

  • 王阳明心学全书(二)

    21.突破畏难情绪的诀窍 在庐陵任上,王阳明易讼风,使城中辟火巷,定水次兑运,绝镇守横征,杜神会之借办,立保甲以弭盗,清驿递以延宾旅,解决了地方上的许多问题,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 可谓"多行 ...

  • 心学如何修?王阳明论静坐功夫

    心学如何修?王阳明论静坐功夫 小斗斗 2019-04-26 人祖伏羲龙&灯王赤日 王阳明37岁龙场顿悟之后,后半生的学问思想仍然经历了几番变化,最开始讲"知行合一",然后教 ...

  • 细品|《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

    卷下·门人黄以方录   钱德洪序 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末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剎,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 ...

  • 黄以方·录(全)【明代·王阳明】传习录(译解)·卷下 一草一木皆有理

    黄以方·录 黄以方,生平不详. [原文]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 ...

  • []《卷下·黄直录》善恶只是一物在线收听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看<传习录·下卷>还是黄直记录的一段.这一段文字不长,我先把这一段给大家念一遍. 一.冰炭相反善恶何以一物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 ...

  • []《卷下·黄直录》再论知行合一在线收听

    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继续读<传习录·下卷>当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涉及到知行合一问题,黄直也就是黄以方,向阳明先生请教,什么是知行合一?我们看这一段文本. 一.知行分离 念行分作两事 &quo ...

  • 细品|《传习录》卷下·门人黄直录

    卷下·门人黄直录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 ...

  • 黄直录(全)【明代·王阳明】传习录(译解)·卷下 过分矜持亦弊端

    黄直录 黄直,字以方,全溪人.嘉靖二年进士,任漳州的推官,因抗疏论救而下狱.曾从学于阳明先生.见<明儒学案>卷二十七. [原文]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 ...

  • []《卷下•黄修易录》良知即是天植灵根

    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看<传习录·下卷>的一小段话. 一.良知即根 自是生生不息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顾田间禾曰:"能几何时,又如此长了!"有一个情景,就是某一天王阳明和弟 ...

  • 细品|《传习录》卷下·右南大吉录

    卷下·右南大吉录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 ...

  • 细品|《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卷下·门人陈九川录   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甘泉持旧说. 先生日:"是求之于外了," 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