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雄专栏2】教育感怀:记一场辩论赛:“无所谓”背后的教育思考
教育感怀
记一场辩论赛:“无所谓”背后的教育思考
学校做学生不记名教学满意度测评表,虽不记名,但最后会有一个数据反馈给班主任。我的班上出了一份独一无二的测评表:无所谓。所有项目,学生选择的都是无所谓。我对这张问卷高度重视,决定以这一份测评的选项为主题,在班会上做一次辩论赛。正方认为凡事有所谓,反方认为凡事无所谓。正反双方展开辩论。
辩论中,学生热情度都很高,甚至一度差点不可控争吵起来。回顾整个辩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些观点。
反方:
很多事情只是自己觉得有所谓,其实这件事意义不大,所以要学会看开。
无所谓是一种很好的心态,是一种认知,无所谓才能无所畏惧。
犯错无所谓。
正方:
无所谓是一种多次被否定后的自我否定现象。
无所谓,真就无所谓吗?真的就从容了吗?无所谓的背后可能是太有所谓。
人遇到事情,根本就不可能无所谓。之所以无所谓,要么是这件事和你无关,要么就是你不愿意面对。
辩论结束,正方胜利。但我知道,这样的辩论不一定真正能够解决那个“无所谓”同学的问题。这件事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为何会出现无所谓这样的现象?
我总结如下,极有可能该生被批评多了,被否定多了,认为这样的测评根本没用。深层次是自己的发声没有得到过尊重,无论是否测评是否做问卷,一切都没改变,于是消极对待。这样的消极对待多了,学生将会对学习、生活失去热情。他会只追求少犯错,而不再去追求梦想的生活。
二、学会倾听,做引导者
这张问卷告诫我,要学会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错误可能大同小异,但错误背后的思维却不一定相同。去倾听,但不评价;做引导,但不直接给“正确答案”。每一个犯错的学生,都知道不该犯错,但是最后还是犯错了。若是只去解决错误,那永远都会在犯错、解决错误中死循环。真正导致学生无法自律的,是背后的思维习惯。
倾听,会听到很多不一样的故事,有些甚至会匪夷所思。但这就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真实语言。这真实想法可能会幼稚,也可能有很多负面的骇人听闻的信息。这时候要学会做倾听者,不去评价,只是去倾听来自学生真实的想法。一旦评价,立马陷入道德说教和争执对抗里,谈话就此结束,“无所谓”事件将会再次发生。
做引导,但不直接给正确答案。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正确答案,而在于错误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比如要努力比如要孝敬父母,这些他都知道。可当学生发出还未成熟的声音和思想,就被“成熟者”的正确答案,直接扼杀,自然而然导致了苦闷、消极、无所谓。
三、没有真正的无所谓
没有真正的无所谓,这一份无所谓问卷背后,许是一颗被伤害多次的幼小心灵。他只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抗议,抗议自己声音的无效。沉默的背后,恰恰是真正的在乎。而每一次在乎受到的伤害,将会让一个人失去选择的能力,变得随波逐流。
没有真正的无所谓,作为教师,就更要注意:夸奖的话可脱口而出,诋毁的话三思而行。也许我们只是一句不经意的反驳或否定,就掐灭了一个孩子鼓足勇气探索世界的心灵。唯有能够对学生保持百分之百的尊重,唯有真诚的倾听,才能获得真诚的回馈,才能促进学生真正走向卓越。辩论赛激荡起一些涟漪,但并不代表真的解决了“无所谓”问题,这种方式是否妥当,都还有待商榷。但我真诚希望,这问卷折射出的消极心态,在教育关怀中渐渐融解。
作者简介
张盛雄,高中语文教师,从教八年,班主任七年。热爱阅读、写作。班级管理理念:尽心尽力,不做无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