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对人的影响和造化(二)

第二部分 夏季篇

师门阴阳子夏季月令细分金

节 气

巳 立夏—小满 戊土9日·庚金3日·丙火18日

午 芒种—夏至 丙火9日·己土5日·丁火16日

未 小暑—大暑 丁火9日·乙木3日·己土18日

夏季三月共包含6个节气,依次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每月三候,共18侯。在气候学中,夏季是指18候(五天为一候)内的平均气温均达到22℃及以上的这个时段。

立夏—小满篇

立夏: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位置,斗指东南维,万物至此皆已长大,故名立夏。

小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斗指甲,万物长於此小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

立夏—小满时节的气候特征:

立夏建巳,相当于农历的四月。巳月对应着易经12消息卦里的乾卦。乾卦六爻代表立夏至芒种的三十余天。师门有赞:大哉乾元,至变至通。六爻全阳,很明显,是一个纯阳之卦。可见,刚交立夏未至小满,正处于一个季节自然转换的过渡期,辰月所带来的影响力仍在持续,尚未立刻完全退去。因此在这个辰、巳交接期内(俗称龙、蛇变化期),虽然温度随着自然阳气的逐步充盈而逐渐上升,天气渐渐趋热,但大部分地区的气候仍然带有明显的冷暖波动,阴晴不定甚至连阴雨不断的多变特征,华北、西北局部地区甚至会因为晴天少雨、干热风频繁导致对土壤水分过度的蒸发而出现夏旱灾情。

巳中藏戊、庚、丙三人元。戊土阳气为辰月之余气,为退气,丙火为进气之本气,而庚金为肃杀之长生之气。戊土之气的薄变,意味着原本潜藏在地面之下的阳能经过整整一个春季,发散、宣泄之进程快要结束,但由于庚金肃杀之气的产生,也会给大自然带来一个冷暖不定的变化。进一步而言,因为阴阳消长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功成者退,将来者进”的必然,故丙火的力量逐步加强,环境气候随之而逐渐升温与趋热,这也自然而必然地导致了万物由生到长的一个转折性转变。巳月天气,寒意日退,草木生长茂盛,人们的穿着因气温的增高也逐渐单薄起来,但早晚的寒凉还是较为明显。这也正是代表暮春三月的辰月决卦转换为代表巳月的乾卦的阴阳交替变化之过程的自然内涵。

立夏—小满时节的自然特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立夏,“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这里的“假”,即“至、达”的意思。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少得盈满”。 这里的“少“,即“小”的意思,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范成大《喜晴》: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李贺《四月》: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

立夏—小满节气的到来表明大气中来自地下的阳能和太阳照射给予的阳能从不断合汇到颠峰齐聚的一个自然变化之过程。大到天地之间,小到草木的根稍之间皆是如此。对大地来说,阳尽而阴生的自然机制也即将随时启动。

立夏—小满期间由于阳气的不断汇聚和充盈,很多向阳而长的类阴物种开始活跃。因此,一候里“蝼蝈鸣”,穴居的蝼蝈、青蛙类感受到阳气的盛大而鸣叫;二候,“蚯蚓出”,地下的蚯蚓由于阳能的影响而开始往地表接近阳气的地方活动;三候“王瓜生”,王瓜,丝蔓等阴类作物,这时候也开始附阳而长,以便多储营养在秋季里好结丰硕果实。

到了小满中气及以后,气温明显增高,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夏季。自然界完全达到乾卦之状态。地上阳气小有盈满,这不仅是地下陈年阳气生发而累积的结果,也包括太阳光照所带来的新的阳气的累积结果,自然界的喜阳植物开始茂盛、丰腴,植物的籽实也开始饱满起来,植物的枝叶开始受到火气的影响而表现出相应的变化,变得颜色发红发紫,充满苦味:一候,苦菜开花,花是植物体内阳气在上稍浮动的产物,菜苦则是适应环境火气的熏灼成就;二侯,靡草枯死,草之枝叶,糜细者类阴,遇阳盛则死;三候,小麦开始成熟,此时麦粒被阳气充盈而开始饱满成熟。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高于22℃,处处呈现典型的夏日夏景。正可谓:“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丰收。”

宋/欧阳修在《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中写道: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从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这也正是小满时节自然特色的真实写照。

立夏—小满时节的天人对应:

立夏农耕

“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

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连绵的阴雨不仅导致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而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

立夏前后,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庄稼生长渐旺,多进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

农谚:“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立夏三朝遍地锄”,“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这时杂草生长很快,中耕锄草不仅能除去杂草,抗旱防渍,又能提高地温,加速土壤养分分解,对促进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壮生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还有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四川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西北部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

民风民俗

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 传统节日,称“立夏节。”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南郊外“迎夏”, 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到明代民间始有尝新风俗,清代更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脚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云南宣威地区则有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崇,围灰墙脚以避蛇之俗。

中原地区立夏以后,正是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故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农谚。并以立夏日之阴晴占卜一年的丰歉。

立夏季节已进入农忙旺季。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 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鼎边糊(又称锅边糊) 盛行于明末清初,用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它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藉以联络感情。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体现了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很多地方有立夏“尝新”的风俗,就是在这一天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这种做法对人的身体是很有好处的。特别是对小孩子,在立夏这一天合理地调配饮食,可以给一个夏季打下一个健康的基础。这一天可以给孩子吃一些竹笋、樱桃、麦仁、蚕豆等。还可以吃一点酸味的水果,用以生津开胃。

立夏养生

夏季锻炼办法多:天气热起来,“三浴”锻炼身体好:

一是空气浴,每天多通风,可以适度地开窗睡觉。

二是日光浴。夏季在每天早9:00左右为宜。日光中的红外线照到皮肤上,对心肺功能起到有益的作用。紫外线照到皮肤上,可使全身功能活跃且循环加速,并能刺激骨髓制造红细胞,防止贫血,此外尚有杀菌消毒作用。(1岁以上的小儿可直接在阳光下进行。小婴儿可以在树荫下进行。)

三就是水浴。注意水温在35℃左右,洗澡要天天进行,不只为了干净,还为了增强体质。3岁以上的孩子可以淋浴,这是一种刺激性较强的锻炼。(注意喷头不宜高于孩子头顶40厘米。)

到了夏季日常饮食上可以多喝粥:

进入夏季以后,出汗多,食欲不好,可以做各种营养保健粥开胃,并调理身体。

比较好做又适合夏天喝的粥有:

1、干扁豆浸透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

2、鲜荷叶取汁,过滤后加入大米煮成粥,凉心暖脾,助消化,对小儿夏季风热尤为合适。此外、绿豆粥、红小豆粥、薄荷粥、银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

另外,食谱上应适当减少蛋白质类食品的摄取,而增加酸奶、紫菜和鱼类的摄入量,水果和日常蔬菜保证跟上。

小满农耕:

小满节气,除东北和青藏高原外,我国各地平均气温都达到22度以上,夏熟作物自南而北相继成熟,苏南地区5月底进入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也”。

意思是自然界植物比较茂盛、丰满了,麦类等夏收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还不到最饱满的时候。进入此节气,农耕上有双重含义:一是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二是指“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此时宜抓紧麦田虫害的防治,预防突如其来的雷雨大风的袭击。

南方地区要抓紧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因为小麦成熟期短,容易落粒,又因气温高、湿度大,麦粒极易发芽霉烂;同时也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促进分孽;而在棉区,对土壤比较粘重,通气透水性能较差的,应中耕松土、促根壮苗。棉苗长到三、四片真叶时就要及时定苗、移苗、补苗。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华南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

华南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华南中部夏旱更为严重。

同时,西北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

小满防病、养生

小满时节高温多雨,在这种高温高湿、湿热交加的环境中,人体感觉湿热难耐,又无法通过水分蒸发来保持热量的平衡。这种体温调节上的障碍,会导致机体出现胸闷、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等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另外昼长夜短也容易出现睡眠不好,白天身体容易困倦乏力,所以起居要做到有规律,即按时入睡,早睡早起。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冷水浴是利用低于体表温度的冷水对人体的刺激,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进行冷水浴锻炼的人,其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不进行冷水浴锻炼的人。另外,冷水可以刺激身体产生更多的热量来抵御寒冷,并因此消耗体内的热量,使其不被当作脂肪储存起来,从而使人体形健美。小满之后,天气渐热,有许多人有洗冷水澡的习惯。但是,冷水澡虽好,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如体质弱者或患有高血压、关节炎者就不宜洗冷水澡,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小满期间也是是皮肤病“风疹”的高发期,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

古代医家对此病已早有认识。《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当我们了解了发病的机理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加以预防和治疗。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风疹”的防治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

“风疹”根据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三型:

(一)风热证其疹色红赤,痒甚,遇热加重,脉见浮数,此为感受风热之邪;

(二)风湿证皮疹色白或微红,兼有身重,脉见浮缓,身受风湿之邪郁于肌肤:

(三)胃肠积热证疹色红赤,兼见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脉多见浮数,风疹色红为热,腹痛便秘为腑气不通,胃肠积热之征。

“风疹”的病因病机一般不外乎三点:

一,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

二,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博,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

三,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病。

“风疹”在治疗上应以疏风祛湿,清泻血热为原则。

饮食调养上对各种类似的皮肤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

常吃、宜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

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如生葱、生蒜、生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韭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各种海鲜发物、牛、羊、狗、鹅肉类等。

立夏—小满时节的命学推理:

总论:

此月为巳月,支藏戊、庚、丙三元,气杂不专。虽说丙火进气,气温增高,但由于戊土余气和庚金凉气的影响,使得巳月的整体气候呈现出一种从不稳到稳定的反复交变之特征。地下阳气发越告近尾声,而大气之阳日趋充盈,故巳月的阳气成为万物成长的主导。立夏后小满前就是夏季的开始。天气虽然有逐渐变热趋势,但人还没有完全从“春捂”的状态中走出来,对冷暖波动的适应表现各异,有一种两极分化的明显表象。小满后,大气之阳盛达而充沛,万物生长茂盛,丙火当权得令,大地蒸发作用虽日趋强化,但空气湿度仍然不足,天气以多晴、干热为主,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空气的干燥和对补充水分的急切之需要。

本月最大的自然特征为:阳气充盈、万物蜕变、生休长始。

因此,本月出生之人,不分男女,多有活力十足,不服输,热情,躁动,善变、不定,易患蜕皮或风症类皮肤病之明显特征。

分论:

1、 立夏后小满前生人,丙火尚未正式接班,只能是有其象而无其实:

1.1立夏后9天内生人,戊土余气司权,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因而,生于此期间的人,重信重义,有责任感,但相应情感表达、活力释放、机智变通尚有所缺;

1.2立夏后9—12天内生人,庚金司权,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因而,生于此期间的人,重义,智慧之外兼有肃杀之威,但因为逆丙火主气而动,所以又兼有叛逆、无情、阴阳不定的一面;

2、 小满后生人:

丙火当权司令,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生于此期间的人,热情有礼,诚实有信,善表达,会说话,讨人喜欢。相对来说,人缘广交,生财有道;乏知己、情磨难是其的不足之处。

巳月男女细论:

男人

属于分论1的男人,是特别善于变化的一类人,这类人群的自我和被人的把控性都比较低,但是这种变化带有两极分化的强烈倾向,要么成龙,要么成虫,所以现实生活中的驾驭性需要增强;

属于分论2的男人,运动型,活力充足,交际能力特别强,善于表现,无论走到那里都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喜欢,缺点是往往因为过于自信或风头太盛而受到寒流的突然打击。

女人

属于分论1的女人,生性敏感,天生就能感应到细微的变化,日常行为容易有反复变化、摇摆不定的倾向,情感也易于一波三折,难以坚定。

属于分论2的女人,偏阳刚型,有时躁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吃软不吃硬。上进心、自尊心都很强,乐意为团体奉献与服务,口碑非常不错。缺点是情商不算发达,容易为感情而受伤。

芒种—夏至篇

芒种 :每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6日或7日,这时太阳到达黄径75°。斗指巳,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节即失效无收,故名芒种。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斗指乙,为夏至。万物於此皆假大而极至,时夏将至,故名。

芒种——夏至时节的气候特征:

芒种建午,相当于农历的五月。易经12消息卦里用天风姤卦代表午月,节气为夏至。姤卦六爻代表芒种至小暑的三十余天,其卦象显示底部出现一阴爻,外表虽看不出什么变化但其核心已悄悄由老阳之阳转变为少阴之阳,表明天地之气阳极而阴生;同时“天下有风”的卦象也说明由于自然温度的持续走高,冷热空气对流加强,潮湿天气的出现成为必然。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同一节气的气候特征差异明显。芒种后,我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先后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日照少,雨日多,雨量大,有时还伴有低温,空气十分潮湿,闷热,各种衣物器具极易发霉,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把这种天气叫做“黄梅天”。

进入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雷阵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故有“夏雨隔田坎”的民谚说法。历史上唐代诗人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很典型的描绘出了夏至时的太阳与雨并存的真实情景。

芒种——夏至时节的自然特色:

时至芒种,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宋人虞似良的这首诗,就生动的描绘了芒种时节田野的秀丽景色。

但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也从另一方面描绘出了芒种后,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生产抢种画面。

夏至三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麇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属阳,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第二候的“蝉始鸣”的蝉,在古代写作“蜩”,蝉的种类有很多,有良蝉(五彩蝉)、唐蝉(大蝉)、寒蝉(秋天而呜)、夏蝉(夏天鸣叫)等很多种。夏蝉也叫知了,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第三候的“半夏生”的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边出生所以得名,也是一种阴性的植物。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芒种——夏至时节的天人对应:

芒种农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对于晚谷、黍、稷等有芒的夏播作物,此时正是播种最紧、最忙的季节,故又称“忙种”。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三者交叉,因而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芒种,样样都忙”。

大量的试验和生产实际表明,夏大豆、夏玉米、夏甘薯等作物的产量均随播(栽)期的推迟而明显降低,播(栽)过迟的甚至不能成熟,得不到任何效益。一般而言,夏播作物播种期以麦收后越早越好,以保证到秋前有足够的生长期。“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种豆不怕早,麦后有雨赶快搞”。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而这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必须抓紧一切有利时机,抢割、抢运、抢脱粒。所以“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的农谚,正形象地说明了麦收季节的紧张气氛,

“圩田好作,五月(农历)难过”的农谚,体现了在抗灾能力极低的旧社会农民对梅雨成灾的忧虑。芒种时节,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梅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梅雨过早,雨日过多,长期阴雨寡照,对农业生产也有不良影响,尤其是雨量过于集中或暴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但梅雨过迟或梅雨过少甚至“空梅”的年份作物会受到干旱的威胁。所以在“样样都忙”的芒种之时,防汛或抗旱的抗灾工作千万不可放松。

  农谚“芒种忙种忙栽”,到了芒种时节,华南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芒种忙,下晚秧”,南方的双季晚稻育秧要抓紧进行,要特别注意稻蓟马等病虫的防治工作。

东北、西北地区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麦要适时浇水追肥,做好生长后期的管理工作。全国大部分茶区的夏茶采制已经开始,由于气温高,芽头长得快,容易粗老,一定要及时采摘,加工细制,提高品质。

芒种养生

江西有这样的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几句话,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所以,暑令湿胜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种节气里除搞好雨期的田间管理外,更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芒种时节,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所以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饮食适宜以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作用的食品。女性在月经期或产后,即便天气渐热,也不宜食生冷性凉之品,以防由此引发其他疾病。5月初5,端午节,其多在芒种日的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此话告诉人们,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服不要脱去,以免受寒。

  芒种过后,早晚寒凉但午时很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这样可避免中暑,但须注意的是,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多种疾病。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女性中老年朋友可选择美容护肤方:绿豆、百合、冰片各10克,滑石、白附子、白芷、白檀香、松香各30克研粗末,装纱布袋煎汤浸浴,可使容颜、肌肤白润细腻,体香驱邪。

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

芒种时节蚊子很多,蚊子也是一种感阴而生的虫类。蚊虫叮咬往往会造成人们得病。驱除蚊子的方法,除了加强生活区域的清洁卫生以外,还可以用吃大蒜的方法有效驱蚊,因为蚊子不喜欢人体分泌出来的大蒜味;另外睡前l小时口服维生素B(每次1—2片),通过人体生理代谢后从汗液排出体外,这种气味也可使蚊子不敢接近人体,但不要长期服用。

夏至农耕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礼记》中也记载了自然界有关夏至节气的明显现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夏蝉儿开始鸣叫,半夏、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正常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

另外,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

夏至民俗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们也都轻松一下。

《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是用来驱热的,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因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这天,把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因为菊叶灰里含有一种杀虫的化学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种绿色“农药”。

夏至日是我国最早的节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之谚。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伏日这天,山东民间都要改善饮食,胶东东部都吃面条,长岛民谣:“立秋(饺子)入伏面。”招远吃水饺,无棣习惯吃面条、豆汤和面棋子,邹城喜欢喝冰水,有的人还到峄山山洞里避暑。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夏至养生

古人对于夏季的养生也是很有讲究的。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夏季的常见病。又名注夏。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常见证型有:

① 气阴两亏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宜清暑益气养阴,方用清暑益气汤加五味子、白芍等。

② 暑湿困脾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闷纳少,口淡恶心,便溏,苔腻,脉濡。治宜清暑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合六一散。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

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至”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小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芒种—夏至时节的命学推理:

总论:

芒种—夏至为午月时节,大致对应农历五月。午中藏有丁、己两干,兼藏有丙、己、丁三气,气杂而不专。其中丙火值9日·己土值5日·丁火值16日。丙火为上巳月之余气,己土为中气,丁火为本气。丙火余气的退却和丁火本气的进气是造成气温进一步升高的直接原因,大气之阳的进一步充盈乃至到达乾卦纯阳之极,后阳极阴生,返而为降。在自然界体现为大地水分的强烈蒸发在达到一定的临界浓度后转为雷雨倾盆而下。所以此月的气候以“潮湿闷热”为典型特点,尤其是夏至过后,更为明显。而己土中气得丙、丁火气之生,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水为养分,木为成长,在自然界体现为万物当于此季都拼命从附身的土壤中汲取养分而呈现茂盛、疯狂的生长。

芒种后夏至前,土中之阳还处在宣泄的最后末期,大气的阳仍不断处于会聚、集合的状态。气温持续攀升,空气湿度日趋加大,对后播种子的柝甲、发芽来说,当是一个理想的、最佳的季节。而对于早熟带芒作物,也正是灌浆、成熟的最后关键时间段。故抢收、抢种成了自然界最大的人文景观。一个“芒”,通“忙”字,恰如其分。

夏至后,雷暴频发,空气潮湿闷热,一阴生起,阴性的生物开始萌芽、成长,而阳性的生物开始进入衰退、休息之始。日趋增加的气温,更是使人难受其苦,大汗淋漓,疲惫不堪。

本月最大的自然特征为:万物疯长、阳盛阴生、湿热难挡。因此,本月出生之人,无论男女,

大都有事多、事忙、阳刚外露、主导性强、上进心明显,团结力大、爆发力好但内心饱受其苦而无奈的心理之特征。

分论:

1、 芒种后夏至前

也就是丙火、己土司权之期。生于丙火司权期间的人,因该丙火为一逐渐退气之丙火,故大多带有重情义,热心,公正、文明,有爱心,但有时容易说大做小、外强中干、虎头蛇尾、先强后弱、不够坚持、忙中出错之特征;生于己土司权期间的人,大多带有乐于奉献,诚实敦厚,行事靠谱、团结友爱、易得外界支持和帮助之特征,但是非不明、不会据理力争、遭人恶意利用也是其明显之特点;

2、 夏至后

也就是丁火司权期。生于此间之人,大多具有外刚内柔、讨人喜欢、擅长交际、口直心快、守信准时,事业圆满的明显特征,但也易带有性急暴躁、竞争失利而苦闷无奈、拖泥带水、遗留后患之毛病。

午月男女细论

男人

1、 属于分论1前者的男人,日常生活中忙东忙西,难以静处。容易好高务远,订立目标积极,但执行力略有欠缺,事业上容易陷顿,财运上容易萎缩;属于分论1后者的男人,辨别力稍差,是非往往界定不清,又习惯于来者不拒,便容易遭人欺负或利用,或者因为自己的一念而导致灾难性后果;

2、 属于分论2的男人,喜欢把控局势,有大男子外在气概但又兼有暗中计较的一种复杂心态,善于承受压力但必须控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若不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必会为自己的过度自信而导致的自负行为带来无穷又深感无奈的潜在性后患。

女人

1、 属于分论1前者的女人,日常生活中耐心不足,容易因事急或性急而发脾气,善于尝新,激情过后就归于平淡,对旧有事物的钟爱很难长时间的保持,因而,爱挑毛病,自私孤僻、瞎忙烂打很容易沾上身来,婚后也易于丧失对家庭的持续关注和呵护力,视力或心脏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地弱化,需要适当加以注意和改善;属于分论1后者的女人,温厚贤淑,善于持家,少说多做,体贴人意,缺点是性格过于懦弱、无争,不善于调整和把握自己的地位和时机,生活上很难做到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有所欠缺。

2、 属于分论2的女人,懂经营善管理,习惯和容易做女强人,刚太过而柔不足,情绪化比较明显,过于自信而自负,苦闷常郁于心,又不得不忍受无奈。其婚姻也大多容易因事业的过多、过忙之牵扯而遭受波折和创伤。

小暑——大暑篇

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於极点,故名小暑也。

大暑:每年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热於小暑,故名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是指炎热到极点的意思。

小暑——大暑时节的气候特征:

六月建未,未月相当于农历的六月。易经12消息卦里用天山遁卦代表未月,节气为大暑。遁卦六爻代表小暑至立秋的三十余天。遁卦卦象底部已有两个阴爻,阳动阴藏,有些农作物已经成熟。天气因暑气的加重,更加闷热而潮湿,人和动物躲藏起来以避暑气之伤。遁即躲避,也告诉人们要学会躲藏以生存。

小暑时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大暑期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雷暴等气象灾害频繁。总体气候特征可以概括为“两高一低”:即夏初江南梅雨季节,天气潮湿,湿度较高;盛夏及长夏三伏时的高温、高湿度和副热带低压。

小暑——大暑时节的自然特色:

小暑节气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说,一到小暑节气,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并且在小暑节气里,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炎热的田野,都到庭院的墙角下去避暑热;天空中也可以看到老鹰,因地面热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芦苇下、草丛中都是萤火虫的发祥地,只要有绿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见到那忽明忽暗的点点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闪闪飞舞,在徐徐的风中,伴随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

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两千 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生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炎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正孕育着丰收。

小暑——大暑时节的天人对应:

小暑农耕

小暑开始,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进入了源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

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地区此时正是台风来临之际,《台湾府志》记载:“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台则常连日夜,或数日而止。……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养生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我们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 “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其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五味对应五脏,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即饮食要有节制之理。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的不良习惯。

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而致气血不足,引起形体倦怠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继发其他病症;

过饱,会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另外在没有食欲的情况下,也不能勉强进食,过分强食,梁代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饮食应以适量、卫生为宜,以“节”道自养脾胃之阳。

  饮食偏嗜有过寒过热之偏,五味之偏。多食生冷寒凉,损伤脾胃阳气,因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最终酿为痔疮;偏食咸味,会使血脉凝滞,面色无华;多食苦味,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则骨骼疼痛头发易脱落。重要的是由于嗜好偏过,不但会导致营养不良,而且还能伤及脾胃以及其他脏腑,而致脚气病、夜盲症和瘿瘤等疾病。饮食偏嗜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若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损伤内脏而发生疾病。只有饮食调节适当,才能保证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道教经典《太平经》也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学说,即“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说明,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积极锻炼,才能得到长寿之躯。

大暑农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个时期光照强,气温高,雨水充沛,是各种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但是,旱、涝等自然灾害也会频繁发生。因此,要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旱、防涝的准备工作。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比小暑还要热,所以称之为大暑。此时正值中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谚语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还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华南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华南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华南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以趋利避害。

“禾到大暑日夜黄”,对我国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来说,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顶烈日战高温的“双抢”战斗已拉开了序幕。

俗话说:“早稻抢日,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不仅可减少后期风雨造成的危害,确保丰产丰收,而且可使双晚适时栽插,争取足够的生长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灵活安排,晴天多割,阴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双晚,最迟不能迟过立秋。“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酷暑盛夏,水分蒸发特别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长的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棉花花铃期叶面积达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在70-80%为最好,低于60%就会受旱而导致落花落铃,必须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温时进行,以免土壤温度变化过于剧烈而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荚也正是需水临界期,对缺水的反应十分敏感。农谚说:“大豆开花,沟里摸虾”,出现旱象应及时浇灌。黄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节孕穗,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要严防“卡脖旱”的危害。另外,夏季多种作物害虫活跃,在高温下施药防治更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大暑养生

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生活却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一般来说,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在最高气温达37℃以上的酷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大,更叫人感到闷热难当。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平均每年炎热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其显得重要。

当出现持续6天以上最高气温大于37℃时,天气过热,中暑人数就会急剧增加。天气太热,我们要以预防为主,常关注当地天气预报是十分有益的,在家也好,外出活动也好,应巧妙地避开最高气温段。中暑的诱发因素很复杂,但主要原因还是气温。此节气是心血管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一大危险关头。所以心脏病、糖尿病和前列腺炎等患者,在此节气中要格外小心。

大暑节气,由于干热,往往使人有一种发躁难耐的感觉。此时,“心静”是很可贵的,有道是“心静自然凉”,切忌情绪不定,动怒无常。不可露宿,室温要适宜,不可过凉或过热,房中也不可有对流的空气,即所谓的“穿堂风”。早晨醒来,要先醒心,再醒眼,并在床先做一些保健的气功,如熨眼、叩齿、鸣天鼓等,再下床。早晨可到室外进行一些健身活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以身体微汗为度。

饮食养生:医学大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大暑节气是大热天,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

小暑—大暑时节的命学推理:

总论

小暑—大暑为未月时节,大致对应农历六月,未中藏丁、乙、己三干,气杂而不专。其中丁火值9日·乙木值3日·己土值18日。丁火为上午月之余气,乙木为中气,己土为其本气。丁火的退气和己土本气的进气增长综合代表了大气由阳盛极而转为阴生的状态,乙木中气代表了一些喜阴生物的萌芽和生长等到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季节。

大暑之前,由于大气之阳才刚刚进入逆转衰退之始初,在力量上还是相当强大,因此自然界气温仍然表现为持续地升温、走高,土壤中水分蒸发比起先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空气湿度的变化仍然很大,“闷热”加之季风气候的强烈影响,使得江南等地区正式进入到一个“黄梅雨季”;

直到过了大暑以后,自然界的气温达到最高值,有些地方甚至会出现40℃以上的极端高温,一年也就进入到一个最热的季节段。偶尔除了一些雷阵雨外,大暑期间的“酷热”之暑气就成了人们感同身受的最深印象。同时自然界里一些喜温植物的生长也表现得非常强势。

本月最大的自然特征为:酷暑到来,万物遁避、雷暴频繁。因此,本月出生之人,无论男女,大都有偏湿热体质,口味偏咸、爱吃苦味、性急易上火、情志不安定、动怒无常、喜欢出汗、做事不够积极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分论

1、 小暑后大暑前

此间生于丁火司权期的人们,因该丁火为一逐渐退气之丁火,故大多除了具有爱笑、爱热闹、刀子嘴豆腐心、喜欢幻想、善于团结之外,也易带有视力不佳、心脏不好、鉴别力不够敏锐、耐力不足、后继乏力、忧郁不安、尖酸刻薄、伤人无形的一面;

此间生于乙木司权期的人们,大都带有性柔、喜静、敏感、好学、博学、惜时、善于把握机遇、外表细腻内心坚强、勇往直前、适应恶劣环境的性格和行为特征,缺点是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不自主性;

2、 大暑后

此间生于己土本气司权的人们,大多具备行事公正、为人正直、诚恳老实、忍辱负重、全力奉献的美好品质,缺点是灵活性和变通性不强,干着急而容易上火。

未月男女细论

男人

1、 属于分论1前者的男人是一种内热型的男人,细腻而浪漫,喜欢诗意的环境与生活,日常生活里缺乏一点果断,容易说话伤人于无形;属于分论1后者的男人,善于学习和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性格坚韧不拔,把握机遇的能力很强大,能够很好地随时而动,缺点是一生所面对的大都是高压、反复极端地环境。

2、 属于分论2的男人,是需要适度滋润的土地,为人处世,大方实在,很让人信赖,但容易在实际生活中略欠一点谋略,过于奉献而不善于索取,因而很容易成全了别人而损害了自己。

女人

1、 属于分论1前者的女人,日常生活中喜欢素雅、清新,爱幻想,内心多少有些忧郁质的特征,人缘不错,热心善良、很容易招人喜欢,缺点是花开一时好,不容易持久地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属于分论1后者的女人,为人积极、主动,善于拿人之长来补己之短,秀气、温柔,活泼、可爱,有非常不错的涵养,生命力表现的特别突出,缺点是缺乏足够的刚性,对于外界始终都有一点依赖的心理;

2、 属于分论2的女人,情感真挚,全心全意,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是家庭正常运转的中枢,包容性强,言语不多,性憨而敦厚,一个好母亲的典范,缺点是有点刻板、教条,比较容易固守成规而落后于时代。

对于夏季生人的性格、疾病与气候相关性的整体总结

夏季生人的性格的基本总结

因夏三月自巳六阳开始,大气中阳的成分由盛而至极,故天气也从温并逐渐转热起来,对应着人来说,这个阳气趋增的外环境也自然激发了人体的内环境与之保持同步,故:

巳月出生的人总体上讲性格是变化的多,但已经开始有了阳主导的趋势,说话或做事上直接、果断,决策速度比以往明显加快;

午月出生的人总体上讲性格是急躁的多,但执行力非常好,很善于在运动中寻找到发展、变化的契机;

未月出生的人总体上将性格是温顺的多,但不可逼急,一旦超越承受压力的极限,事态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进行转化,未月的人大都好学、博学,善于把握机遇,外刚而内柔。

总体上讲,夏季出生的人都具有成长发越的先天素质,喜主动、谋略,善灵活、遁避而不喜强占、强夺,哪怕在极端的苦闷现实面前仍充满激情而不轻易退却。

夏季,火气旺,万物成长的季节。

暮春过后,天气渐热,地下所藏的阳热在经过巳月这最后一个月的宣泄已达到彻底地释放。太阳回归带来的光热与上升的地阳不断会集,形成大气之阳日趋充盈的盛大局面,火气日渐强大。火气主热,自然象上就表现为万物生长靠太阳,气候潮湿、闷热,整体干燥、多晴、芒种抢种、抢收的大忙之特点。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这个季节里日照时间长且强度大,昼长夜短,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夏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阳气最旺、阴气最弱的时候,阳长阴消达到顶点。与春天一样,古人将整个夏天也分为三个时段:孟夏、仲夏和季夏。

巳月,农历四月,阳历5月是孟夏,此时春天刚过,阳气越来越旺,植物生长比春天更茂盛。

午月,农历五月,阳历6月称为仲夏,又称毒月。仲夏包含夏至节气,夏至与冬至一样是自然界阴阳转折时期。民间又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从现代天文学角度看,夏至这天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夏至这一天以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两者是相符的。

未月,农历六月,阳历7月称季夏,是夏天的最后一个月。此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趋势逐渐向内凝集,植物开始结果。季夏之时,阳气仍较盛,加上湿气盛,湿热交蒸,所以季夏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期。

夏季的气候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就是热和湿两个字。所谓热,是指夏日炎炎,酷暑难当; 所谓湿,是指外界环境的湿度大,环境潮湿、闷热。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天降雨量最多,环境的湿度也较大是因为由于夏天盛行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携带了大量水汽由海洋进入陆地而造成。

夏季还有些特殊的气候现象,如梅雨。一般在每年6月上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江淮流域以南(简称江南地区),由于受静止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的影响,出现一段阴沉多雨的时期。此时的天气气温高、空气湿度大,使人感到特别闷热不适,物品容易发霉,民间称这种天气为霉雨。又因这段时期正是江南梅子黄熟的时候,故又称之为梅雨或黄梅雨。

进入7、8月的盛夏期,我国农历中将夏天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个连续时段称为“三伏”,即头伏、二伏和三伏,统称“伏天”。 一般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或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始日,每伏10天。这时天气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伏”意是说阴气被阳所迫而藏伏起来,另外还有躲避盛暑、伏闭不出的意思。古人认为,在三伏天白天应闭户不出门,以免发生中暑等病。

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冷暖空气交汇活跃,夏季还有多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夏天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电、大风、龙卷风等。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夏天雨水较多,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的夏天气候特点是:干燥,白天热而夜晚寒冷,昼夜温差大,易发生雷电、冰雹等灾害天气,我国各地的夏天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而差异较大,一般南方比北方热,盆地、平原比山区热。南方夏天不仅热,而且相对湿度大,持续时间长;北方的夏天则相对湿度小,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山地由于海拔高,平均气温较平原要低,但盆地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由于山脉阻挡冷空气则气温较高。在海拔500~ 2000米的中低部山区,夏天气候温凉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另外海滨地区属海洋性气候,由于海风的调节,气温反比内陆要低,也较为凉爽。

中医对夏季养生的几点总结

传统中医认为,暑、湿气为夏天主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湿为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故夏季养生要以“养阳”为主要原则。对应于人体,夏季心交于夏,盛于热,旺于暑,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从“生、长、化、收、藏”的角度来看,夏天主“长”,长夏主“化”。“长”和“化”是长养、变化的意思,夏天自然界万物生长达到顶峰,并开始结果,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最高峰。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排出汗以调节体温。但是,汗液过度排泄,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发生中暑。特别是大量出汗和气温增高,易造成脱水,使血液浓度提高,尿量减少,不利于排毒。加之乘凉饮冷,每每易损伤阳气。夏季无论是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还是通过饮食等进人体内的有害物质,都是一年中最多的季节。夏季出汗多,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使得体内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因而影响大脑神经的活动,从而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所以在夏季,人体必须确保体内调节功能不因外界高温而失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人体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 28℃。当外界气温达到或超过36℃ 时,易导致人体内神经组织和内分泌组织的调节功能异常。夏日高温易使人体生理活动和外界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不稳,神经反射变得迟钝,精神不振,注意力也不够集中。 尤其是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对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若超越了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极易引起情绪的波动,易导致坐卧不安、精神迟钝,出现夏季情感障碍症。

炎炎夏日,往往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也有所下降,从而使心情变得急躁;同时,夏季噪音增多,受噪音危害的机会也增多,也易使情绪烦躁,但这一危害往往不为人所注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而紧张,人的心理压力也较大。在夏天易引起心理上的焦虑,特别是经期妇女会出现烦躁不安、好发脾气等现象。情绪的波动血可引发多种疾病,所以在夏天经期妇女要做好心理调适,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劳逸结合,避免疲劳。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中医把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负面影响的高温高湿称为“热邪”和“湿邪”,把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活动称为正气,热邪和湿邪都能侵害人们的身体。当;邪气盛于正气时,人就会患病。夏主火,内应于心。因此,古人认为,夏季应注重对心脏的养护。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里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其意思是说:夏天的三个月是所谓“草蕃木秀”的季节,这个时期,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嫌恶白天太长,让心中无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腠理宣通,暑气疏泄,表现出外在的美。这是对夏季“宜养”的呼应,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心会受伤,到了秋天,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就差了,如此就易遭受疾病的缠扰。

同时,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心的阳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以维持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在炎热的伏天,体内血流加快,心脏负荷较大,因此,夏季应顾护心阳,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夏季气候炎热,心神易受扰动,出现心神不宁。所以,夏季不可有过激之处,应保持愉快的情绪,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保持心静,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夏天养心要慢,不能劳累。只有心先慢下来,呼吸才慢得下来。工休时要减慢生活节奏,使心跳 慢、呼吸频率降低,生命活动的节奏慢下来,心脏才能得到休息。

另外,夏天属阳,阳气主泄,同源,汗多易伤心之阴阳,而且,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出汗多。汗为心之液,血汗夏天出汗多,易引起血液浓缩及血管阻塞,容易引发老年人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夏天既不能闭汗,但也要避免过度出汗,并及时补充水分,以养护好心脏。

中医认为,“脾主长夏”、“暑必加湿”,脾虚者夏季养生,宜坚持益气滋阴、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清补原则,采取饮食调养的科学方法,选用香甜可口、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食品。夏季清补,阴虚患者在安排膳食方面,可选择瘦猪肉、鸭肉、兔肉、咸鸭蛋、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睡眠少,体力消耗大,消化功能差。因此,许多人一到夏季,体质都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一些平素阴虚体弱者,更易产生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脘腹胀闷、体重减轻等现象。中医强调,炎热的夏季,对体虚者来说,应更加重视饮食调理,进 清补。入夏以后,我国各地应市的蔬菜、水果甚多。如茄子、冬瓜、丝瓜、番茄、黄瓜、西瓜、葡萄等,可以轮换配套食用。

夏季,对于老年人的食补,宜选用莲子汤、荷叶粥、绿豆粥、豆浆粥、玉米糊等,这些食品具有消渴生津、清热解暑的作用。对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老年人,还可用海蜇、荸荠等量,洗净后加冰糖适量,煮成“雪羹饮”,每日分3次服用。如果伴有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可以用鲜白扁豆100克,大米50克,加水适量,煮粥食用,同样会收到食疗之效。

从养生保健的角度看,在夏季生活中,坐卧宜讲究:一方面不要为贪图凉快,铺席在潮湿及冷石冷地或木头木板上睡卧,这样湿气透人筋脉后,易导头重身疼、生痈疔疮,或患各种风湿性关节炎;另一方面,太阳晒热的椅凳及砖石之类不可就坐,恐热毒侵肤,患坐板疮或生毒疖。夏至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而老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中医对夏季疾病对症治疗的几个总结

在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阴阳相互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通应。暑热的夏天,不但促进心脏强力运作,而且温养全身。“人通天,心属夏”,也就说,夏天这个季节,心气儿最旺,功能最强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养护。

心的生理功能是通血脉、主神志。

心交于夏,盛于热,旺于暑,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故立夏之养生,应当极其专“心”。所以要调适好作息时间,适应夏热的气候,顺应昼长的规律。居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如果太阳强的话,可以从上午9点至下午6点把门窗关好,并拉上浅色窗帘,使室内保持清凉的感觉。还有就是居室要加强消毒,防止痢疾、霍乱等病原菌的侵害。

研究资料表明,午睡可防冠心病,对预防心肌梗死也有积极作用。另外,立夏之后,由于天气渐热、气温高、湿度大,夫妻过性生活时,应注意室内通风透气;平时多食冷饮或绿豆汤之类的解暑食品,防止中暑。

1. 祛邪扶正、补益气阴

中医有“冬补三九,夏养三伏”的说法,尤其在伏天,天气越热,越要注意保护正气。暑邪易伤津耗气,人体大多偏虚。出汗多,常感口渴、疲乏,是气阴两虚的典型表现,故夏天常用益气阴、生津之品。一般多选用西洋参、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玉竹、黄精、山药、龟板等药性平和、偏凉的补益药。对气虚较明显者,可选择党参、黄芪等补益作用相对较强的补气药。

夏天不宜选用大温大热、油腻的补品如红参、附子、桂圆、熟地、狗肉、羊肉等,以防止胃生火。

2. 健脾除湿

在中医学中,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故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和温热升阳为宜。夏天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所以应经常服用健脾利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茯苓、薏米、白术、莲子等,不主张用温燥之品,如半夏、陈皮、厚朴、苍术等,以免伤阴,助长暑热。

3. 清热消暑

中医学认为,夏天用药应偏于辛凉浮散,而不宜苦寒沉降,即所谓的“夏宜用浮”。这是因为夏天阳气处于生长旺盛的阶段,夏天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为了顺应自然之道,在清热解毒药中应选用辛凉发散或甘寒之品,如菊花、金银花、荷叶、莲心、竹叶等,以利于暑邪的外散,而少用过于苦寒沉降的中药,如黄芩、黄柏、黄连等。

防暑是大暑节气中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此时气候炎热,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是中暑的高危期。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用。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另外,在大暑节气,人们对阴暑症往往认识不足,正如《时病论》所说:“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者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则犯之者多,故病暑者,阴暑居其八九。”对于阴暑,祖国医学是这样论述的:“静而得之”,“避暑乘凉得之”,意思是在夏天酷暑之时,人们往往贪凉,露宿太过,或久卧空调房间,或饮用生冷、瓜果、甜腻之品无度而患此病症。

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而兼有寒和湿,所以阴暑不像中暑那样明朗化和发病急骤。阴暑病程比较长,湿邪缠绵,治疗不对路,患者也是极为苦恼的。现代医学认为,发生阴暑的原因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体内新陈代谢旺盛,体力消耗大,抵抗力减弱,当遇到气候突然转凉或突然受到寒冷刺激后,病原微生物就会乘虚而人,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诱发中风及半身瘫痪等病症。

预防阴暑的发病,切不能过于贪凉,露宿或通宵达旦地使用电扇、空调,还要节制生冷饮食和大汗之后冷水淋浴。此节气也是心血管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一大危险关。所以,心脏病、糖尿病 和前列腺等患者在此节气中要分外小心.

4. 补养肺肾

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以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麦冬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昧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5. 冬病夏治

中医历来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即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用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病。 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在三伏天期间,内服补益脾肺肾、增强卫气功能的中药丸、散、煎剂,以扶正固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预防感冒、老慢支和哮喘的发作,甚至使之根治。冻疮冬天好发,如果夏天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或农历五月取大蒜捣烂,用少许涂抹皮肤,也可预防冬月冻疮。此外,夏天也是便于中药外用时节。如用中药煎汤洗浴,能起到防治多种皮肤病的作用。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可内服外用并举,具体方法:内服温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每日两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选用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甘遂10克,同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贴在双侧的肺俞、百劳、膏肓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须注意的是,每个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

(0)

相关推荐

  • 白露养生之我见

      今天9月8日,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深秋已来临,是全年昼夜温差.气温变化最快的时节.此时节天气逐渐转凉,白天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下山后,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 ...

  •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十三)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之不及与太过

    第八节  不及与太过 [原文]问日: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 ...

  • 24节气对人的影响和造化(一)

    转:太白童子的博客 第一部分 春季篇 24节气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的分界标记.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历法的独创,也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最辉煌成就之一.古代历法将两个冬至之间的周期称为"岁& ...

  • 李人毅笔下的24节气图

    李人毅笔下的二十四节气图 开篇语 农耕,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础,因而世代的农耕劳作,造就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更让我们世代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从而积淀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光耀世界. 今天,我们借夏至这 ...

  • 24节气之18霜降:山寒水静,叶彩人新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是每年10月22-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度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 【暗香如沁】辛丑24节气诗:门外青山山外雪,炎凉半点不由人

    四季輪回 巫娜 - 禪踪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群芳谱>对立春 ...

  • 传统中医人都要懂:24节气的内涵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 ...

  • 情绪带给人的影响

    每个人每个时间都会带有情绪,有时候强烈,有时候平淡,有时候可以察觉,有时候并不清楚自己带有情绪. 在和人沟通时,会带有情绪,会影响一个人判断.心态不同,情绪不一样,人说出来的话就不一样,给人的感受就不 ...

  • 惊蛰作为24节气之一,关于它有哪些常识?

    惊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开始,此时太阳黄经度达345度,此前动物入冬藏在土中,不吃不喝,称为"蛰",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睡的动物,称为" ...

  • 未来5年,3类房子或将贬值,2亿人受影响,内行:尽快脱手

    #财经科普创作人招募#要是把时间拉回到10年以前,你愿意买房子吗?你肯定会说当然愿意啊,砸锅卖铁借钱也得买,放到现在不就发财了吗?可是现在再问你愿意买房子吗?你可能会犹豫一下,因为情况发生了反转,房地 ...

  • 漫画地理 | 一套24节气的动态图,看完秒懂!

    一套24节气的动态图,用清新的中国风加上小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一下子就道出了传统节气的寓意,连小孩子都能看懂,并成功申遗,惊艳了全世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快来带上孩子一起来欣赏吧! 01 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