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之话————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川久林:靖雯老师,题外之话,也有题内之言,别见怪,权当聊天。[抱拳]
我:您看得非常全面,准确。如果您允许,我想把你的这篇文章发表出来。
川久林:[抱拳]谢谢靖雯老师。这是今天拜读你的文章《古拳谱实操错用》后的一点感言,若要外传,你可以修改的,我没意见。
下面是拳友川久林先生发给我的私信,内容很丰富,对太极拳习练者会有帮助。经作者同意,原文发表如下。
题外之话
——致靖雯老师
川九林
靖雯老师,感谢你为我们太极爱好者的辛劳。占用你宝贵的时间,单独说点群外之话。
近来有一位太极爱好者向我探讨杨式传统85式太极拳,他的老师只向他教了动作,是在学员前面讲解动作并示范,每天带领学习者练习85式套路,还是挺辛苦的。但是这位爱好者就是没有学到太极拳动作(与他交谈得知,他本人的拳理还是有的,也喜欢在网上找理论学习,包括视频),我看了他的套路练习,动作很不规范,对于基本的拳、掌、弓步等都不清不楚。他的老师原来是木匠,经常与他人拉大锯,就是两人合作一来一去地拉大锯。他能感知对方的用力与想法,我想是这位老师多年拉大锯与他人配合合作的结果。他的太极拳开始是自学自练,练了几年后找了老师学习,接下来也是以自练为主,多年下来,对太极拳的那些拳理就有感受了,目前已经是三十多人的太极拳老师了。
介绍以上这段事件,再加上我自己的太极拳习练经历和近两个多月向靖雯老师的学习状况,我体会到太极拳的理论东西真假难分,行功体验与实操方法混杂,肢体动作语言与文字表达语言混淆(其实就是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明确造成的),基本功与练套路倒置错乱,教拳都从套路着手而不是从基本功(包括基础知识介绍)入手。具体来说,
第一,理论真假难分。目前,人们确认为太极拳理论的论述,很多是行功体验,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严谨性,故存在理论指导习练者的先天不足。加上很多论述用文字表述后,要么是歌诀,要么是散文式的定性描述,传承中的口误又使得存在很多版本,修订是后人自己理解上的修订。秘不示人、单一传承和古人文言,使得理论的版本多,矛盾处多(都理解得通,后人考证诠释都是正确的),理解费力。这样的理论必然有一个或多个不是原著述者的本意,故言真假难分。
第二,行功体验与实操方法混杂。通过膝外八揉足和翻江倒海的习练感受到,行功体验是对实操的个人体会,把个人体会用语言表达就是行功体验。目前,大多数情况下,用行功体验来指导实操,这是不对的,对初学者尤甚。今天群里在讨论“命门后撑”,我曾经练过一个功法就是专门练习“命门后撑”的,其实就是太极拳“起势+金鸡独立”,习练一段时间后也没有现在短时间地练习翻江倒海的感受,事实上我的命门后撑就是做得非常差的,看练拳的动作外形,它是最大的弱项(这是多个人对我拳架的评价)。太极拳的一些行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不是太极拳的习练者就很难把分离出来。比如,前几天,靖雯老师讲的筋劲可让你飘起来,其实这种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但你是不知道这是筋劲,至于把它再深化,练成一项基本功,这就非得有明师指导才行。这让我想起一个“油果子吃完了”的故事,说是一位武生老师,教学徒弟翻筋斗,徒弟练了许久,筋斗翻得很好,但总是在不知道的某一次会把帽子掉地上,问师傅吧,师傅总是说还练得不够,这就让徒弟经常提着油果子到师傅家上门拜访,一次师傅不在家,师母问其来由,徒弟由是告知。待师傅回家,师母告知徒弟来由“问有何诀窍”,师傅呵呵一笑“只须把头一勾就成”。待到又一次徒弟拜访师傅,恰好师傅又不在家,师母接待徒弟,并告知师傅言语,徒弟顿悟。待师傅回家看到油果子问其来源,师母原原本本告知,师傅听完说道“这下,油果子吃完了”。我们不说其他,只讲翻筋斗时要把头勾一下,这是诀窍,很简单,所谓“真传一名话”是也。其实动作的基本要领都已经全部教了,徒弟也学会了,不过还有简单的一句话的诀窍没有讲,或者第一次教学时讲过(此时的初学者是领会不到的),这就会让学练者几月、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都不得要领。说远了,还说我自己吧,单操拇指插肩,靖雯老师把他作为功法教学,讲起势就用此功,事实上我回想起当初老师给我讲起势时也是做了外旋内旋的动作,自己在实操时也有这个做法,自己根本没有去体会抻筋拔骨和筋之外撑,就是只体会“松”之感觉,老师说每天练上几十个、几百个都可以(网络有介绍一个起势直接练三年的文章)。所以总是有手臂和腰胯的一些模糊感觉,飘渺不定,说不清道不明,问也无从说起,就是一团浆糊。这种“逆行功体验”的练法是很耗费人的忍耐力、时间和精力的。所以我说靖雯老师不藏私,他建立的这个平台是最好的,这是有我自己的体会的。
第三,肢体动作语言与文字表达语言混淆。表现在同一个术语或说法,教者都是同一句话,但是每个人的表达意思却不是一样的,这是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明确造成的,还有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差异形成的。比如说“太极十要”是太极拳爱好者都学习研究过的理论或行功体验,不过对十要的理解却是有很多篇文章的,尤如一部《伤寒论》就有几十部注解书,另加上千篇诠释文章,还有几千个论文文稿。一个太极拳“起势”动作式子,肢体动作就是一起一落,有名的文章就有六七篇,至于散见于期刊和著书中的文章更多。肢体动作做起来就是动作,按要领操作就行,不需要懂多少理论东西。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动作却是不容易的,有时还挺复杂的,所谓简单动作却复杂表述,反而让人摸不着头脑,有的动作用语言也表达不了,这就形成动作实操与表达方式的差异了。过去多数的太极拳习练者文化水平并不高,他们表达上会多用口语,事实上我们平时也是多用口语表达的,若是在书面上用文字表达,肯定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后来的阅读者或是研究者往往又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他们又根据文字表达来理解,这就引起研究理解者走上歧路,这在初学者中比比皆是。比如膝的挺与顶,若是文字表达的话,可以写许多文章,若是做动作,就是比划同一个动作。又如腰的挺与顶,或者命门后撑,动作上基本是表现为同一结果(动作外形),若是文字表达又是不同的文章,且相互认为与对方是不兼容的(也就是动作与结果都不同,有区别的)。正因为如此,就出现了在同一门派中的人听得懂自己门派的术语与要领,领会得了其中的含义;久练者听得懂别人的讲解含义,甚至讲解人把左口误为右,也不会计较,更不会真的按左去理解或操作,可初学者则不然,会立即争辨,甚至真的按左去操作。这让我领会了为什么一个老师接收一个新学员时,总是要说把过去学的全部忘掉,跟我从零开始学起,这除了功法不同以外,还有就是这样才能真正懂得新老师的功法要义,不至于误解歧义,走弯路。
第四,基本功与练套路倒置错乱。从套路学拳基本上成为太极爱好者习拳的标配,再细致一点的老师,又把套路中的某个式子作为单式要求学员单练(称为单操),这样的教学就是比较负责的老师才会做的。如果老师要求学员更进一步学习,就加上基本功的训练。目前的基本功训练多数采用体育活动中的基本功练习,从头到脚都能练到。教学方式是集体广场式、礼堂式教学,对学员一对一辅导较少,除非是高额学费培训。理论上的教学一开始就要求“松”,但是习练多年的爱好者也谈不出多少“松”的体验,对“松”的感知也模糊不清,更加不可言说,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都讲“抻筋拔骨”,对于抻筋练什么肢体动作,拔骨练什么肢体动作,根本不明白,很多老师就说多站桩(我是不敢站桩的,曾经坚持站过一个月的浑圆桩,对胯和膝的实操要领总是领会不到,有人帮助调桩两次,也领会不到要领,故不敢站,放弃了),站桩是三五个月都不可谈效果的,当然到最后就是不了了之。现在通过习练膝外八揉足和翻江倒海的单操习练,我基本上对“抻筋拔骨”和“练筋练气”有了初步了解,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习练方向和入手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尤如眼见高速公路在眼前,没有入口,你是上不了高速公路的,只能当旁观者。靖雯老师的单操就是入口(习练下手处),原来学的套路才是高速公路,单操过关就是过了高速公路入口,再跑高速自然就简单了,提速也不难了。
讲得太多,主要想说的是,学习太极拳,学员要把自己过去的忘掉,重新学;老师要把学生当作初学者,要有启蒙教学。
一是教学者要有一套教学体系,它包括系统化的拳理和教学方式方法。拳理系统化有助于理解经典的传统理论,目前练习太极拳者都是有文化水平的,又有互联网的帮助,还有智能手机的加持,对信息的获取很轻松快捷的。目前拳理已经有了,我已经学了一些拳理了,我还要学得系统化一些。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有应对当前练拳状况的对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员的学习、消化接受程度会产生分化,必然会出现一人一个进度的状况,类似于过去私塾教学,一人一个进度读书,老师会一对一教学,这就与你当初在国庚起老师那里学拳的状况相似。学员学习的分化,教学的整体推进就没有了,是各人的学习进度了。要领点滴渗透、单操分期分段教学是个好方法。
二是对习练者要有基础性教学,这包括基本功练习和太极拳或武术界的常识。因为目前的太极拳爱好者多数都是半路出家,又有一定的年龄了,以前没有涉及或了解过太极拳,甚至还受到养生讲座、影视和武侠小说的诱导,对太极拳有不当的认识。目前的武术书籍和视频,讲基础的知识较少,也很简单,这是对教初学者不利的。没有基础教学,后来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得到提升,学员的功力就长进慢,对教学也是不利的。故在初期学拳中,我就是把我当作一张白纸(毛泽东说过“新中国是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从最最基础的东西学起,过去称启蒙或发蒙,这样我才能适应老师的教学,听懂老师的讲解含义。
三是学员还要学会记笔记,整理学习记录。靖雯老师说他讲的内容就是过去的学拳记录,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标准,我得把老师的这个本事也学会,我要把以前的微信群聊天记录翻出来再次学习。目前的老师点评视频里,有很多习练太极拳的诀窍,虽然是一句话,其实就是故事中翻筋斗的“勾头”诀窍,不能不学。
四是保证练习时间。教学进度是按计划推进的,学员的练习时间要挤出来得到保证,不然就会掉队。要注意的是如何安排过去学习过的单操,就是除了膝外八揉足和翻江倒海两个基础单操外,如何分配时间去习练其他单操或动作,比如拇指插肩、狸猫上树等将要学习的其他单操。这些都是初学者往往会糊涂的,有时没问老师,时间就这样滑过去了,等到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掉进度了。学单操五分钟就搞定,练单操是一辈子每天要做的事。
五是拳理和动作要领的反复提醒。我觉得像收大阴、顶腰、手指使劲抻等要领,练几天又会忘记,很多时候是记得收大阴,就把抻劲忘了,亦或是顶腰了,动作又不流畅了,凡是总总,对要领丢三落四的,需要经常提醒。我觉得可以是老师提醒,亦可是学员相互提醒,以免练一些时间就忘了个别要领,网络教学是自学,比不得师徒现场教学,那是可以天天讲的,不厌其烦,甚至有学员听得耳朵起茧了,那都是现场教学的优势。点滴渗透的要领最后都在反复强调中系统化,此时功夫可能就上身了。
谈多了,有不当地方,请靖雯老师谅解和包涵。
本周的视频我就不上传了,因为我觉得练的翻江倒海第五节、膝外八揉足第四节、狸猫上树、拇指插肩几个单操,练得腰酸腿疼的,但都不得要领,过几天待有点感受再上传,那时聆听你的点评才会有好效果,不然身体没有感知,要领就不是我的,它还呆在老师那里。这也是我的一点体会——没有身体感受的听讲,动作要领依然在老师那边,不在我身上。
(end川九林——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