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绘画作品选粹(上)
往期回顾
宋文治(1919-1999),现代画家。江苏太仓人。早年从张石园学习山水,后得陆俨少指授并拜吴湖帆为师。1951年入江苏省国画院受傅抱石影响,致力于山水画创新。其早年作品风格疏秀;中年笔墨劲健,意境灵奇,时代气息浓郁;晚年变法,尝试没骨泼彩,格调清新,意境空蒙迷茫。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等职。文治山水,起首“四王”,后转益多师,笔墨融洽南北,骨力劲健,气势高迈,善作高远、深远之景;却又喜绘江南三月,风光旖旎,另具娴都之姿,在开创山水画新貌上有声誉。
他以典雅独致的审美观念和笔触生动地描绘黄山、庐山、长江等,作品构思精巧严谨,笔墨苍劲凝练,画风清新秀润,气势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隽美。特别是他的江南风情画作因为清丽典雅、个性秀逸明快而独标一格。因其喜绘江南水乡柔美虚灵、清新隽秀的风光,秀润中见苍茫,得有“宋太湖”之雅号,由此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了现代“金陵画派”山水画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文治受泼墨泼彩等画风影响,借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画法,大胆否定自我,再次开拓思变,进一步地锤炼新的绘画语言,力求探究中国画未来新路,终以没骨泼彩山水画新风貌凸现于世。
与张大千、刘海粟凭借激情泼墨泼彩偶然所得画法不同的是:他大胆地将泼彩、流痕、拓迹等渲染手法与勾、皴、擦、点等传统笔墨有机地融为一体,作画程序恰与水墨设色技法相反,意在笔先,于色中施墨,并在绘画中增添了“制作”技巧成分,由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客观自然,这同时也显示了他驾驭笔墨,丰富变幻的技巧,又再次引起了我国画坛的密切关注。
宋文治山水画历经50年的发展,在当代山水画的格局中,是南方一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从而在20世纪山水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宋文治 1957年作 钟山秋色
宋文治 1959年作 湖山清夏
宋治文 1959年作
宋文治 1960年作 化工城
宋文治 山川巨变 1960作 69.5×77.9cm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宋文治 1960年作 延安之晨
宋文治 1961年作嘉陵晓色
宋文治 太湖帆影纸本水墨设色 28×41.5cm 1960 中国美术馆藏
宋文治 江南春朝纸本水墨设色 64×46.2cm 1962作中国美术馆藏
宋文治 1963年作 井冈山茅坪八角楼
宋文治 1963年作 庐山人工湖
宋文治 1963年作 云壑奔流图
宋文治 1963年作 华岳参天
宋文治 1963年作黄山晴云图
宋文治 1964年作江南春
宋文治 1964年作 华岳参天 立轴
宋文治 1965年作 广州讲习所
宋文治 1965年作 长征第一关
宋文治 1965年作 红军烈士纪念亭
宋文治 1965年作茅坪常青
宋文治 1965年作(约)长征第一关
宋文治 1966年作 井冈山朱砂冲哨口
宋文治 1972年作 洞庭新绿
宋文治 1972年作 瑞金云石山
宋文治 1972的作 太湖新装
宋文治 亚明 1972年作 劈山夺煤
宋文治 1973年作 蜀江晨泊
宋文治 1973年作
宋文治 1973年作银线跨大湖
宋文治 1973年作 太湖秋色
宋文治 1973年作 太湖之晨
宋文治 1973年作 太湖春色
宋文治 1973年作 井冈山八角楼
宋文治 1973年作洞庭小景
宋文治 1974年作 扬子江畔大庆花
宋文治 1974年作 庐山新装
宋文治 1975年作 向阳渠畔
宋文治 1976年作 梅园长春
宋文治 1976年劲松不凋 梅园长春
宋文治 1976年作 太湖之春 十竹斋旧藏
宋文治 1976年作 江南烟雨图
宋文治 1976年作 峡江帆影
宋文治 1976年作 江南清晓
宋文治 1976年作 向阳渠畔
宋文治 1979年作 嘉陵清晓
宋文治 1979年作 蜀江晓云
宋文治 洞庭清晓
宋文治 春江图
宋文治 嘉陵雨后
宋文治 山水四帧
宋文治 蜀江云
宋文治 皖南古镇
宋文治 费新我 书画合璧
宋文治 水乡三月
宋文治 太湖春色
宋文治 山城新貌图
宋文治 亚明 徐姺 向阳渠畔春意浓
宋文治 峡江泊舟图
-----------------------------------------------------------------
13年来,我们一直做的是中国书画的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