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铎 行草书金山寺诗 安徽省博物馆藏

沈语冰 张天弓 沈之珍 李 松

曹 建 吴云斌 陈国成 陈志平

马 啸 杨中良 (排名不分先后)

往期回顾

心经 千字文 石门十三品

八大山人 石涛 髡残 弘仁

龙门二十品 扬州八怪 清初四王

初唐四家 宋四家 唐代绘画

赵佶 颜真卿 赵孟頫 羲献

明四家 金刚经 白蕉 黄秋园

沈尹默 林风眠 黄秋园 陈子庄

徐悲鸿 高二适 陆俨少 来楚生

宋文治 于右任 赵朴初 谭延闿

郑孝胥 沈增植 康有为 吴昌硕

陈师曾 潘天寿 傅抱石 刘海粟

鲁 迅 陆维钊 王蘧常 马一浮

谢无量 胡小石 吴玉如 胡问遂

马公愚 潘伯鹰 梁漱溟 费新我

李可染 李苦禅 何香凝 陈半丁

陈大羽 吴作人 萧淑芳 唐 云

刘继卣 石   鲁 吴冠中 黄    胄

王福庵 周思聪 刘凌沧 江寒汀

刘旦宅

纵274.6厘米 横57.3厘米

安徽省博物馆藏

从《行草〈金山寺诗〉》看王铎的张狂

作者:黄辛虹

千古风流,说起王铎,用一句广东话概括就是“有辣有不辣”:王铎从身前到身后总是毁誉参半。百年后,当人们已将其为人处世之事淡忘,剩下满墙绢素的时候,百年前的往事,流泪与笑声,已化为一纸凌烟。

王铎的书法,在我看来,既把“二王”的一些用笔特点放大,同时也把自己的个性张扬。从流传下来很多的王铎临“二王”书作中,我们不难看到那个张扬的王铎,表面上学习“二王”,却又在不规矩地显摆自我,在安分与不安分之间游荡。王铎又善用墨法,浓淡干湿,满纸糊涂,在晚明到清初的书法语言里,这种大胆的探索,给了时人明灯般的启发。

王铎的《行草〈金山寺诗〉》,藏于安徽博物馆,品相虽差,而用笔用墨,精气神俱佳,此作王铎书于崇正八年乙亥(1635年),王铎时年43岁,正值创作盛年。

这张作品一如既往地延续了王铎大刀阔斧一面的风格。用笔开张,气度轩昂,刀枪剑戟,一应俱全。每见这种大尺幅作品,总让人联想起沙尘浩荡的将军挥刀,使人动容。通篇气息连贯,一挥而就,细看有大浪扬帆之气概,容我来细细品读。

开篇,王铎大笔一挥,用他独有的、极具个性的涨墨开头,恰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高调的开头,把整个主旋律定了下来。开头“大江”二字的涨墨,既是自然的开张,也是有意的起首,这种夸张的手法,以至于“江”字都很难辨认了。随着开头两个字的重笔重墨,到了“鳌”字,便把笔一抬,将沉重的调子抬高。湿笔在“鳌”的“土”部成功转换,“江”与“鳌”之间的牵丝,若连若断,既是承接又是转换。从重到轻的旋律,在“鳌”演绎一次后继续在“背”“擁”中重复。但如果只是单纯地从重到轻的重复,那就太小看王铎的招数了。重复了两次后,“擁金堤”三字之间发生变化。“金堤”从轻到更轻,从湿到干,节奏上开始发生了变化,再来细看这三个字的处理,就发现这种节奏的把握与控制,自然舒畅,在不知不觉之间已被倾倒。再看看三个字的节奏变化,重笔从重到轻,三字之间的牵丝引带,巧妙地将三个字的关系联系了起来。在王铎的书法中,这种连断的运用相当巧妙与动人,在技巧是继承了怀素、董其昌一路的断连用笔,并且某些技巧有所夸张和延伸。

王铎的用笔高妙,在于他能把笔全方位用上,从涨墨到牵丝,干湿交错,粗细变化。错综复杂的掺杂,制造矛盾与化解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各种组合中不断地上演。

接下来的这一组字,表现地相当精彩,上一组的完结引发这一组的重新开始,“攀”重笔起,一气呵成地连贯下来,“攀藤欲建”四个字,从湿到干,笔各个面在转换翻动,随着动作与情感的变化,笔头生花,节奏也跟着变化,源于心,发于手。心中的情感依靠手上的技巧变现于纸上。上一次的尽情演绎,感情未得以宣泄完,随着“常”的一竖,第一行的情感随之一泻千里。王铎的用笔,若与《书谱》比较,肯定是谈不上精巧的,而其胜人之处在于能通过大刀宽斧用笔与章法组合,一览无余地宣泄内心的情感。艺术之谓为艺术,在于其能通过技去表现人本而臻于道,而并非单纯的表现技术的层面。

第一行的精彩演绎引发出第二行、第三行的交替组合。其实仅仅只是几个元素的重复,再从中发挥各种组合,便出现各种奇妙的效果。这也就是“自然生发关系”,其实通篇文字从开头两个字生发出来,情感随着变化,一直延伸,线条变化延绵的同时,感情也在高低起伏中扩散,到最后,小字收尾,既是一个结尾,也是情感宣泄到最后,一种“收”的表现。

书法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能通过技表达人本精神。我想,王铎这件书作可以作为案例讨论。

释文:

大江鳌背拥金堤,解缆紫藤路欲建;赤日常流孤寺外,白云只在暮山西”。“层崖剥落残碑卧,古洞阴森怪鸟唬;卜筑中洽堪自老,何须更棹古陵溪。金山寺之二首,王铎为皓庵先生词宗正之,乙亥秋草具。

文字来源:中国文化报 【从《行草〈金山寺诗〉》看王铎的张狂】 作者:黄辛虹

-----------------------------------------------------------------

15年来,我们一直做的是中国书画的大数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