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靓颖首张全英专辑,看华语音乐走向国际时的“小我”和“大我”

2019年4月27日,在张靓颖的澳门演唱会上,她毫无预警地宣布发行个人首张全英专辑《Past Progressive》。

当天晚上21点02分,她在微博写下了这段文字:

“5年,1889天,将近70万公里的飞行。当这16首歌冲破种种不可能和不妥协来到你耳边前,他们已在我脑中、心中、口中被描摹、推敲和唱起过千百遍。于我,当每首歌被听到,都是过去的重现;当每首歌再唱起,都是现在的提炼。谢谢你们等我,也谢谢过去那个让我变成现在的我的自己。”

言辞间,除了表露新专辑制作的不易,更多是释然和感激。

距离上一张专辑《第七感》已有五年之久,这张全新英文专辑比预计地来得迟,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却也刚刚好。在衔接过去、记录现在、开启未来的节点上,《Past Progressive》里藏着的不只是张靓颖一直以来进军国际舞台的初心,还有大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与行业变迁、个人追求和历史使命的交织、碰撞。

《Past Progressive》中的过去与未来

《Past Progressive》,既非取自专辑里的歌名,也不来源于任何一句歌词,而是英语语法里一个时态名词——过去进行时。

顾名思义,这张新专辑想表达的既不是现在时(present tense)的事,也不是未来时(future tense)的事,更不是张靓颖在过去已然完成的事(即past perfect tense,中文译为“过去完成时”),而是她在过去的时光中一直积极努力想完成的事。

《Past Progressive》收录了张靓颖自2014年到2018年的16首具有代表性的英文作品,并以时间倒叙的方式编排,突出了专辑中以时间性的方式回溯张靓颖音乐历程的概念。可以看到,歌曲大多出自Timbaland、Anthony Kilhofer、Harvey Marson Jr.、Migos等格莱美金牌制作人之手,从幕后团队阵容来看足够豪华,好在最终结果也在水准之上,诚意十足。

以张靓颖的唱功而言,其自然的英文咬字、游刃有余的声音把控都说明了她在这张专辑中的用心。《Work for it》里那种霸气中的妩媚、《Body First》中声音颗粒中的性感、《Pull Me Up 》喜怒不形于色的冷艳,张靓颖的歌声不仅没有被许多大气的编曲吞没,而且还让海内外听众听到了她有别于在华语歌曲中不一样的唱腔。

而这张原定于2016年发行的专辑因为张靓颖与其前经纪人冯轲的感情、事业等纠葛问题,一直延宕到2019年才得以问世。从市场发行的角度而言,失掉先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在选曲和企划上的一些小瑕疵。但放在2016年来看,这些歌曲在品质和尝试上,其实是很前卫和先锋的。比如首支英文单曲《Dust My Shoulders Off》,在国外榜单的亮眼成绩已经让国外看到到了华语音乐进军欧美的野心和实力。

但正如专辑文案所说,这是张靓颖的音乐作品,也是她的人生,虽然专辑定调为“过去进行时”,但没有过去的人生,也不会有现在、甚至是未来的张靓颖。

华语音乐走向国际时的“小我”和“大我”

张靓颖的这张《Past Progressive》,虽然并不算完美地无可挑剔,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张靓颖的诚意和她对音乐的热爱。

若以张靓颖的个人成长轨迹,乃至于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路径来看,这张专辑突显出来的一些问题都是可以被理解和宽容的。而专辑5年的漫长打磨历程,也隐含了华语流行音乐向国际大环境靠拢之际,音乐人的个体价值以及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感的交织,即“小我”和“大我”的共振与碰撞。

早在2006年,张靓颖就开始了与欧美顶级音乐人合作的尝试。在那个中西方流行音乐制作水平仍有一段不小差距的年代,张靓颖首张个人双语专辑《The One》中的三首英语曲目《Take It Like A Man》、《Can't Take It Back》和《Girl Of Your Dreams》就找来了美国音乐制作人Craig Williams担当制作,包括创作、编曲、乐手演奏、和音等部分在内,这三首曲目的制作过程几乎都在美国完成。

毫无疑问,华语本土音乐人与欧美顶级音乐人的合作并不多见,要将欧美金牌音乐人制作的音乐理念引入到自己的音乐当中,需要克服的问题之多可想而知。就华人歌手与欧美顶级制作人合作的案例来看,张靓颖可以说是中国音乐人中较早与众多欧美顶级制作人接触的其中一位,而这种尝试确有其时代价值。

从作为歌手身份出发,《Past Progressive》的时间跨度也代表了张靓颖从本土走向国际不断尝试的音乐历程。从一开始对欧美流行歌手的仿拟,到试图摸索属于自己的风格,是张靓颖在这段音乐历程的自我试炼。某种程度来说,这张专辑既可以看作她个人这些年在音乐领域上不断尝试的自我回顾,又可以视为华语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接轨的历史记录。

《Past Progressive》,既是过去进行时,也是未来进行时,这张专辑对于记录华语音乐人的全球化成长,甚至是形成一套华语音乐人的出海体系都具有其时代意义,这也许会在多年后得到印证。

作为张靓颖过去5年音乐历程的回顾和总结,这张专辑同时也隐含了华语流行音乐在国际主流音乐圈立足的精神,而这也是当代华语音乐人的时代使命。另外,不同于、张艺兴、王嘉尔等新生代流量艺人的国际化道路,张靓颖早年的跨国合作在音乐上的标签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是披荆斩棘式的拓荒之路。这也为后来者的“闯美之路”打下了基础。

当然,在与国际团队的交流合作中,张靓颖本人也在唱腔、表达上有提升。而在对文化背景、语言与环境的巨大差异,要想得到欧美主流市场的认同,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

从张靓颖到Jane Zhang,看选秀歌手的多重可能性

时光回到2005年的《超级女声》舞台上,在这个至今都无法被国内其他同类型综艺超越的现象级选秀节目上,张靓颖凭借135万短信票数一举夺下全国季军。

比赛结束后,张靓颖的音乐之路主要分为华谊时期(2005年至2009年)和少城时代/环球音乐时期(2009年至2014年)和少城时代/索尼音乐时期(2014年至2018年)。

2006年,张靓颖签约华谊的次年发行首张个人双语专辑《The One》,上市仅三个月就创下了100万销量;2008年,张靓颖凭借为电影《画皮》献唱的主题曲《画心》,成为首位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的内陆歌手,并在移动数字音乐领域达1亿次下载量;于此同时,她在华谊期间演唱的一系列情歌金曲《画心》、《我们说好的》、《如果爱下去》、《这该死的爱》也奠定了其“靓式情歌”的地位,使张靓颖快速地进入到国内一线歌手的行列。

2009年6月17日,张靓颖正式宣布加盟环球唱片,进一步加速向国际流行音乐市场进军。2010年,凭借主唱的《印象·西湖》专辑提名美国格莱美奖最佳新世纪音乐专辑奖,成为第一个登上格莱美颁奖典礼的华人流行歌手;其后,更是成为首位与国际音乐制作人Timbaland搭档合作的华语歌手,二人合作的单曲《Dust My Shoulders Off》在发布后即登上美国iTunes即时榜第四名,并蝉联了近一个月时间的iTunes MV榜第一名,MV亦获得了众多国际奖项;2017年11月,张靓颖成为第一个站上维秘秀舞台的亚洲歌手。

回顾那些年张靓颖的国际化历程,2016年12月21日BBC亚洲版面一篇题为《Could Jane Zhang Become China’s First Global Pop Star?(张靓颖能否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国际巨星?)》的报道也许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注脚。

报道中是如此评价张靓颖的,“Jane Zhang is a pop megastar in China but her latest single breaks the mould of China's pop industry and could help her become its first global superstar, writes Grace Tsoi of BBC Chinese.

从《超级女声》的一夜成名到《Dust My Shoulders Off》的YouTube点击率,BBC在肯定张靓颖新单曲对于中国流行音乐工业化模式贡献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国际舞台上带来的冲击,甚至把她放到了华语流行音乐打入国际市场脉络下,探讨其更多的可能性。同时BBC也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从来没有一位华语音乐巨星像张靓颖一样接近过国际市场。

从张靓颖到Jane Zhang,从中文歌曲的婉约细腻到英文歌曲中的霸气冷艳,从选秀歌手、OST歌手到走向国际的海内外知名歌手,张靓颖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用实力和努力一步一步地证明了自己。

但看似顺风顺水的星途背后,却是歌者呕心沥血式的不懈坚持,身陷困境也选择忍耐,独自一声不吭地挺过去。2018年“珍相”世界巡回演唱会北京站上,张靓颖提起自己有右耳间歇性失聪:“刚刚那首歌唱到一半的时候,它(右耳)又开始听不见了。但是我很开心,这些年不管是我的声音,还是我的听觉,都送给了我爱的音乐。”歌者的坚持让人心疼,却也为她从不曾放弃而感怀,而敬佩。

在选秀歌手“出道即巅峰”的行业困境下,这些年张靓颖在音乐上的不断追求和成果都是肉眼可见的。也让我们坚信,只有好的音乐作品才能经历起行业的大浪淘沙。而从张靓颖到Jane Zhang的转型,也打破了大众对于选秀歌手的刻板印象,为这个光鲜又弱势的群体的发展路径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多重可能性。

排版 | Stella

不想错过我们的推送,可以选择“设为星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