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的世界里,如果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不认可自己,孩子自然就会想要逃避。
——鹿妈
孩子讨厌学习是很多家长的烦恼。
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不愿意上学,对学习很反感”。孩子一旦产生这种念头,轻则上课走神、东张西望、不做作业,在思想上抵触学习,严重的会厌学、逃课。出现这种情况,是学校、家庭、孩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父母不当言行对孩子“厌学”情绪的影响。比如,父母最常说的这几句话,很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你不好好读书,你这辈子就完了”
一位妈妈指着路边打扫街道的清洁工大爷对孩子说:“你要是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只能像他那样扫大街。乍一看,妈妈的逻辑很有道理,仔细一想,有职业歧视的嫌疑,再往深处一想,这句话对的孩子伤害也是巨大的。
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呢?
很多父母经常会用这样过高的目标、亲情的绑架或者夸张的假设去刺激孩子,让孩子认真看待学习,比如:但是对于小小年纪的孩子来说,这种负担未免过于沉重了。它不仅让孩子本来有的学习乐趣顷刻之间转化为痛苦,而且也容易引发孩子焦虑,让孩子越想学越学不进去。
有的父母喜欢把奖励当成孩子学习的筹码,潜台词就是:只要你好好读书,你要什么都可以。他们尝到了奖励的“甜头”,一开始可能很有效果,时间久了就变得非常被动。而且奖励在无形中把孩子内在动力的给浇灭了,一旦没有这些物质和外在东西做刺激,孩子就不想学了。学习是一项长期甚至有些痛苦的脑力劳动,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我经常劝诫家长朋友们,可以偶尔把奖励当成孩子学习成果的鼓励和惊喜,告诉孩子:他的努力父母都看在眼里。但是,绝不要本末倒置,将奖励把当成学习的条件,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在学习的路上是走不远的。
“你这个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
一些成绩平平的孩子,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处于“鄙视链”的底端,老师的差别对待、同学之间的无意歧视......都让他们有些难堪。他们在经历很多学习上失败后,体会不到任何学习上的成就感,无法感受到自我价值。
回到家之后,又要被父母讽刺,雪上加霜:
这种环境下的多重打击,会让孩子慢慢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陷入否定自己的泥沼,出现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心理状态。在学习的世界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都不待见自己,所以孩子才会遇见学习就想逃避。孩子在学校面临的竞争已经很大了,当他回到家,做父母的,应该陪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重建学习信心,支持他、信任他,而不是恨铁不成钢的抱怨和打击,一步步摧毁孩子学习的热情。
“我说了那么多次,
你还写错,你是猪吗?”
不少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亲子关系变得很紧张。有的家长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激动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了,还有的家长还会打骂孩子,导致作业变成孩子生活中很痛苦的一件事。
我认识一位家长几乎每天都会因为作业的事情和女儿吵架,有一天晚上睡觉前,女儿对她说:
“妈妈,我讨厌学习,因为一到学习时间,你就开始骂我,你就变得不像我的妈妈。”
很多家长都在抱怨辅导作业有多么痛苦,其实同样痛苦的还有孩子。每天的作业时间,被父母的吼叫伤害得遍体鳞伤,他怎么可能积极地看待学习这件事?在这样的高压下,孩子的成绩很难有起色,反而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产生反感和抗拒心理,最后逐渐演化为厌恶学习的情绪。
“你就负责好好学习,其他不用管!”
表面上这句话是对孩子的爱和保护,让孩子安心学习,实际上却是唯成绩论、唯分数论的表现,只要孩子把学习搞好,其他任何问题都可以忽视。
以前听一个孩子说:
“我最讨厌我爸妈说这句话,他们看到我,眼中就有学习、成绩,根本不关心我这个人,我又不是学习的机器!”
父母重视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但是把学习当成孩子生活的唯一就太片面了。林清玄曾说: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孩子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这几个方面的能力:重视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我们才不会只跟学习较劲,才不会被成绩控制,才不会因为成绩阻断了亲子之间的沟通,才能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并投以欣赏的眼光。
*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