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创刊70年·故事】张桦:三十八年前,我去《北京文学》改稿

2020年9月我们迎来了《北京文学》70周年华诞。

《北京文学》创刊于1950年,沉淀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一任主编为老舍,汪曾祺曾任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杨沫、王蒙、林斤澜、浩然、刘恒都曾担任过正、副主编。70年来,一大批作家在《北京文学》发表处女作或在《北京文学》发表成名作,还有不少铁杆读者一直关注并阅读《北京文学》。数十年来他们与《北京文学》鱼水相依,有了许多值得怀恋并回味的故事。为纪念《北京文学》创刊70周年,我们陆续邀请部分作家和读者为大家分享他们与《北京文学》发生的故事,敬请关注。

我与《北京文学》

三十八年前,我去《北京文学》改稿

文/张  桦

38年前,也就是1982年,我在安徽太湖县石霞山乡中学教书。四月里一个平常的日子,刚一下课就见邮递员站在过道上朝我喊:“张老师,你的电报!”我接过一看,心就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
电报是《北京文学》编辑部发来的,大致内容是我的短篇小说《风流湾》初拟选用,但要我尽快去《北京文学》编辑部修改,编辑部地址是北京西长安街7号,落款署名章德宁。
看着电报,我欣喜若狂,有点儿像中举的范进。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或业余作者我知道,《北京文学》是闻名全国的文学期刊,1950年9月创办,是北京乃至中国重要的文学阵地,周围大家、名流、高手云集,团结和培养了一批批文学新人,成就了一批批文学大家。
我一个回乡知青,从泥巴田里拔出脚来,勉勉强强做了教书匠,同时爱上了文学。于是教书之余就写作,于是到处投稿,可是稿件却纷纷退回来,几年来废稿装有一蛇皮袋。但我没有气馁,仍然坚持写作。恰这时期在县文化馆老师的指导下,有一短篇《姻缘》和一个中篇《香椿芽儿》在县文联内刊《长河文艺》上发表,这就鼓起了我的勇气,将《风流湾》投给了《北京文学》。
接到电报后,1982年4月18日便赶到合肥,乘晚上七点半火车进京。19日早上六点下车,几经转折,终于找到西长安街7号。看见《北京文学》编辑部涵牌,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立马开了,却见一个二十六、七岁的苗条女子,笑靥如花。我问,章德宁老师在吗?她说,我是。
进到办公室,只见几张办公桌上堆满着稿件。这时,从稿件堆后边站起一个四、五十岁仪态大方的女同志。章德宁老师马上介绍说,这是周雁如老师,我们的编委,由她和我负责指导你修改《风流湾》。接着又说,这就是《风流湾》作者张桦。我点了点头,鞠了个躬。周老师便微笑着说,张桦,别拘束,坐吧。我刚慌慌地找了把椅子坐下来。只听她接着又说,这次请你来,除了对你这个稿子做些修改,主要是想让你来看看,长长见识。你可以在这里多住些时间,去故宫、颐和园等景点好好玩玩。再就是,你如果有什么好题材、好构思,可以在这里写出来,给我们看看。过会儿让德宁老师带你去招待所,先住下来,好好休息休息,后天来讨论稿子修改。我一个劲地点头,很是受宠若惊。第一次来到这么大的刊物编辑部,第一次见到这么和蔼可亲的大编辑,哪由我不激动、不感动呢?
第二天我就待在招待所里看书。第三天再次来到编辑部,我一进门德宁老师就拿出《风流湾》稿子,雁如老师说,你这稿子是德宁挑选出来的,我看了看觉得可以,打算在小说栏“新人新作专辑”发表,但有几个地方需要修改润色。于是翻着稿子,指点着稿子需要修改的地方,我连连点头,牢记在心。我们像朋友似的讨论着,但最后,却在一个字上卡了壳。原稿里有一句“村前有一口三、四亩面积的水塘”,她们说,三、四亩面积的水塘用“一口”不贴切,要我想想“口”换个什么字。我想了好一会,说,那就换“眼”字吧?二位老师沉吟半晌,雁如老师说用“眼”也不妥。我心里也认为不妥,但就是想不出一个更合适的字。于是都沉默着,一晃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最后雁如老师轻轻敲了敲桌子说,我看就用“片”字吧,三、四亩面积的水塘用“一片”比较贴切……
在北京整整待了十八天。十八天里,用两天时间将《风流湾》修改稿誊写了一遍,然后又花三天时间写了个短篇。剩下的时间里,在周雁如老师安排下,我游了天安门、天坛,参观了故宫、颐和园,上了八达岭和景山……现在想想,一个生长在大别山里且与他们素不相识的文学青年,得到如此厚爱和看重,我是何其幸运?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次不仅仅是改稿,而且是一场文学的朝圣。当面聆听了大刊编辑的教诲,经受了这一次文学的洗礼,让我眼界大为拓宽,灵魂也清爽起来。
《风流湾》在《北京文学》1982年第6期小说栏“新人新作专辑”见刊,发在第三条。发头条的是杨霞的《工业气压》,据说杨霞是位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收到墨香浓郁的样刊,我感慨万千。
后来我调到县文联从事专业写作,并且担任内刊《长河文艺》编辑、主编,便与一大批业余作者成为了朋友。我尽心尽力地关心他们,扶持他们,就是秉承《北京文学》编辑的敬业精神和文学情怀。他们中一些人先后走出了太湖,有的“北漂”,有的南下,大都成了报刊杂志的骨干和中坚,还有洪鸿、李平等人成了知名作家、记者。这期间,我被著名作家石楠大姐推荐加入了安徽省作家协会,也有20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陆续见于《清明》《岁月》《安徽日报》等等省、市报刊杂志,但我仍然铭记着我与《北京文学》的缘分。多年来,我订阅文学刊物首选一直是《北京文学》,每每写出新小说,我首先投给《北京文学》,每次退稿章德宁老师都要附上一封亲笔信。这些亲笔信我珍藏至今,其中有一封写道:“您的两篇小说我都看过了。《钟家轶事》立意很好,内容很有意思,是个很不错的题材。不足之处是前半部分写得太拖了……《神经》与我过去看到过的您的所有小说都不同,看得出来,您力图在写法上有所变化。在这点上,您是成功的。不足之处是,立意不深,新意也不够……”如今读着这些信,仍如沐春风,浑身暖意融融。那年代办刊人的真诚和无私,不能不令我感动与感佩。
直到1990年,有一个短篇《险牌》又发在《北京文学》第十二期小说栏第三条,而发一、二条的则是毕淑敏的《匣子里的水牛》和《梦幻小屋和蓝手镯》。毕淑敏乃当代著名作家,其辉煌的文学成就,我望尘莫及。因为我只是石头缝里冒出来的一株幼苗,终没长成大树,如今人老心瘦仍不成气候,但毕竟也在文学道路上留下了一丝丝痕迹。这一丝丝痕迹乃是《北京文学》帮我画出的。
《北京文学》是一片开百花之芳园。这里的编辑,像周雁如、章德宁他们,就是这芳园之园丁。我在文学路上起步,甚或有些微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栽培和扶持。因此,我对《北京文学》的感激之情出自内心,发之肺腑。值此,我要借天地之灵,感恩《北京文学》,感恩那些在这片芳园辛勤耕耘的编辑老师们,衷心祝愿《北京文学》越办越好看,越办越精彩!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北京文学》题词

(0)

相关推荐

  • 投稿的电话

    现在纸媒式微,在手机网络的强势扫荡下,不仅报纸杂志失去了读者,连曾经连年创造广告标王的电视台的日子也每况愈下.在这样的情势之中,出版社也难置身事外,除了学生之外,自然的买书读书的人日渐其罕矣. 不过出 ...

  • 汤云明:怀念爬格子的日子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汤云 ...

  • 征文】赵克明/从“试水”到“游泳”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关于加入投稿那点事儿"征文 赵克明 提到投稿,得从我"试水"作文教学说起. 刚任教时,结识一位教育界 ...

  • 昨夜的星辰已经坠落

    [昨日编辑佳话] 牛汉是诗人,也是一位很负责任的编辑.在主持<中国>杂志时,他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了当时还籍籍无名的业余作者残雪的<黄泥街>,觉得很好,给发了:残雪的另一篇小说&l ...

  • 这边山野那边城——我读董华的《十里不同乡》

    肖复兴说董华的记性好,一点不假.董华不忘赵金九跟他念叨的那句话:"文学写什么?写记忆!这是老舍在济南时讲过的."在<十里不同乡>这部散文集里,董华写了他的乡野童年,他的 ...

  • 孟宪玲:林夕加油!(二)

    [总第090802期] 林夕加油!(二) 文/孟宪玲 4月12日,我们公司开会.规定八点到,我提前十分钟到.八点半左右,经理给我们开会.刚开一会,经理,接一个电话.经理说:"来了" ...

  • 北京漂流 03

    电影<蜂鸟>剧照 前情回顾: 北京漂流 02 北京漂流 01 第三章:初入媒体 如今记忆尤深的是,在说出自己的母校后,和我谈话的人丧失兴趣的表情.他们让我害怕自我介绍,因为那一个个优秀的自 ...

  • 张从振:感谢你们,我的文学老师|散文

    郑友贵:小草记得我的身影--给先贤. 药圣李时珍的献诗|诗歌 文/张从振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人这一生中值得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首先要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抚育我成长:其次要感谢妻子,与我组建了家 ...

  • 【在场心语】黄俏红:《你是我最美丽的邂逅——为平台两周年而作》

    [总第060206期] 你是我最美丽的邂逅--为平台两周年而作 作者:黄俏红 记不得什么时候遇到你,只记得那一见钟情的心跳:你就像一块强大的磁铁,把我深深地吸引,让我走近你,得到了莫大的精神享受: 天 ...

  • 【名家忆名家】王西兰丨我的西戎老师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王西兰,男,1948年生,山西永济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职称.曾任运城市文联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 ...

  • 莫言:40年前我是这么“出道”的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莫言. 今天我想来聊聊,40年前,我是怎么"出道"的. 点击下方视频 看看我是怎么"出道"的

  • 章德宁回忆李清泉

    2014年5月5日,我们采访了章德宁,请她谈对文学编辑家李清泉(1918--2010)的印象.章德宁曾任<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已经退休. 邢:我们想请你谈谈在<北京文艺>与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