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悼:写“人”的诗人王绶青,走了……
惊悉噩耗,著名诗人王绶青先生于2021年9月24日8点32分因病在河南新乡逝世,享年86岁。
王绶青(1936—2021),笔名辛梓,河南卫辉人。196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1955年开始发表诗作。他曾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莽原》杂志社主编、河南省诗歌学会顾问等职。其作品以诗为主,著有叙事长诗《斗天图》(合作),诗集《天涯采英》《天野海郊集》《天风海韵》《天高地广集》和《王绶青诗选》等,兼及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同时攻研书法,不少作品被介绍到国外并获多种奖项。
唁电
诗人王绶青先生亲属:
惊悉噩耗,不胜痛悼!
河卫汤汤激扬中原文脉,太行巍巍耸峙汉诗高峰。
王绶青先生是中国诗坛常青树,是一位具有中国风格、山河气魄的优秀诗人。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诗歌创作,著作等身,名篇多多,在海内外享有广泛的声誉。作为河南省诗歌学会名誉会长、顾问,他长期关心学会的发展,积极扶持青年诗人成长。其高尚的诗品、书品、人品,是留给中原大地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绶青先生永远活在河南诗人的心里!
河南省诗歌学会 敬挽
2021年9月24日
王绶青先生书法作品
2015年5月30日,由河南省作协、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省诗歌学会联合主办的王绶青文学生涯60年座谈会在郑举行。以下为笔者的发言提纲,刊此以纪念:
王绶青:写好“人”字才是诗
从1955年开始发表诗作,到今天,诗坛常青树王绶青先生,用60年的时光书写诗歌,也用60年的诗歌抒写了诗意人生,形成了他融古典与现代一炉,豪放与婉约同辉的艺术风格。
何以成之?何以得之?
其一,源自诗人深厚的学养和修养。王绶青先生80岁高龄,60载耕耘,读书甚多,游历甚广,思考甚深,与中原诗坛三老(李清联、陈有才等)并驾齐驱,才情与艺术高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在他的诗篇中,都能感受到他那恢弘的气度、汪洋的情感、优美的结构、和谐的节奏与声韵。这一切,没有深厚博雅的艺术功底是难以企及的,也给后学者提供了一个标杆。
其二,源自诗人坚定的艺术观念。当下喧嚣蒸腾的文学生态,似乎没有影响到先生的诗歌创作。多年来,王绶青先生一直默默耕耘,不计名利,不计得失,一直坚持“以生命写诗,诗才有生命”。他1955年的《汗衫》还保存着青春的诗歌温度,他1960年的《草原曲》还在北国传唱,他1978年的《黄河春》还那么奔涌浩荡,他1981年的《在太行山上》还那么高耸挺拔;进入新世纪,诗人克服病痛的折磨,依然执着地探索,依然坚持追求浓郁的民族气息、独特的审美取向和民族化的语言风格,为读者奉献了许多新的篇章。可以说,诗歌已经成为王绶青先生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他已经和诗歌融为一体,因为诗歌就是他生命的华彩乐章。
其三,源自诗人完善的诗歌人格。诗人首先做人,然后做诗。王绶青先生早年说过:写好“人”字才是诗。他在《黄山人字瀑》一诗的开头就这样写道:“写个人字何等不易!巉岩,封锁你;迷雾,掩盖你;流云,嫉妒你;风雨,扭曲你……”诗人经历了这么多年风风雨雨,从豫北汲县到塞外草原,再回到中原,他的心一直那么纯粹,他的腰杆一直那么坚挺,他的诗笔一直那么勤奋,他从壮美的山水和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淬炼出坚忍不拔的人格力量,他以正直、豁达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诗人。诗评家朱先树曾说,王绶青的诗写出了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充满希望的东西。已故著名诗人雷抒雁也这样评价:“绶青先生的诗,洋溢着中原汉子的正气、大气和豪气……”这种正气、大气、豪气正是当下诗坛所缺少的宝贵元素,值得我们深长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