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她怎么还在给所有人当妈?!

这几天看到不少言论,都在说中秋票房惨淡,成绩直接倒退五年。

也有不少人说了大实话,观众越来越不想进电影院了。

这当然不能怪观众。

据我的亲身体验,这届中秋档的电影真的很不“中秋”。

《峰爆》讲了一个儿子和父亲共同冒险,最后儿子借父亲的肩膀完成了一次雨中徒手攀岩,而父亲则摔下了悬崖的故事。

《关于我妈的一切》讲的则是一个给一大家子人当妈的女人得了癌症,最终在家人的陪伴中去世的故事。

让这俩电影定档中秋的人怕是跟观众有仇。

是觉得我们中国老百姓日子过得太好了,需要中秋节拖家带口到电影院来哭一哭以净化心灵吗?

不得不说,这两部片子都“很好哭”,但哭完又觉得没必要。

尤其是《关于我妈的一切》,从女儿的视角出发,再一次将一个默默牺牲、无私奉献,最后得癌症受尽痛苦的中国式母亲形象搬上银幕。

看电影的过程中很难不哭,毕竟所有的情节,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在按着观众的头让人哭。

但是电影的表达本身又非常陈旧,放大母亲的神性,放大她的无所不能。

甚至,为了凸显她的重要和悲情,电影还有意将一家老小设置成了大大小小的“废物”,全都嗷嗷待哺,等着“我妈”来“拯救”。

有人评论说,这是“投机”电影。

鉴于今年《你好,李焕英》掀起了一阵“怀念母亲”的热潮,这部电影确实有“投机”的嫌疑。

但是在遍地女权的2021年,用赞颂母亲牺牲自我成全大家的方式投机,似乎又是在给所有已经接受新时代新观念洗礼的观众添堵,显得主创不太聪明的样子。

看完电影我不禁想问:

除了一群“废物”和他们的超人妈妈,关于母亲,我们就不能拍点别的??

01

平心而论,《关于我妈的一切》不算烂片。

几位主演的业务水平有目共睹。

虽然徐帆的台词和表演方式许多人不习惯也不喜欢,但她确实演出了一类很常见的母亲:

唠叨、细心、勤劳,每天的生活都围着一家老小转,许多细节上充满了控制欲,但离开了她,家人又觉得空虚,没了主心骨。

许亚军、陈明昊,包括新人张婧仪的表现也在标准以上。

他们分别饰演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一抓一大把。

一个忙碌却不得意的丈夫,一个迷恋赌桌的混蛋舅舅,一个一心想摆脱母亲控制的社畜女儿。

哦对,还有一个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婆婆。

非常普通而普遍的中国家庭。

家里总得有人粘合这样一个大家庭,很多家庭里都是中年的母亲/妻子/儿媳妇在扮演这个角色。

许鞍华的《女人四十》也在这个背景下讲了一个传统家庭主妇的生活。

秉承了许鞍华一贯的乐观风格,她没有给这个家庭增添更沉重的负担,甚至连老年痴呆症在她的镜头里都多少有些浪漫化。

这种春风化雨般的表达让电影里的人物都非常讨喜。阿娥既不咄咄逼人的去管束家人,家人也没有满怀内疚的想要补偿阿娥。

大家都自然而然的你温暖我一下,我也温暖你一下。

在《关于我妈的一切》里,家里的主心骨妈妈得了癌症,于是生活中的一切都被按下了加速键。

女儿极度地厌恶母亲的控制,又在得知母亲得病后极度地愧疚,想要补偿。

母亲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于是加速干预女儿的生活。

其他家庭成员也同理。

在这种强戏剧性的设定下,剧情走向了某种套路——

母亲得了病一定得忍着,忍到实在忍不住才发现是癌症晚期;

女儿一定要和母亲大吵一架,母亲一定要发病晕倒;

母亲病倒之后,家里必须得乱成一团,还得母亲亲自出山,搞定家里一切琐事;

因为姐姐时日不多,舅舅也终于幡然醒悟,从赌桌上下来跟家人过年……

最终,家中众人齐声喊出——

“没了妈,我们该怎么办呐?”

看到了没?

女主角在给家里所有人当妈。

而本片又以大段大段的煽情音乐和抒情镜头肯定了这一行为,赞美女主的牺牲和奉献。

有人评论这部电影,“只有许亚军表现得像个正常人”。

这句话看上去是对许亚军表演的肯定,他演的父亲很多反应的确很真实。

但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这个父亲的反应,又会觉得无比讽刺。

比如在得知妻子得病且很难治愈后,许亚军在阳台抽闷烟。

此时家里是什么场景呢?

老年痴呆的老母亲正在家里胡闹,又喊又叫,生着病的女主跟在婆婆屁股后面又是哄又是骗。

许亚军终于受不了,转身进家,冲着老太太一顿吼,结果被老太太拿柿子糊了一脸,家里顿时又一团狼藉。

许亚军一个人气鼓鼓地坐到沙发上,反倒是女主过来安慰丈夫。

紧接着,最真实的一幕来了:

女主非常自然地拿来抹布,开始跪在地上擦地板。

如果不是因为女主的病,丈夫终于抱着愧疚蹲下来一起收拾,恐怕到这里就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生活场景了。

正应了就像鸟鸟在《脱口秀大会》上讲的段子一样:

我以为电影多少要对这种现象进行一些反思,但事实证明我错了。

接下来,电影开始极尽煽情之能,展现母亲如何与病魔展开斗争,各种各样的生理疼痛刺得人眼睛生疼。

可能主创也知道片子的价值观过于保(过)守(时),于是特意找补一下,让病中的徐帆笑着说,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但希望女儿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全片只有这一句话,让我意识到自己在看一部2021年最新的院线电影。

也可见,这句找补是多么苍白。

02

母亲真的那么坚强,那么隐忍,可以像大地一样默默包容一切,消化一切吗?

当然不是。

我们曾经听说过许多古老的家庭故事,在那些叙述中,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男人总是先垮下去,最后撑起一整个家的,总是女人。

于是人们就开始对女人、对母亲大唱赞歌,赞扬她们天生勇敢、坚韧,赞扬她们比男人厉害,柔弱的身躯潜藏着巨大的能量。

但是似乎很少有人往深里想想,为什么这些女人有如此大的爆发力,而又为什么在这种语境下,男人总是显得更加脆弱。

举个我们很熟悉的例子,曾先后成功塑造了“贤妻良母”和“独立女性”人设的刘涛。

她复出救夫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我曾经看过鲁豫采访她的视频,提起那段经历,她依旧心有余悸地回忆自己如何成为丈夫的精神支柱,如何将他从抑郁症中拖出来,又如何重整旗鼓,开张还贷。

鲁豫问她到底为什么如此坚强。

刘涛思考了一会说,我从小就很坚强。

她聊起了自己儿时的经历,幼时跟祖父母生活,五六岁才来到父母家,她和父母一直不亲近。父母为了锻炼她,从小就让她做饭做家务,等等。

说到这里,跟我一起看这个视频的我妈突然冷笑一声:

“什么锻炼她,说的好听,不就是重男轻女吗?”

好家伙,直接给我一激灵。

刘涛的坚强到底是不是重男轻女的产物,我们谁也不知道。

但面对这样一个完美的母性的形象,我妈这样的视角必不可少。

我们当然可以赞美那些上了年纪的坚强的母亲,但是一个新时代的创作者还是应该有更进步的创作意识。

比如,那些中老年母亲的坚强绝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在变故发生后突然萌发的。

很多老一辈的女性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必须学会坚强和隐忍。

只是她们的坚强和隐忍被藏在了家庭中,囿于无尽的家务和黏稠而复杂的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中。

过去,这些东西在主流的社会意识里是登不上台面的,是从来不被看见更不值得认可的。

只有在家庭以外的血汗泪水,才是一个(男)人坚强的标志。

尤其是一个女人越能将家庭内部收拾得无比妥帖,这种付出就越容易被忽视。

只有当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其他家庭成员才会猛然惊觉这个家里的女主人是多么了不起。

这不是一件多么值得赞颂的现象。

至少在2021年,这样的现象不仅不值得被赞颂,还应该让所有人好好反思一下。

当然,我说的反思,不是电影里所有人带着愧疚的心理试图补偿母亲。

而是创作者将“母亲为何坚强”背后深层的逻辑动因呈现出来。

甚至应该告诉观众,很多时候并不是母亲选择做母亲、选择坚强、选择伟大,而是曾经整个社会让大多数女人没得选。

在《关于我妈的一切》中,众多中国式母亲身上背负的悲剧性被模糊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情与赞歌。

但它又是那么普遍。

赞歌唱得越响,那些传统母亲就被架得越高,嘴就被捂得越紧。

那根本不是对母亲的爱。

本质上就是对母亲的绑架,是自以为是的自我安慰而已。

03

其实,最近我们的电影创作者对亲情的思考都或多或少有了进步,所以我才会对《关于我妈的一切》这种开倒车的价值观表达不满。

《我的姐姐》里朱媛媛演的中国式姐姐就大受好评。

同样是长姐如母的角色,导演没有一味的批评和赞美,而是让她和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女主角形成对照,既肯定了她的善良,又大声控诉了强行扭转她命运的社会顽疾。

《了不起的老爸》也是赞颂舐犊情深,但是转向了父爱。

王砚辉这个爸爸又当爹又当妈,完成度颇高。

电影没触及什么性别话题,但对父子关系的呈现相当细腻和真实。

而当我们看腻了母亲为子女付出一切父亲却时常“神隐”的典型叙事之后,有一个爸爸站出来填补“父爱”的空白,不邀功不拔高,也挺值得欣慰的。

至于2020年台湾票房冠军《孤味》,则更上一层楼,在剧作层面处处隐喻、双关、对照,就为了呈现传统中式亲情的复杂。

一个女人如何被社会意识所绑架不得不奉献一生,这份委屈又下意识转化为母爱中的控制欲,逐渐扭曲了亲子关系。

母亲和子女沉沦在这份关系中,不断寻找解脱的办法,自救的同时也救赎爱人。

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孤味》给出了很好的范本。

非常可惜的是,关于控制欲,关于代际鸿沟,关于母亲的付出与“不对等”的回报,《关于我妈的一切》其实都有涉及。

只是在母亲得癌症之后,一切戛然而止。

所有糟糕的关系和矛盾,都被癌症瞬间提纯,剩下的都是毫无保留的纯爱。

在这些编剧笔下,解决中国家庭矛盾的救星,不是努力改变的家庭成员。

而是癌症和阿兹海默症。

其实,就算我们不清算历史,往前看,新时代中也有许多值得被艺术作品记录和书写的母亲。

有心人一看《关于我妈的一切》,就知道这片名多少蹭了西班牙著名导演阿莫多瓦的代表作《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那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也算是半个女性主义启蒙电影。

女主角是个单亲妈妈,影片一开始,她十几岁的儿子就丧生车祸。

她去找很久不联系的前夫,却发现前夫变了性,染上艾滋病,还传染给自己的女友。

这个女友是一位善良的修女,为了帮助前夫反而坠入情网,怀了他的孩子。

后来女主与前夫女友成为朋友,与她相依为伴。修女去世后,女主收养了修女的孩子,重新成为一名母亲。

你会发现在阿莫多瓦虽然以母亲为题,但他赞颂的是超越了血缘关系的爱。

这种爱里没有委屈和牺牲,而是更高级的悲悯和包容。

里面的女性不论做不做母亲,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看上去赞美的是母爱,实际上赞美的是一群高尚人格的碰撞。

还有一些“另类”的中国母亲,她们散落在大大小小的直播视频里。

比如前段时间因送上千朵花给同龄女性而上热搜的苏敏。

她今年57岁,早前她自拍自剪的一个人自驾游视频走红网络。

苏敏的前半生过得并不好,与丈夫感情不和,因为孩子没有离婚,后来得了抑郁症,自杀过,又被救回来。

终于忍着熬着把外孙女送进了幼儿园,她终于敢放下家里的一切,只身上路,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中国版“末路狂花”吗?

放着那么多动人的、鲜活的人和事不拍,还想投机取巧,实在叫人摸不透电影主创人员的小脑瓜都装了些什么。

每当我一遍又一遍看到亲情片中,用自己的“无能”来挤占对方的时间精力,凸显对方重要性的逻辑时,我都会想起王小波的那句情话:

“总之,我认为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总要无愧于自己才好,比方说我要无愧于自己就要好好地爱你才对。”

虽然这句话说的是爱情,但放在亲情中同样适用——

想要爱别人,先得爱自己。

而这恰恰是国产亲情片中缺失,甚至反其道而行的地方。

当我们想要赞颂父母之爱时,总是套用苦情戏的思路,让他们拼了命地压榨自己。

殊不知,现在的观众已经难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感受到爱的存在。

相反,这是这代年轻人最想摆脱的亲情重负。

大概,等到国产片里的母亲能够好好爱自己的时候,我们的亲情片才能真的有所长进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