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之阳水与阴水
阳水、阴水都为中医内科水肿病范畴,水肿病的两大类型。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水肿的临床表现:
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也有的水肿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唇黑,缺盆子,脐突、背平等症。

阳水:凡因肺失宣降,水不下行而引起的呈热象的水肿,称为“阳水”。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
临床表现:发病急,多见上部先肿,水肿多由眼睑、头面而下,迅及全身,皮色黄赤,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即起,兼见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脉沉数。一般多属急性、实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丹溪心法·水肿》:“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不涩赤,此属阴水。”《类证治裁·肿胀》:“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脾阳虚弱者,证见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濡缓,治宜健脾利水,用实脾饮、木香流气饮等方。肾阳虚衰者,证见腰以下肿甚,畏寒肢冷,神疲气怯,面色(白光)白,腰脊酸重,舌胖色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温肾化水。参见消肿、遍身肿条。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一般多数虚证。

治疗原则:
根据上述所论,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论治。
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
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预防与调摄:
水肿较甚,应吃无盐饮食,待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最后恢复普通饮食。
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若因营养障碍致肿者,不必过于强调忌盐,而应适量进食富于营养之蛋白质类饮食。
此外,尚须注意摄生,不宜过度疲劳,尤应节制房室,以防损伤真元,起居有时,预防外感,加强护理,避免褥疮。
医路漫漫,唯行者远
邀您共建美好身体档案
百家诊所大联盟
百家学术大交流
百家思想大碰撞
百家病案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