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这个底层逻辑,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许多人一直以为,聪明的人就一定能过好一生。 然而,现实却和人们开了一个悲剧的玩笑。于是有了一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谚语。 数学家在毫无利好的情况下,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最终输掉所有的积蓄; 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脚医生看病,而不选择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方法; 大学历史教授加入邪教组织;……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善于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断与决策,但大家熟知的智力测试并没有评估个体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想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达成人生的目标,拥有高智力还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个体如果出现理性障碍,直接的结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错失本应取得的人生成就。 2000左右,应用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首先提出了认知的“双系统理论”,他认为人类的心智加工存在系统1、系统2两个不同过程。他的这里理论启发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以致于人们都以为这是卡尼曼的贡献。 后来,斯坦诺维奇又推翻了这个理论,转而用“双过程理论”来描述人类大脑工作的两种不同过程。以下表中便是两个进程的区别。 名称 进程1(直觉的) 进程2(反省的)定义无需工作记忆介入需要工作记忆介入典型特征快速;大容量;并行无意识;偏差反应;联想;自动化;经验性决策;独立于认知能力慢速;容量有限;串行有意识;规范化反应;基于规则;抽象;受约束;结果性决策;与认知能力有关进化模式进化早;类似于动物认知;内隐知识;基本情绪进化晚;明显的人类认知;外显知识;复杂情绪关于智力和理性之间的区别,斯坦诺维奇提出了“三重心智模型”。他将心智分为自主心智、算法心智以及反省心智。 1,自主心智:进程1就是自主心智。我们通过进化和内隐学习习得。比如看到蛇就会害怕,一旦学会骑自行车,就终身难忘,变为本能。这就是后天习得的自动化反应。 2,算法心智:受制于先天习得因素,包括记忆、处理速度、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女性沿着海边悬崖散步,她试图爬上一块岩石,然而她所爬的并不是石头,而是一道深渊的边缘,她不小心跌落巨石而死。在认知科学家看来,这是她的算法心智出现了问题一一计算失误。 3,反省心智:将进程2拆分成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人类心智加工过程称之为反省心智。具体关系如下:
那聪明人为什么也会做蠢事呢?正是因为人类存在两种信息加工机制:快与慢。快的类型一加工包括自主心智,慢的类型二加工包括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其中,算法心智就是我们传统的智力,而反省心智就是理性思维。 正是因为人们定义的“聪明”是指高智力,而非高理性,这才导致了聪明人也会做蠢事。 为什么呢?因为压制是算法心智的能力。然而,发起压制功能的高级认知功能是反省心智的属性。如图:
(完整版的三重框架模型) 为什么理性障碍如此普遍呢?因为人类大脑天生懒惰。在没有具体线索提示个体需要避免最简化信息处理(比如,考试就是一种提示线索)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会成为认知吝啬鬼,受困于理性。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启动自己的反省心智,而是凭感觉做事。大脑的惰性使得我们能“坐着”就一定不会“站着”,从自主心智到算法心智,很少达到反省心智这一最高级的层面。这就是人们往往容易冲动的原因,因为发起压制功能的反省心智根本就没有运行。 知道了心智的运行逻辑,那我们应该怎样避免那些会给自己带来或多或少伤害的冲动呢?比如说晚上情绪容易低落,我们可能会大吃大喝,或者在网上买一大堆我们并不需要或者不是必需品的东西,甚至于一些人向我们推荐这样那样产品的时候我们会对方说动心,可不久就追悔莫及…… 这时候我们可以运用WYH模型或者GHC模型让我们冷静下来,理性思考。 这两个模型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所谓WYH模型就是 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以及How(怎么办?); GHC模型是指:Good(好处)、Harm(坏处)、Conclusion(结论)。 例如,当有人向我们推销保险类产品的时候,我们就要问自己,这个东西是什么?怎么运作的?我们买了会有什么好处?它将会给我们带来的坏处是什么?最后就能得出自己的结论,也就是怎么办? 运用这两个模型,我们就会想我是否有必要买?它是否有其他替代品?是否有很高的溢价?不买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等,这样一连串的自问,能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少花很多冤枉钱乃至于人生都会少走很多弯路。 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比较麻烦,也有的人刚开始可能不太习惯。理性能得到培养,但同样也是需要时间的,更不是一次就能拥有理性,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开启反省心智。当我们下意识地去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已经在朝向理性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