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备课】|| 字字呜咽 满纸言愁 ——《声声慢》教学设计

字字呜咽  满纸言愁

——《声声慢》教学设计

陈鹏录

(陕西省渭南中学  渭南  714000)

【教材依据】

本节教学设计依据的教材版本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课文《声声慢》来源于本册课本中第二单元第4篇课文(全册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本册第二单元是宋词单元,依次选的是《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是《李清照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以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依据,设计了本教学设计。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此前,学生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对唐前的诗歌做了学习,在《必修三》第二单元对唐诗做了学习,并在本册第二单元学习了7首宋词,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特色、历史流变、鉴赏方法都有了一定了解,加之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李清照的词作,对李清照的生平和前后时期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都有所了解,本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感受“词别是一家”的独特风貌,通过反复吟诵感悟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美、意境美及蕴藉性,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把玩《声声慢》的语言来理解词作思想内容,体味词作意境,感悟李清照后期作品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词作内容大意。

(2)把握词中典型意象的内涵,体味词作蕴含的“愁”情。

(3)学习词作运用意象抒情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通过抓典型意境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词作,借助工具书正音。查阅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

(2)诵读知意。引领学生诵读词作,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理解词作大意。

(3)吟咏词意。在理解词作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反复吟咏词作,领悟词作的意境,体察作者情思。

(4)涵泳词旨。在体察情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涵泳,把握“愁”的丰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词作优美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大意。

(2)把握典型意象的具体内涵,体味词作蕴含的“愁”情。

2.教学难点

理解“愁”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

1.电子白板。

2.教师准备好词作内容的电子版和音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她用“豪情”“才情”“薄命”装扮了宋词的美丽,使宋代词坛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九万里风鹏正举”尽显其豪情;“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尽展其才情;“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曲尽其愁情。她用纤美的文字无数次拨动了我们心灵深入那根最敏感的情弦,让我们一次又次为她惊叹、伤怀。她,就是“词中女皇”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她,来品读她用生命和血泪谱写的时代悲歌——《声声慢》。

二、诵读知意

1.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词作,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点拨]:电子白板出示词作内容,并正音。

2.请同学们用心吟诵词作,结合文下注释,逐词理解词作大意,遇到拿捏不准的词句,或查阅工具书,或前后桌四人一组商讨。

[教师点拨]:从语言层面疏通词作大意,是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那么,怎样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呢?常用的方法是“四字综合法”,即:调——调整语序;补——补充空白;删——删减反复和表意不实的词;意——妙解修辞。比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应调整为“正伤心,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应调整为“黄花憔悴损,堆积满地,如今有谁堪摘”。

3.请同学们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把全词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抒情散文。要求:忠实原作,语言优美。

[教师示例]:我若有所失、漫无目的地东寻西找着,只觉周遭一片冷清、孤寂,但感心里凄凉、悲惨、忧伤。在这骤热骤冷的清秋时节,最难以调养生息了。本想借酒御寒、浇愁,但几杯薄酒下肚,根本抵挡不了秋夜的狂风。伤心时,雁南飞,那划窗而过的大雁,该不会是以前为我们传递书信的鸿雁吧?窗外的菊花随风飘零殆尽,散落得满地都是,如今还有谁去采摘呢?独自坐在窗前,怎么才能捱到天黑?黄昏时候,那打落在梧桐叶上的淅沥秋雨就好像滴落在我这颗冰凉的心上。这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地尽呢?

三、吟咏词韵

1.请同学们在理解词作大意的基础上,反复吟诵,用心体察作者情思,然后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词的感情。

[教师点拨]:愁。

2.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词作,用笔勾画出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愁”情的词句,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分析作者是如何言“愁”的?

(1)学生诵读勾画。

(2)学生自主品读勾画的词句,体味作者情思,分析作者言“愁”的手法。

(3)小组内讨论。

(4)学生展示勾画词句,说说自己对词句的理解,并分析作者言“愁”的手法。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教师点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分别写了什么?能否将这三句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直抒胸臆。不能。因为这三句在内在逻辑上有层进性。因恍惚寻觅而觉冷清、孤独,因觉周遭冷清而心生凄清、悲惨、忧愁之情。这三句由内而外、有层阶、全方位、多角度地宣泄了作者心中的“愁”苦。

[教师点拨]:从表意层面来看,“寻觅冷清,凄惨戚戚”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基本相同。那么,能否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改写成“寻觅冷清,凄惨戚戚”?为什么?

[明确]:不能。原句用了叠字的表现手法。不但增强了词作的声韵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叠字突显了作者百无聊赖、孤寂忧闷、内心空荡的精神状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抒情效果,为全词奠定了悲伤忧愁情感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教师点拨]:作者为什么说“酒”“淡”“风急”?

[明确]:并非酒淡,也并非风急。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作者内心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觉得酒味淡、风甚急。“淡”“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显了作者内心的愁,这叫“借酒浇愁,愁更愁”。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教师点拨]: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诗句。请联系这句,说说作者为什么看见“雁过”而“伤心” 呢?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窗前飞过的大雁或许就是过去替她和丈夫传递情书的鸿雁,可如今斯人已逝,再也无人寄信给自己。再者,自己纵有百般相思也不知寄给何人,寄到何处。我在,雁在,可你已不在,作者睹雁思人伤己,这叫“睹雁思人,空添一段新愁”。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教师点拨]:到底是黄花“憔悴”?还是人“憔悴”?

[明确]:既是“黄花”“憔悴”,又是“人”“憔悴”,但首先是“黄花”“憔悴”。秋风萧瑟,吹得菊花枯萎凋零,昔日陪我赏花的人儿已不在了我无心赏摘,任凭其随风飘零。其次是“人”“憔悴”。作者睹花伤己,以花喻人,自己就像这随风飘零的菊花,孤苦伶仃,无人疼爱,憔悴不堪,这叫“借花喻人写愁”。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教师点拨]:请同学说说这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言“愁”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描绘了一幅阴冷潮湿的秋雨黄昏图。作者通过细雨打梧桐的描绘,烘托出了内心的愁苦。这里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愁丝哀痛的化身,那滴滴答答地打在梧桐叶上的冰冷秋雨,好像不仅仅打在梧桐叶上,而是打在作者那颗潮湿而冰冷的心上,这叫“雨打梧桐浇愁苦”。

(5)归纳总结。

[教师点拨]:请同学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词作,说说作者是如何言“愁”的?

四、涵泳诗旨

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词作,然后结合词的创作背景,分析“愁”的具体内涵。

1.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简单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本词的创作背景。

[明确]:李清照(1084-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早期生活优裕,生活美满。但好景不长,1127年金人入侵宋朝,李清照和丈夫赵明成南迁避难。1129年,李清照46岁时,丈夫赵明诚病逝,从此,她开始了国亡、家破、孤苦伶仃地飘零异乡的悲惨旅程,直至生命结束。《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这首词正是她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2.请同学们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结合词作内容,说说“愁”的具体内涵。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处境悲惨。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丧夫之痛。那南去的“大雁”一定是从北国而来,那处在金人铁蹄下的北国故土、那遭金人蹂躏的北国人民,一切安好?——故国之思。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丧夫之痛,孤寂之病。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孀居之苦。

总之,这首词字字言愁,句句写愁,处处有愁。作者写了她处境之惨、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病、孀居之苦。这首词是遭受了国破家亡而孤独飘零异乡的作者内心的写照,更是每一个像她这样的北宋亡国之民的命运写照。她以写己愁,奏响了那个时代最强的悲音,这正是这首词的最感人的地方,更是李清照的伟大之处。

3.请同学听本词的音频,注意仔细感悟词作情感。然后,齐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那个时代的最强悲音。

[教师点拨]:播放词作音频。

五、课堂小结

一位年近半百的老人,飘零在异国他乡,孤苦无依。一丝秋风,一滴残酒,一瓣黄花,一声雁鸣,黄昏细雨,梧桐叶落,李清照都赋予它最浓郁的情感。读着它,我们似乎听见了阶前滴雨声、长天孤雁鸣,似乎看见了风卷花飘零、梧桐黄叶飞、孤灯人相守,这声音和景象交织成了一种难以驱散的孤寂和凄凉。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比较阅读《声声慢》、《武陵春》和《醉花阴》、《一剪梅》,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作的意境和风格有什么不同?

3.积累并识记中国古代写到“雁”“黄花”“秋雨”“梧桐”等意象的诗歌。

【教学反思】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词作,体味词作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以诵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词作大意、感悟词作情思,通过对词作的反复涵泳,披文入情,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目的。在整个教学中,我们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理解,自主感受,自主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引导者,点拨者,是“平等的首席者”,是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者。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授课时并没有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声声慢》与《武陵春》在思想内容、意境、艺术风格上的差别,从而使得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李清照前后词作的各自风貌和独特魅力。考虑可将把握词作大意、改写词作内容作为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只做以展示就行。这样节省了时间,就可以完成《声声慢》与《武陵春》的对比阅读。

作者简介

陈鹏录,男,汉族,研究生,文学硕士,曾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兼高三集研组组长。2016年9月调入渭南中学任教,现担任文科实验班班主任,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至今(2018年元月),已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等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其中10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存目。所撰写的教学设计《字字呜咽  满纸言愁——<声声慢>教学设计》在陕西省第六届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交流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所撰写的教育叙事《用期许呵护学生成长》在宝鸡市2015年德育课例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所撰写的论文《课堂“伪活动”:现象及反思——兼谈构建“真活动”的举措》在陕西省第十二次优秀教科研论文和成果交流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伪对话”:现象、归因——兼谈 “真对话”构建策略》荣获“宝鸡市2015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文本类)”二等奖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伪活动”》荣获“宝鸡市2014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文本类)”二等奖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伪互动”的反思》荣获“宝鸡市2013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文本类)”一等奖;《抉剔其类  发其隐情——<斩鬼传>讽刺手法探析》荣获 “宝鸡市2001—2010年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8年9月,荣获渭南市经济开发区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5月,担任渭南市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 2017年6月,参加陕西省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同年9月,荣获渭南市经济开发区中高考突出贡献奖。工作以来,连续十多次被评为校级“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多次受到县级或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奖励。在“青年教师赛教课”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辅导多名学生参加“全国少儿书信文化活动大赛”、全国中小学生“语文报杯”作文大赛,并荣获国家级、省市级特等和一、二等奖。2013年至2016年连续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所带班级高考成绩优秀,多名学生考取了国内一流院校。

目前,主要致力于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及整本书阅读实践教学的研究。

陈鹏录

个人微信:chenpenglu1120

看看我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