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在临死前说魏延有“反骨”?他真的造反了吗?
文/元哥说历史
文章原创首发。
前言【“魏延谋反”一案,是诸葛亮当政时期,蜀汉发生的三大疑案之一(其余两大疑案为李严被废、马谡之死)。很多人由于受到《三国演义》和相关影视剧的影响,都认为魏延是有“反骨”的,而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临死前预测到了他会造反,并设下了计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魏延,真的有“反骨”吗?诸葛亮临死前,真的预料到了他会造反吗?在这篇文章中,我就结合《三国志》和相关学者的论述,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此案。】
分析这个案子之前,还得先看看《三国演义》是怎么说的。
魏延剧照
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临死前,安排一系列事情。第一,将自己的平生著作,全部交给了姜维,让他继承自己的遗命;第二,断言魏延必定谋反,跟马岱说,自己死后他依计行事;第三,交给了姜维一个锦囊,说他死后再打开,到那时必有人已经杀了魏延;第四,跟文武大臣说,规章法制不可轻易废除,要依循旧例;第五,跟后主刘禅抒发了自己无尽的遗憾;第六,他死后,秘不发丧,以此迷惑司马懿,等等。
后来果如诸葛亮所言,魏延造反了,被马岱所杀。
《三国演义》关于“魏延谋反”一事的叙述,真谓是绘声绘色,精彩绝伦,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但是《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部历史小说,其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倘若人们都相信“魏延谋反”的话,则不仅冤枉了魏延,还冤枉了诸葛亮。
因此,为了解开此案谜团,还得依靠有关史料的记载。
一、《三国志》的相关记载
诸葛亮剧照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诸葛亮大病后,秘密召集三个人,即长史杨怡、司马费祎、护军姜维,跟他们交代了撤退的事情。诸葛亮说,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的话,大军便自行开拔,不要管他了。
诸葛亮死后,杨怡等人秘不发丧。而杨怡害怕魏延会轻举妄动,于是让费祎去打探消息,看看魏延是怎么想的。魏延想都没想,就说:丞相虽然不在了,可是我还在呀(丞相虽亡,吾自见在)。你们只需要将丞相安葬好就行,由我带领大军继续剿灭曹贼(府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的死,就放弃北伐的计划呢(云何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并且我魏延是何许人也?怎么能让我替他杨怡断后?说完后,魏延跟费祎商量,让他把意思昭告三军。
费祎见势,知道说不动魏延,于是欺骗魏延,说:杨怡只是个文官,不懂军事,一定不敢违反你的命令(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说完,费祎出了门就夺马而去。魏延后悔了,可惜已经追不上了。魏延想继续北伐,结果发现大军已经南行了。他勃然大怒,率领手下将士赶在了杨怡大军的前面,还边走边烧掉了沿途的客栈(所过烧绝阁道)。
杨怡剧照
不仅如此,魏延还先杨怡一步,向后主告状,说杨怡要造反。杨怡也表奏后主,说魏延要造反。双方势如水火,互不相让。
刘禅大家都知道,是个昏庸无能的人,也没有主见,于是他召开御前会议,向董允、蒋琬等人询问意见。结果董允和蒋琬等人都表示相信杨怡,怀疑魏延(琬、允咸保仪疑延)。于是刘禅下令,追击魏延。结果魏延先赶到了,驻军南谷口,并派人攻打杨怡等人。
杨怡命令何平在前面抵御魏延。何平公然大骂魏延:丞相尸骨未寒,你怎么敢如此造次?
魏延手下的诸位将士们都认为魏延理亏,于是纷纷弃他而去。魏延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带着自己的儿子逃跑,跑到了汉中。杨怡不肯放过魏延,派马岱追杀他。结果马岱杀死了魏延,并砍下了他的头颅,将它交给了杨怡。
杨怡踩着魏延的头颅,大骂道:你这个奴才,还能作恶吗(庸奴,复能作恶不)?说完,杨怡下令诛杀了魏延三族(遂夷延三族)。
以上就是《三国志·魏延传》对“魏延谋反”一事的记载。而通过这段叙述可以看出,魏延的做法有诸多不恰当的地方。
魏延剧照
首先,服从命令是军人的职责。魏延作为一名将军,理应服从诸葛亮的命令。但是他没有,这就不得不让人起疑心了。其次,魏延既然说他想继续北伐,怎么又掉转枪头,挥师南下呢?这样做,显然让人以为他要进攻蜀汉,阴谋叛逆。最后,魏延的做法,也确实太过分了,自己要南归也就罢了,为什么要断了别人的后路呢(所过烧绝阁道)?
那么,通过这段叙述,能够证明魏延谋反吗?
我的答案是:不能。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魏延只是不想遵守诸葛亮的遗命罢了,他并没有想投靠曹魏。
第二,魏延如果真的想造反,为什么要南走,不直接往北走呢?这样做,岂不是南辕北辙?
第三,就凭魏延的军事实力,想要篡汉自立当皇帝,简直是痴人说梦。
此外,魏延是个坚定不移的反曹者,他是不可能会造反的。想当初,刘备当汉中王的时候,需要一员大将来镇守汉中,很多人都以为非张飞莫属,连张飞也是这样想的(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结果刘备却将这个任务交给了魏延。刘备也知道说不过去,于是问魏延有什么御敌之策。魏延说,如果举全国军队前来,我帮你抵抗他。如果他只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我就给你全歼了他。
魏延剧照
魏延的回答,真是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猛士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人,可能会有“反骨”吗?又像是要投降曹魏的人吗?所以就连董允、费祎等人,也只是怀疑魏延要造反(琬、允咸保仪疑延)。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为魏延叫屈,他认为魏延南归的目的,是要斩杀杨怡以泄私愤,然后接替诸葛亮。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陈寿是个很严谨的历史学者,他若没有足够的证据,是断然不会轻易下结论的。此外,蜀汉的重臣蒋琬,经过调查后,也得出了魏延被冤的结论(蒋琬原其本意,但欲诛杀杨怡,不便背叛)。
当然了,以上的证据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想证明魏延没有造反的话,还得需要过硬的证据。
那么,有这样的证据吗?
我的答案是:有的。
据《三国志·杨怡传》记载,魏延死后,杨怡率领大军返回蜀汉,他自以为立下了大功,应该能够接替诸葛亮(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结果出人意外,蒋琬成了尚书令、益州刺史,而杨怡只不过成了个小小的中军师,有名无实,手下没有一兵一卒(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这下可着实惹怒了杨怡,他愤愤不平,到处跟别人抱怨(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当时的人都害怕他出言不逊,于是纷纷远离他(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
只有费祎宽慰他。杨怡又对费祎说,早知道如此,当初丞相死的时候,还不如举兵跟随魏氏好了,也不会落魄到这等地步(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费祎虽然同情杨怡,但是也不能“知情不报”。于是,杨怡被废为平民,贬到了汉嘉郡。谁知杨怡还是不知悔改,几次三番上书诽谤他人。终于被关进了天牢,最后自杀而死。
大家想想看,如果魏延真的谋反了,杨怡肯定就立下了大功,怎么会得不到重用呢?
再一个,杨怡说过“吾若举军以就魏氏”的话。
这里的魏氏,究竟指的是曹魏还是魏延呢?
假如指的是曹魏,则证明要造反的人,不是魏延,而是杨怡了,这显然不可能。第一,杨怡作为一个书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第二,杨怡没有那么傻,主动认罪。所以,“曹氏”指的是魏延。这就用杨怡自己的话,证明了魏延没有造反。
因此,历来有很多人为魏延叫屈。比如,陈迩冬先生:
“魏延身为大将,一生征战,可谓有‘有大功,无大罪’,却‘遭大罪,蒙大诬’,已是大大的冤枉,你杨怡为什么还要赶紧杀绝,灭其三族呢?”
二、那么,这样一来,所有的错都在于杨怡了?
也不能这么讲。
杨怡剧照
第一,杨怡完全是按诸葛亮的遗命行事,而魏延则是违反了诸葛亮的命令的。就拿这点来说,就不能苛责于杨怡。
第二,是魏延先得罪杨怡(所过烧绝阁道),他还恶人先告状,说杨怡要造反。杨怡杀魏延,应该说是一种自卫。至于杨怡夷魏延三族,确实太过分了,但那跟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有很大的关系,不能完全怪杨怡。
可如果这么说,就是魏延的错了?
这也不一定,因为魏延也有可能是按照诸葛亮的遗命行事。
魏延剧照
据《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诸葛亮死前,是指定魏延为代理人的,而不是杨怡(令延摄己行事,密持丧去)。而杨怡素来跟魏延不合,害怕他杀了自己,于是扬言说魏延要投降曹魏,率领部下攻打魏延。魏延在逃跑的途中,被杀了。
那这么说,岂不是诸葛亮的错了?因为他一面把代理权交给了杨怡,让他带大军返回蜀汉,不要管魏延的死活(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另一面又把代理权交给了魏延。最终造成了魏延和杨怡二人自相残杀的结局。
所以,历来人们对“魏延谋反”一案,形成了三种以下三种看法。
第一,《三国志》的说法属实,《魏略》的说法不属实。而诸葛亮之所以那样做,是预料到了魏延必反,所以提前做好了部署。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采取这种说法。
第二,《三国志》的说法不属实,《魏略》的说法属实。可是这样一说,则冤枉了杨怡。
第三,《三国志》和《典略》的说法都属实。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则冤枉了诸葛亮。
诸葛亮,显然不是阴险歹毒的小人。因为杨怡和魏延反目成仇,对蜀国没有任何好处,只会给蜀国造成损失。而诸葛亮我们都知道,他一辈子效忠蜀国,为蜀国立下了不朽功勋,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那么,有没有第四种说法?
魏延剧照
有,那就是《三国志》的说法属实,《魏略》的说法不属实。但是诸葛亮那样做的目的,并不是预料到了魏延必反,而是另有目的。
下面我就给大家仔细分析。
当然了,首先还得从魏延和杨怡的关系说起。魏延和杨怡的关系如何?我的答案是:很不好。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威猛无比,仗着自己的功劳,盛世凌人,当时很多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独杨怡不肯屈服于魏延(唯杨仪不假借延)。所以魏延对他怀恨在心,两人的关系势如水火(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据《三国志·杨怡传》,诸葛亮既欣赏杨怡的才能,又佩服魏延的骁勇,对他们二人不能和睦相处感到痛惜,不忍心偏向哪边。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所以诸葛亮绝不会下达两个完全相反的命令。
那么,有没有可能《魏略》的说法属实呢?
诸葛亮剧照
我的答案是:不可能。因为诸葛亮临死前,已经意识到了曹魏是不可能短时间剿灭的。他不可能将军政大权交给魏延,让他继续去北伐。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顾魏延的死活,下达“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命令呢?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诸葛亮很清楚魏延的为人,他知道魏延绝不可能是反贼。所以自己死后,魏延是不会同意退兵的。而为了保留蜀汉的有生力量,他只能下达那样的命令。但是诸葛亮并没有下令说,魏延不从命,就杀了他。
魏延和杨怡兵戎相见的局面,是诸葛亮最不愿意见到的。
其实,诸葛亮是用心良苦呀。他是既想保住蜀汉,又不想杀了魏延,而是让他“自生自灭”,好自为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结语【我个人认为,“魏延谋反”一案,争论了数千年,应该要有历史定论了。那就是魏延没有谋反,他是被人冤枉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延传》、《三国志·杨怡传》、易中天《品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