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庙会众生相:有人看戏有人礼佛有人选棺材
陕西省关中西部的一些自然村落,自古以来都有寺庙。有庙就有庙会,当地人俗称“过会”。庙会期以庙里供奉主神的诞辰日为正会日,大庙会一般会期为三天,有的长达一周或更多,小庙会则一两天,均以正会日向前后延伸。本组图片为摄影师持续6年拍摄,以求全景展示关中西部百姓在庙会上的众生相,反映百姓们的生活习俗和民生状态。
2015年4月,善男信女上山赶庙会络绎不绝。
因各地的经济状况差异,庙的大小也不一,大寺庙有山门、前殿、中殿、上殿,偏殿、钟鼓楼、僧房、斋饍房,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整个庙宇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寺庙里供奉着主神陪神塑像数尊,常年住有僧人和尚诵经礼佛。小寺庙仅有一间或三两间,非常简陋,有的没有塑像,仅在墙上画幅神像,也无人住庙。
2014年10月,善男信女在庙会上贡献面花寿桃。
大会都有秦腔大戏,第一场戏的开台之日俗称“挂灯”,原由是古时候没有电灯,夜间唱戏要挂上油灯或气灯照明。小会则是唱皮影戏或木偶、曲子(民间小调)、乱弹(清唱),通称“小戏”。于是每逢庙会,秦腔大戏、大棚歌舞均粉墨登场,中老年人看一场秦腔戏过瘾,年轻人看一场摇滚歌舞刺激。
2015年3月,庙会上的中老年群众有的看戏,有的在上香烧纸钱。
庙会期间高僧、道师各崇其祖,而芸芸众生不分佛教、道教,只要心中有神,逢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点一炷香,叩三个头,烧几沓纸,求一根红线或一根红布条。更虔诚的香客要上布施(钱),上多的搭一条红丝绸被面,更多的披一条毛毯。不论一根毛线还是一条毛毯,获得者都会感觉祈福纳祥,神灵保佑,逢凶化吉,风调雨顺,一生平安。
2015年3月,庙会主办者为布施多的施主搭上毛毯。
庙会除了寺庙里礼佛、道法活动和善男信女敬神以外,更多的是乡村群众的文化娱乐和物资交流会。期间,各类小商小贩从周边各地汇聚会场摆摊设点,各种地方小吃如羊肉泡、面皮、饸烙、凉粉、锅盔、油糕、麻花、水煎包云集;各种日用杂货如衣帽鞋袜、床上用品、农用家具、棺材棺板,也应有尽有。
2010年2月,各类小商小贩云集庙会会场,摆摊设点。
正月期间的庙会最为热闹,会场附近各村的锣鼓、社火会来表演助兴。
2015年3月,社火在庙会上游演助兴。
2015年3月,当地的锣鼓队助阵庙会,表演者紧锣密鼓,敲打得热烈,而指挥者在一曲过后,拿起酒瓶喝几口解乏提神。
庙会所在村的村民事先会给居住在其他村的亲戚朋友们礼节性地打电话:“门上过会呢,把老人、娃娃领上看戏来吧”。于是,亲戚朋友们就在正会之日,买上一梱麻花抑或一箱牛奶来到家里聊天、叙旧。主家七盘子八碗凉菜热菜摆几桌,白酒、啤酒拿上来。小辈给长辈敬酒,以表孝心;平辈人猜拳狂饮,喝的脸红脖子粗,心情高兴,自然加深亲情友情,好不热闹。
2015年3月,一户人家在庙会期间招待亲戚朋友。
在庙会所在村没有亲戚朋友的,有的善男信女在庙上吃一碗斋饭,图个吉祥。庙会上的东西比城镇便宜,逛庙会的人逛上大半天时间,选购些一元、两块的小玩意或者家里需要的家具物品,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再称上一、半斤瓜子嗑着就回家了。
2016年12月,一位卖木头锅盖的老人遇到多年未见的老友,两人坐在摊位前投入地叙旧,竟顾不得生意。
2016年4月,善男信女在庙里的神像前烧香拜佛,祈福纳祥。
2016年8月,一位老人在庙会的小庙里吃素食斋饭。
2016年7月,一名和尚带领皈依居士念经礼佛。
2010年7月,道教法师弟子举行法事活动。
2016年2月,推销化妆品的商人在大声地招揽顾客。
2016年12月,一位年长的老人在庙会上选购棺材。看着做工精致的柏木棺材,老人心事重重。
赶庙会敬了神,购置了家具,看了亲戚朋友,也算是完成了一年之中的一件大事。图为2014年12月,传统的压饸烙面依然吃香,粗大的器械需要两人才能操作。
如想及时获取更多图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