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彬:组织演变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
华夏基石企业管理咨询集团出品,《洞察》杂志读者服务公众号
业务咨询:010-58752828转817 ,010-58752828转863
加入粉丝群及杂志读者群:后台留言申请(姓名+公司+职务+联系方式),审核通过后入群
作者:陆学彬 华夏基石集团业务副总裁
来源:华夏基石《洞察》总第43期
是什么在驱动组织变革(二)
编者按:未来的组织什么样,是华夏基石洞察杂志持续关注研讨的问题。在总第43期的专题里,我们主要研讨了两个大问题:一,驱动组织变革的根本要素有哪些?二,如何去想象未来的组织?本公众号将陆续刊发相关内容,敬请持续关注。
企业组织演变的根本动力在于技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需要适应技术的变化并驾驭技术的变化。
彭老师高屋建瓴地把企业面临的三个重要变化提出来了:客户需求层次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员工的变化。在这三个因素里面,我个人认为,技术是最根本的驱动因素和动力因素。
可以说,技术变化导致了市场产品的供求变化,供求状况改变消费者剩余,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最终体现为客户的需求层次的变化。从经济学的视角,员工也是消费者;而从管理学的视角,正是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层次的变化,使得员工的需求层次发生变化。
之所以强调技术是驱动因素,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发生的社会组织发生的变化,以及如何引导组织变革及厘清组织变革中的各种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样,我们不会因为某种组织概念的时髦,而去追赶时髦,不会因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的萌芽出现,而忽视了背后的历史逻辑,从而耽搁自身组织的变革。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人类组织的演进历史。人类的每一次社会大分工,都是建立在人类认知和技术的进步基础之上,而进入工业革命阶段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变化,更体现出跳跃性的特征——
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资本主义出现,这一时期,人类的组织形式变化,以工业形式的效率高于手工业作坊的效率,机器大生产方式出现,社会组织打破了传统的行会组织,工人也自发组织起来,巴黎公社更以一种极端革命的方式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此一阶段,人类社会组织生产的方式,是以资本单方面的驾驭、驱使工人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为核心的生产方式。马克思的研究建立在这一社会组织的历史形态上,因此,这一阶段的资本与劳动之间,斗争多于合作,劳资关系从工业革命一开始,就成为组织的核心问题。
19世纪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气革命为核心,电器开始代替机器,交通、能源、电讯事业的发展,催生了托拉斯垄断组织,工党出现,跨过公司组织形态出现。国与国经济和政治的不平衡,人类社会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人类社会组织生产方式,出现了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两种典型的社会经济体制。专门研究组织效率的管理学家也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无论是泰勒还是梅奥,都在关注“效率和优化”问题。这一阶段,效率来自于大规模生产和降低运营成本,因此,科层制度是最有效率的。福特生产方式是这一组织形式的代表者,直线职能制促进了分工深化和单一品类的高效生产。这一阶段,技术的快速进步,导致了分工的深化,企业外部环境变得不稳定,此时,事业部制度开始出现,适应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要求。
大规模生产导致供需变化,客户的需求层次发生改变,如何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又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复杂决策和进行小批量生产?柔性制造技术应运而生,柔性生产方式,使得企业能够快速生产不同品类不同型号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现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主要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其中,对于组织变革的核心技术因素,应该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技术革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等,本质是促进人类沟通交互的需求,这轮技术变革,呈现出知识型组织变革的特征:
1.分布式知识与创新,知识的获取越来越便利,知识不再为任何个体所占有,但属于相互影响的群体,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能够更有成效的调用分布式的个体知识,这样的组织就越容易在竞争中胜出。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组织关注与员工的心理契约,而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合同契约。
2.改变内部组织:信息技术降低了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间管理层,面向客户的流程性组织逐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虚拟团队、跨部门合作,也不再受空间距离的束缚,因此,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等组织形式出现。
在知识密集型组织中,定价、权威、程序化和标准化的协调机制逐步让位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沟通、团体、民主程序等机制。因此,组织内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多呈现出非结构化的人才管理、教练辅导模式,各种参与团队、任务编队、品质小组、项目团队团队等,成为高绩效组织的显著特征。
3.改变企业边界:技术的变动导致了人力资本在要素贡献中的价值地位的变化,因此,人力资本重要性的增长削弱了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赋予的控制权。从而导致了组织的纵向分解的力量,即组织中的人力资本议价能力的提升,组织中拥有核心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倾向于创业或者拥有组织的股权,这种纵向分解的结果,使得很多组织内部关系分化为市场关系。从而导致了组织的市场边界变得模糊。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企业间可共享信息,这进一步使得组织结构演进为网络组织,沃尔玛的平台模式、丰田的汽车城、京东商城等,这些组织以自己的核心能力为中心,联合相关企业的能力,形成了满足客户需求的价值网络。这种网络能够实现供销系统的零库存,信息协同能力成为效率提升的重要来源。
在理解市场上产生的各种新的组织形态时,我们需要理解,组织的本质是通过组织社会资源,创造客户价值。而在企业开始组织社会资源时,它有两个组织成本,第一个是缔约成本,第二个是履约成本,或者说是经营风险。以滴滴出行为例,它是存在履约风险的,近期以来关于滴滴出行的司机违规的投诉增长以及乘客意外的风险的增加,所以滴滴出行,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不可能没有边界地生长。当这种平台模式实现了平台与个体的互动之后,技术在其中扮演了分解传统产业的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模式,最终导致的是政府、市场、厂商和消费者的权利重新分配,因此,有了网约车新政。网约车新政,你可以看成是垄断产业与新兴组织的均衡问题,也可以看成是劳动力地方保护(劳动力市场隔离)问题,也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安全权益的保护。
所以,本质上,技术变动,使得组织打破了原来的静态的边界,而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即它的边界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但它的边界一定是存在的。包括打破边界最成功的例子visa,它把银行的边界打通了,从缔约层面它是打通了,但在现实的组织层面,即在履约方面,它一定会有一个边界。从技术的角度看组织,现代组织形式与TCP/IP协议栈模型很类似:在物理层,每个组织总有一个内核价值的,构成了组织中坚力量,这类似于组织的物理规模。从网络层到应用层,组织的市场语言越通用,市场边界越大,在应用层,组织的市场功能越单一,组织的形式越具体。
所以,驱动组织变化的根本因素我认为还是技术的变化,短期内可能是竞争因素,即消费者的变化起了很大作用,但长期来看,技术带来根本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