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几十年书之后,北京名校校长总结的这个教育方法,我发现太有效了

前几天,我在小区等电梯,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电梯间和另一个熟人寒暄。

那个人跟孩子妈妈说:

“哎呀,有个小姑娘就是好,多乖啊,你可真省心。”

孩子妈妈摸着孩子的头回应:

“乖倒是挺乖的,但也挺烦人的,在家里一堆毛病。”

这样的对话,我想了想,还是挺常见的哈。

这倒不是针对孩子,就算两个成人互夸:

“你今天穿的真好看。”

“好看啥,都丑八怪一个了。”

“你今天气色真好。”

“好啥啊好,你看我这头也没洗,蓬头垢面的。”

熟悉不?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讲“谦虚”,不太习惯接住别人的赞美,所以被夸了,总是要再自己贬低自己几句,才不会落一个“孔雀翘尾巴”的感觉。

所以,习惯性的,在公开场合,如果别人夸一下孩子,家长为了表示谦虚,总是要数落几句孩子。

但孩子其实挺无辜的,对于孩子来说,3岁左右,他们就发展出了社会性情绪,会觉得“难为情”或者“自豪感”,他们也并不知道父母言语背后还有这么多成年人的“深思熟虑”和“顾忌”,所以被当众数落和贬低的时候,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并无帮助。

十一学校的原校长李希贵,总结自己教育孩子几十年的生涯,就给家长提出过一个建议,那就是:教育孩子,家长要做到“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我们来看看这个原则。

所谓的“随时表扬”,就是当孩子表现不错的时候,无论公开场合,还是私下场合,都要夸出来。而且这种夸,不是泛泛的,最好具体且有针对性。

小胖三岁之前,不是那种跟谁都自来熟的孩子,挺怕跟陌生人打招呼的。经常在餐厅里,让他找服务员阿姨要个东西都不敢,我也并不会强迫他必须做这种事情。但是,只要他稍微有点进步,我都会看在眼里并真诚的夸出来。

比如有一回,他在餐厅里,踌躇半天最后还是跟服务员阿姨说:

“阿姨,麻烦给我一根吸管。”

当时,我就跟他说:

“哇,太让我惊讶了吧!你刚刚特别有礼貌的、大大方方的跟阿姨要了一根吸管,这是以前你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你真的长成一个大孩子了,太棒了。”

生活中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小进步家长看到了,就要及时、真诚的夸出来。而不要觉得孩子做到这个是理所当然的,惜字如金,有些家长还会往反方向做,高高在上的嘲讽几句:

“嘿哟,今天为了喝个饮料倒是长本事了哈,平时也没见你这么积极主动过。”

你看看这话说的,就是让人很不舒服的那种。

还记得我在学习金字塔理论里,讲的两块重要基石吗?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表扬,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就会在表扬里,被激发出来。

而李校长所说的“定期批评”,那操作起来恰恰和“随时表扬”相反。

不要像开头那样,为了家长的自我谦虚而随时批评和数落孩子。就算在家里,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也不要一直唠叨个没完,甚至还翻旧账:“你看看你,又XXX了,上次也是XXX。”,顺便,还给孩子贴个标签:“我看你,就是欠收拾/脑子不好使/狗改不了吃屎。”

那孩子有问题就不批评了吗?不是。你要关闭唠叨模式,可以把孩子的这个问题记录下来,晚上睡前,心平气和的,和孩子做一下复盘:

“今天,你的玩具又没有收拾好,妈妈督促你收拾了,这是因为东西用完了不收拾好,下次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找,最后玩的也不尽兴,所以我们要养成习惯。”

“今天,你因为XXX,情绪很激动,妈妈能理解你,但现在想想,造成XXX的,并不是因为我们,而是因为你上次怎样怎样,对吗?所以,遇到事情后,有情绪很正常,但是发火发怒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还是应该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定期批评”,一方面是自己的情绪也冷静下来了,可以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改进;另外一方面,也不至于因为过度批评和唠叨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以后孩子一听你说话,就自动关闭接收模式。

李希贵校长说,对于小学生,定期批评,一周一次;中学生,定期批评,两周一次,而且千万别指望“随时表扬,定期批评”这样的办法,做了一天就奏效,老老实实坚持一个学期,再回头看,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这个原则简单易行,我自己实践下来都有很高的效果,所以大家不妨也操练起来吧?

*更多相关文章,可以点击下方专辑阅读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