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食欲辨证述要
【摘要】 食欲辨证是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故以“能食、不能食”和“欲食、不欲食”作为线索,通过总结、归纳《伤寒论》中描述食欲状况的条文,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分析。
【关键词】 《伤寒论 食欲 辨证
胃气盛衰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结合食欲状况诊断疾病,尤其是通过食欲变化对胃气盛衰的反映来辨证疾病,具有中医特色。《伤寒论》对食欲状况的描述内容详实,重点突出。书中以食量的多少、食欲的有无及进食过程中发生的病理反应等为依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本文试以能食、不能食和欲食、不欲食为线索,对食欲状况的辨证进行归纳分析。
1 《伤寒论》对食欲状况的描述
《伤寒论》六经各篇均有对食欲状况的分布描述,其中大多数是病人的主诉症状,如不能食、不欲食、能食、欲得食等。
(1)不能食 指多种原因所致的不能受纳饮食或惧进饮食。《伤寒论》中载有关“不能食”见于太阳、阳明和厥阴篇中,有口不能食(120条)、呕不能食(185条)、胀满不能食(209条)、反不能食(215条)、饥不能食(228条)、干呕不能食(266条)等(本文所引条目和序次均据《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版)。太阳篇之“不能食”并非太阳本经之证,而是误下、误吐后的变证;厥阴篇所述是胃气垂绝的危象,总属死证;惟阳明篇中之“不能食”最多,均为阳明本经之证,但在证候性质上,寒热虚实各异,临床当须辨清。
(2)不欲食 亦称纳差、纳呆,指不思饮食,食欲不振。《伤寒论》中典型的不欲食症状见于少阳胆热气郁证的“嘿嘿不欲饮食”(96条)、“口不欲食”(148条)以及厥阴病提纲证寒热虚实错杂的“饥而不欲食”(326条)。厥阴为“少气多血”之经,病则气更少,血亦不足,虚风内生,风本消物,故嘈杂似饥,但虚风不杀谷,土被木伐,则不欲饮食。少阳病中的“不欲食”是由于少阳木郁,木不疏土,故有疏泄失职证候特点的出现。“不欲食”较“不能食”病情轻浅,二者均为食欲减退。
(3)能食 指食纳亢进,饮食倍于正常,或食不久即感饥饿。《伤寒论》中表现“能食”的有若能食(190条)、能食而咳(198条)、能食者则衄(227条)、虽能食(251条)、反能食而不呕(270条)、当不能食今反能食(332条)、复过一经能食(384条)等条文。能食中有的是胃气和、胃气复的佳象,有的却是胃气败绝的危象,多数情况标志疾病向愈,如“能食者愈”(384条),也有少部分提示病情恶化。
(4)欲得食 即食欲尚可,饮食基本正常的表现。《伤寒论》中反映“欲得食”的有脾胃阴虚证的120条“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脏结证129条“欲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还有阳明水湿郁表自愈证的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痛”。
(5)食入欲呕 指尚有食欲,但食后想吐,甚则食入即吐,终致进食很少或不能进食。如“食谷者哕”(98条)、“食谷欲呕”(243条)、“饮食入口则吐”(324条)、“得食而呕”(338条)、“若食入即吐”(359条)等。以上描述单从字面上就不难看出食欲状况的轻重缓急。
除以上所述之外,尚有“消谷饮食”(122条)、“水浆不下”(150条)、“食难用饱”(195条)、“不受食”(251条)、“消谷喜饥”(257条)、“食不下”(273条)、“食则吐蛔”(326条)、“人强与谷”与“不能消谷”(398条)等条文,反映出仲景在析症况、探病情方面一丝不苟,细致入微。
2 结合食欲状况进行辨证
《伤寒论》中食欲状况各类症状的分属证候,其病机不外乎寒、热、虚、实,以此为纲观察食欲状况,为辨证提供依据。
2.1 寒证
寒证患者多数不能食。阳明属胃,胃为水谷之海,胃尤赖燥土之分清。若患者脾胃素虚,加之外寒直伤胃阳,或误用苦寒攻下,必致中虚寒盛,阳气衰微,胃气不得通降,阴寒不可化谷。如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190条、191条更是明确指出“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上述可见,阳明虽主燥,病多阳热炽盛,但因中寒而不能食者亦不少,切不可认定阳明之不能食均属实属热。
2.2 热证
邪热盛于胃则可杀谷。多见于胃中积热、胃阳偏盛者。122条“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饮食”,257条“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伤寒论》中更多见的是里热壅盛所致:如太阳篇中有阳热郁结于胃,转属阳明的185条“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阳明热结重证的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还有热郁于里,不可宣发外达的148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阳明病下后余热不尽的“饥而不能食”;蛔厥之“得食而呕又烦”;少阳胆热气郁的“嘿嘿不欲饮食”等等。总之,热郁中焦,既常见饮食亢进的消谷善饥,又可出现伤阴耗液、影响气机升降所致的纳差食少,辨证时绝不能忽视。
2.3 虚证
食欲正常与否主要赖脾胃运化功能的协调。若脾胃虚弱,脾虚不运,胃虚不纳,则水谷不化,即不能纳谷,或虽可纳谷亦难运化,均会影响食欲。太阳、阳明篇中最常见的是因误吐、误下后的脾虚胃弱不能食。如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120条“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还有厥阴病上热下寒,风木横侮脾土,脾胃受病,胃中空虚的“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诸如此类的食欲改变均属虚,一般情况下可作为辨证脾胃虚损的特征性证候。
《伤寒论》除中证是胃气败绝的死候,332条“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333条“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内科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释“今反能食乃胃中无根之阳所留无几,欲尽之阳以暴发而求于食矣”。除中能食,是胃阳将绝前的虚性兴奋,病至于此,不可救治。
2.4 实证
经云“邪气盛则实”,此处的邪指因湿热或痰实等壅胃,胃失和降而不食。如阳明腑实证的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也见于结胸证的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还有因痰实积于胸胃所致的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痰实厥证的“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又如251条提出的“虽能食”、“虽不能食”,用以讨论大承气汤的使用时机。这里所述,不仅能通过食欲状况来辨明疾病的属性,也可以确定疾病的所在部位。
2.5 脾胃调和
《伤寒论》中能食且食入不吐者均为脾胃调和之象。反之,不能食或反能食,或能食而呕,多为脾胃不和。270条“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339条“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384条“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仲景在此连用三个“能食”以揭示胃气复病邪去,病向愈。还有129条“欲食如故”、192条“初欲食”等均是脾胃调和、饮食好转的条文,说明食欲状况的顺逆是脾胃调和与否的重要标志,也可辨别疾病的预后。
综上所述,仲景临诊以胃气盛衰作为辨证依据,因食欲状况较之其他与胃气有关的症状体征与脾胃关系更为密切。《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强调食欲是脾胃的重要功能。“仓廪”意受纳,“五味出”指味觉,受纳加之味觉就是食欲。脾胃属土,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主降浊,喜润恶燥。脾胃以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为主,《素问·平人气象论》谓:“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可见胃气盛衰、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脾胃功能正常与否也是能食与不能食、欲食与不欲食的主要原因。我们在理论学习及临床辨证论治中应倍加珍视仲景的“保胃气”思想:祛邪不忘保胃气,扶正尤重健胃气,调养之中护胃气,预后判断察胃气。
来自:johnney908 > 《伤寒论精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