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不懂腹式呼吸?请好好看看这篇文章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陈式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运动,指的是在太极拳运动时所采用的腹内气机聚合与鼓荡,构成了以腹式呼吸为主体的腹内气机腾然运动方式。从而促进腹部松静与内气的团聚能力,以求尽快进入“出肾入肾”的最佳状态。
腹式呼吸方法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人体吸气时,小腹向外鼓起,呼气时腹部向内收敛,这种呼吸方式称为顺呼吸;另一种是人体吸气时,小腹随着内气纳入,向内收敛,呼气时随着气机沉降于小腹,小腹同步聚合而微有沉意,一般称之为逆呼吸。前者多用于初级架,后者多用于提高架与功夫架。
陈式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运动,是修炼身体内部气息和增强元气的主要手段。它来源于古代时期的导引术和吐纳术,二者在我国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早在我国公元前的《老子》、《孟子》、《庄子》等著作中就有所论述。汉初淮南子刘安创编了一套“六禽戏”,后汉又经著名医学家华佗改编为“五禽戏”,这些都是内功和气功的鼻祖,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与前提。
所谓导引,又称为道引,就是通过运动肢体,从而达到形神谐调的健身方法,属于古代气功中运动的范畴。“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既是导引术中的要点所在,又是陈式太极拳运动过程中“以形导气”的必经之路。
所谓吐纳,吐为出,纳为入。吐纳指人体之内的气与劲出入,原是人体的先天本能,也是古人说的“人在气中生,气在人中行”的自然现象。《庄子》刻意篇有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事,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由此可见,炼气与导引、吐纳之术密切相关,以呼吸而炼之求得腹内浑浊之气随呼而吐出,清新的太和元之气随吸而纳人体内,从而达到吐故纳新和壮大内气的效果。
由此不难看出,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与气功的呼吸方法是同出一源的,不过太极拳要求的是“动中求静,静犹动”,姿势繁复,同时还要求动作规范而准确,进行以形导气的周身运动。为此,要求初学者首先要把外形姿势大体记熟后练习准确,使动作连贯起来,呼吸可以先求自然,只须“意想腹部”地聚合就可以了,待拳架纯熟以后,再配合练习呼吸。
一般的气功,则是在静中求动的基础上,姿势单纯,方法也比较容易掌握,所以从练习的一开始就可以讲究“调息”(调整呼吸)、“意守”等。此外,气功的呼吸频率等和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在缓、匀、细、柔、均的程度上,要求是一致的。但是,气功的呼吸(一呼一吸)一次可以长达一分多钟,而陈式太极拳的呼吸,则要求随着动作的开合、催领和传递旋转,及其姿势的起、承、转、落或折叠蛹动同时与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调整呼吸的节奏和频率,促使体内的气息增加与充盈。换句话来讲,太极拳动作中呼吸如果过于缓慢,则会导致气机呆滞、身体僵硬,关节转动不灵,来脉转关不真,很难使动作做到松柔圆活。所以拳论有云:“在气则滞,在意则活。”
陈式太极拳的腹部呼吸运动,更有助于打通脉络调节神经,使内脏在运动中起到气机摩荡和肢体的自身按摩作用,这样气血能够达到畅通无阻,促进新陈代谢的完成,同时调整全身窍位和毛发孔的同步呼吸,进一步使动作与呼吸自然协调配合,从而增强身体内部气息的凝聚力和运转能力,渐悟“表里一致,形神兼备”的情与境。
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主要以腹式呼吸运动为主,其中腹式呼吸分为顺呼吸、逆呼吸两种方法,二者都是“以意调息”的呼吸模式,同时都在借助体内横隔膜的升降过程与背、胸及其腹部肌肉的弧形松沉和蛹动旋转相配合,引导气息向脐内和命门之间(即丹田)的神经网络凝聚,产生冲震现象,使“命门火常炊、肾上腺素常旺”。从而促进腹内气机的腾然之势,加强血液循环的能动性,改善体内物质分泌方式,有利于助长内气的潜转能力和增强身体素质,对防治慢性病也有很大的帮助。
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要求十分严谨,它是根据功夫的精进程度与不同层次阶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1、自然呼吸阶段。
2、动作与呼吸相配合阶段:手足上抬时为吸,下落时为呼,动作合时为吸,开时为呼。
3、注吸不注呼:呼气自然。
4、注呼不注吸:吸在其中。
5 、呼吸自然等五层功夫循序渐进。
此外,陈式太极拳关于论述呼吸方法的主张,还有“虚领顶劲”、“准头纳气”、“腧口纳气”、“皮毛要攻”、“气沉丹田”、“气宜鼓荡”、“出肾入肾”、“气遍周身”等说法。
虚领顶劲:要求头部的前顶与后顶之劲一起微微向上领起,在百会上方碰在一起合住劲,领起周身精神,使脖后两条大筋竖直(两条大筋中间的无筋处是中气的主要通道),同时松紧得当,不可硬向上顶,谨防头颈僵滞。
准头纳气:准头位于鼻尖正中微下方,注意此处纳气则会忘掉鼻孔吸气,有助于上丹田的气机纳收与潜转,并能促进心气下沉和横膈膜的下降效果,有利于中气的团聚与潜转。
腧口纳气:在松肩垂肘、含胸塌腰和束肋合腹及负阴抱阳的基础上,利用命门吸肚脐呼的方法,引导脊背诸腧(穴)口随着身体动作的开合,同时张弛、吞吐有序,以助背部阳经之气上运,促使牵动往来气贴背的完成。
皮毛要攻:所谓攻,就是竖的意思,是指在全身肌肤放松缠绕运动过程中,使卫气增强,周身毛发迸然竖起,并引导毛孔随着周身肌肉的松动缠绕及动作的开合和呼吸的过程,有弛张吞吐之感觉,形成了陈式太极拳毛孔呼吸的能量。
气沉丹田:是指身桩端正,中气贯串,腹实胸宽,用意识引导呼吸,息息归根,似乎有内气徐徐送往腹部与命门之间(前七后三)的感觉,决不可使力硬压小腹,但又要做到束肋合腹,确保以意行气(身动、心静、意专、气敛、神舒)十分自然。
气宜鼓荡:是指腹式呼吸运动中,利用横隔肌的升降活动,引导肺部和腹肌有规律的收缩及舒张,以便调整腹压的聚合达于自然化的需要,逐渐形成腹内“气机鼓荡、腾然有序”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腹内之气充盈后,向命门形成冲震作用,任督二脉之气方能做到升降协调自然。与此同时,注重周身的旋转、蛹动及动作的开合与呼吸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都是用于加强丹田的运聚能力,从而达到循序渐进,决不可急于求成,以防产生弊病。
出肾入肾:这本是描述丹田气机充盈后的运聚表现,在腰劲旋转的基础上,利用肾气滚动为主要动力,以双腰隙为出入劲的门户,同步互相催领传递,引导两肋部像鱼鳃一样开合、吞吐、转动。
气遍身躯:是指在掌握气沉丹田和出肾入肾的基础上,随着肢体上动向的错综(两卦)交换,促使呼吸与身体内部气机潜转协调一致,元气充盈,肾气增强,中气的旋转幅度加大,渐悟“气遍周身不稍滞”的感觉。
陈式太极拳所采用的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气机向下沉降,同时与动作自然配合,使呼吸逐步做到“深、长、细、均、缓、柔”,从而达到吸气时“气结中宫”,呼气时“气聚中宫”,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即可把胸部由于运动而引起的散乱之气和紧张状态运转到腹部,待气机聚合后冲震命门,使胸部宽舒,腹部松静而又充实。
这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发展呼吸肌的机能,改善胸廓活动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及血液的吸氧(气)功能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因此,常年练习太极拳的人,呼吸频率会相应减少,呼吸差和肺活量都比一般人大,由于练拳时做到了息息归根,意在丹田,因此运动时汗流而气不喘,是一种难得的增氧(气)运动。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