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信课程

不要迷信课程
李广生

最近一段时间,“课程改变学校”的说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也因此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的理由和根据。我曾是这一观点的坚定不移的支持者和倡导者——在课程建设还未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时候。而在今天——加强课程建设基本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共识的今天,我更想提醒大家:不要过于迷信课程,课程固然能够改变学校,但如何改变、向哪个方向改变,却不是课程所能决定的。

第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所拥有的课程自主权还相当有限。虽然历次改革都沿着“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一思路而进行,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由“三级课程管理”到“校本课程”设置,到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安排,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在逐步的扩大,但在中小学的整体课程体系中,那些真正由学校说了算的课程,无论是相对比例和绝对数量都还十分的有限,自主的空间还非常狭小。如果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成本的话,必然导致在更大的空间——那些基础性、规定性课程中投入不足,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办学质量下降。

确切的讲,不是课程改变学校。在课程改革之初,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一场课程建设的高潮,大家像比赛一样开发课程,以课程数量多少论英雄,以课程的“高大上”和“新奇特”相互博弈。一些在资源上占有优势和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再次脱颖而出,而一些条件不太好的学校也再次被边缘化。我们可以看到,课程改革之后,名校还是名校,甚至更有名;没名的学校还没名,甚至连最基本的校名都保不住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还能说“课程改变学校”吗?

是质量改变学校。那些在课程改革中站稳脚跟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学校,无一例外的都做到了这一点:在改革过程中保持办学质量的稳步(快速)提升。他们展现给外界的是花花绿绿的课程形态,他们没有展示给外界的,或是外界没有注意到的是:扎扎实实的课程实践。北京十一学校为每个孩子制定一张课表,其他学校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讲,如果仅是课表的话,也能做到。但是,你能做到让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收获和发展吗?如果做不到,要那张课表有何用?如果能做到,又何必在乎那张课表?目前很多学校在课程实施上下的功夫远不如在课程建设上花的心思,形式重于内容。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实施环节上的软肋越来越明显。

人们常说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个所谓的“深水区”在哪里、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质量。质量何以成为“深水区”?——因为今天的质量已经不是昨天的质量。提高质量固然需要加强课程建设,但更需要加强课程实践。

第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仅是学校为孩子提供的一种产品和服务。如果说“课程确实能够改变学校”的话,那么首先要回答:谁改变了课程?课程改变学校是“果”,谁改变了课程是“因”。只有抓住了这个“因”,并在上面大做文章,才能催生“果”,让学校的改变自然而然的发生,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仅仅在“果”上下功夫,而不去深入思考探究产生“果”的“因”,往往会落得事倍功半的下场。

很多学校在思考课程建设的时候,一下子就扎进了课程的汪洋大海中,总觉得这个课程也应该开,那个课程还应该开,这个能力需要培养,那个能力也需要培养,不知不觉便做起了“加法”。课程门类越来越多,课程负担越来越重,寄希望于课程改变学校,没成想课程变成师生的包袱。教师疲于奔命、孩子应接不暇,开始时热热闹闹,没多久,因为师生都不堪重负,那些花枝招展的课程便销声匿迹。两年前我去一所学校,某某课程还是它的特色课程,两年后再去,这个课程已经从课表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外几门从某某学校引进的课程。再过两年,这几门课程还能存在吗?我真的不敢保证。面对这些情况,人们往往会把责任推给课程,指责课程改革本身存在问题。一次次的“折腾”未果之后,就退回到比原来更加封闭的小天地里,过着抱残守缺的悠闲生活。

究竟是谁改变了课程呢?在学校层面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是教师改变了课程。他们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改造者和创造者。离开教师,课程就是一纸空文,再完美的课程方案,也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同样是语文课,为什么甲老师这样上而乙老师那样上,为什么甲老师的课孩子喜欢而乙老师的课孩子不喜欢,为什么甲老师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而乙老师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课程方案能够解决的问题,更不是学校出台一个文件、制定几套措施就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叫的很响的“学科整合”吧(其实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本文暂且不谈),有的老师早就这么做了,而且做的得心应手,而有的老师还在怀疑:这怎么可能呢,这不是瞎胡闹吗!不抓住教师这个根本性因素,课程变不了,课程变不了,“课程改变学校”也就是个口号罢了。

教师如何改变课程呢?从教师层面而言,首先要加强课程素养,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课程,特别是明确课程的育人价值和育人任务。长期以来,我们建立的教学逻辑是:教什么决定怎么教,于是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重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但忽视教学的效益,由此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封闭,缺乏创新。如果从育人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教学逻辑应该是:为什么教决定教什么,教什么决定怎么教。孩子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北京市出台的《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自然就能得到很好地落实,文件中所倡导的“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应用语言”就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所谓的“学科整合”也就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其次是培育教师的教学主张,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理解和特色化的教学实践。没有个性化的教师,就没有个性化的教学,没有风格鲜明的教师,就没有五彩缤纷的课程。只有允许、鼓励、激励、支持教师对课程的加工和改造,才能让课程真正的改变。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受到的束缚和禁锢太多,他们的创造能力因自主意识的不足而欠缺。变革学校的管理文化,唤醒教师的自主意识,培育教师的教学主张,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第三,校长是改变课程的重要力量,目前的说法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源头在哪里?——是校长带来全体教师所建构的学校使命。有什么样的教育使命,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在《学校使命》这篇文章里我曾稍微详细的加以论述,此不赘言。

综上所述,在课程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不要过于迷信课程,提高质量(不是传统意义的质量)、解放教师,才能真正的焕发课程的活力,促进教育向优质化发展。

孔建斌
封面及文章插图均为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孔建斌摄影作品,特此鸣谢。
原创文章 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0)

相关推荐

  • 开足开齐开好体育美育课,不能止于“晒课表”

    吕建 近日,为严格落实学校体育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课,江西省中小学将建立体育美育"晒课表"制度.(3月17日 中国教育报) 体育美育 ...

  • 体美劳要有课表,更要有课堂

    张小军 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是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全面育人目标的一贯要求.是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开展教学活动,是评价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 ...

  • 要“晒课表”,也要“晒课堂”

    罗义安 近日,江西省为严格落实学校体育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美育课,江西省中小学将建立体育美育"晒课表"制度.该省要求各地在政府或教育行政 ...

  • 俞国娣丨从素养到未来:追寻教育变革的新坐标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近年来,欧美.曰本.俄罗斯等国家陆续启动了未来学校计划.2013年,我国正式启动未来学校创新计划,并在2016-2019年间连续发布了<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未 ...

  •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十大难题”

    农村中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权重,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宏大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与深度发展,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实现了同步共频,搭车受益,而且成绩 ...

  • 西安打算将有关烟草烟雾危害的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为了创建无烟环境,减少吸烟的危害吸烟对公共健康,保护公民的健康权以及建设高质量的宜居城市,27日<西安市吸烟控制条例草案>已提交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初步审查.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一

    微表情概要 持续时间 普通表情(也叫宏表情,表情)持续时间为1/2-5秒. 微表情持续时间不到1/5秒. 埃克曼贡献 面部表情所要表达的情绪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手势等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文化.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二

    情绪与情感 产生 情绪与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外界事物符合主体需要,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外界事物不符合主体需要,引起消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总结三

    微表情特征 自动连:在情绪和非语言行为之间存在着某些自动动连接,如当人们感到害怕的时候身体会自动的向后躲,脸也变得扭曲,但不会自动地说某些话. 难以控制:人们控制非语言行为比控制语言行为更困难. 显现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 四

    微表情识别线索-身体微反应 冻结反应 表情形态 睁大眼,皱眉,面部僵硬: 深吸气,屏息,放慢呼吸: 身体呆住不动:双手拉住, 背手,插兜,脚并拢等. 表情意义 意外·拘紧 是人在受到意外刺激时的第一反 ...

  • 微表情心理学课程大纲总结五

    微表情识别线索-非语言行为形态意义 非语言行为识别线索 非语言行为 非语言行为,是指与说话者言语行为相伴而产生的表情.动作.颜色.姿势以及副语言行为等等. 当没有条件去证实说话内容的时候,观察者会对非 ...

  • 耶鲁大学《心理学与美好生活》课程的10个洞察

    你快乐吗?快乐两个字,也许是人生最难的功课之一.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快乐,但多数时候,压力和焦虑却如影随形.就连看似「人生胜利组」的美国常春藤名校耶鲁大学的学生,都对「如何快乐」的答案趋之若鹜. 耶鲁大 ...

  • 【幸福教育 车辆小学】STEAM课程崭露头角

    STEAM课程 崭露头角 2021年5月8号上午,西安市吕选宁"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暨沣东新城车辆小学信息技术梁栓牢"名师+"研修共同体课程研讨活动在车辆小 ...

  • 一年学完麻省理工33门计算机课程,他是怎样做到的?

    10天搞定线性代数,1年学完麻省理工4年33门计算机课程?!这是什么神仙学霸? 并非夸张.80后加拿大学霸斯科特·扬(Scott Young),就是凭着科学的学习方法,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