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课1》读书分享
文/莲柔漪
我想要分享一本书是对大家有所帮助的,所以我就想到了许荣哲的这本《故事课1》,说故事的人最有影响力,其实许荣哲的《故事课》分为1和2,有两本书,《故事课2》是好故事可以收服人心。
不过今天我先分享《故事课1》说故事的人最有影响力这本书。
先来介绍一下书籍的作者许荣哲,他的身份有很多,故事营销高手、演讲家、小说家、编剧、导演,生于台南,曾任《联合文学》主编、做过出版社的总编辑,在台湾被称为“最会说故事的人”。
聪明的人,会说故事。其实这本书很简单,就是学会怎么去说故事和写故事。说和写,虽然一个是从嘴上说出来,一个是从笔上写出来,当然现在我们依靠电脑和手机码字写文,更加方便,但是重要的是“故事”。
我先来说书中提到的一个“故事的公式”,是一个老编剧传授的,“故事”就是对自己提出“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他的“阻碍”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他如何“努力”?
第四个问题:“结果”如何?
第五个问题: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越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第六个问题:意外发生,情节会如何“转弯”?
第七个问题: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作者把这个“故事的公式”简化成为了“靶心人公式”,变得更简单了。
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
这是“完整”的七个步骤,让故事有头、有尾、有冲突、有转折。故事该有的,通通都有。
但是怎么能够更快速,甚至是一分钟就能说出一个精彩的故事?
作者许荣哲把“靶心人公式”又拆解成为了“努力人公式”和“意外人公式”。
努力人公式=目标+阻碍+努力+结果
意外人公式=目标+意外+转弯+结局
以“挖井”为例,努力人和意外人的目标都是“挖到水源”,目标一模一样,可是最后的走向一定是不同的结局。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叫做垂直思考,另一种叫做水平思考。
垂直思考的人,往下挖了五十米还不见水源,会继续挖下去,到六十、七十、一百、二百米,直到挖到水源为止。目标一旦设定,基本不会偏离目标。
相反,水平思考的人,挖了五十米没有挖到水源,他会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挖。挖了三十米之后,遇到不好挖的硬石层,会毫不犹豫地再换一个地方,接着又换一个地方,但是最后常常会偏离了自己最初的目标。
“努力人”的故事,是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再站起来,而令人感动,
“意外人”的故事,是无法预料的意外,而带给人们惊喜。
努力是重点,但是故事中的阻碍绝对是超级重要的辅助。
作者还在书中提醒我们,运用套路、公式,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巨人的肩膀上站了太多的人,人挤人最后不是被踩死,就是从巨人的肩膀上掉下来,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除了要合理的去运用方法,还有就是当某件事,全世界只有我们自己会的时候,就有了稀缺性,拥有了稀缺性,就拥有了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
他的意思是:一定要学习套路,这样能有效缩短学习的时间;当你学会套路,并且开始使用套路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跟别人不一样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脱颖而出,挥动翅膀,凌空飞起,变成一只翱翔天际的鹰。
作者许荣哲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也测试验证了好几回。就是先不告诉学生“靶心人公式”的七个步骤顺序,而是让学生们依照自己的想象、经验、或者逻辑,自己去排列组合。
结果一百个学生竟然排列出了八九十种不同的故事逻辑,这应该和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逻辑,理解和想象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靶心人公式”开了挂,七个步骤也可以任意排列,可以组合成5040种说故事的公式,也许数字不只是局限于5040,还能再往上增加。
但是七个步骤的任意排列,意味着情节不是依照时间顺序发展的,而是随机拼贴的,那么就需要一个类似胶水的东西,把“七大块”粘起来,光有胶水还不够,因为是用随机的碎片连接起来的,肯定坑坑巴巴,丑的不得了,所以还必须有一个修图的工具。
有了“胶水+修图工具”,就能把两张不相干的图,完美地连接起来。以电影来比喻,就是把前后两个完全不相干的场景,利用“转场”的技巧,将它们巧妙地连接起来。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个方法就是利用“相似物转场”,所谓“场”,就是场景。一部电影是由很多“场景”连接起来的,把两个不同时空的场景,天衣无缝地连接了起来,也就是用了电影里的“转场的技巧”
比如美人鱼的故事,从“转弯”跳接到“目标”,美人鱼因为不忍心杀害王子,而掉下眼泪,眼泪落在王子的额头上,飞溅了开来,这时候画面跳接成了惊涛骇浪,而王子在海浪中载浮载沉。
“眼泪”和“海水”就是相似物转场。
将“相似物转场”用在说故事上,可以帮助我们达到两个重要的效果:华丽地切换时空和迅速地推进情节。转场的目的不是为了“时空转换”,重点是“删去不重要的枝节”。
类似的方法还有将负向的、挫败的、人人指责的场景,漂亮的转个弯,最后变成正向的、成功的、人人鼓掌的场景,就是“败部复活,由逆转胜”。
这本书在我看来写的非常有意思,因为不仅传授了我们写故事的技巧公式,里面还有很多的故事,真实的和虚构的,我觉得作者的意图有三个。
一是为了验证作者自己的方法是不是可行的,我的答案是这个套路模板和方法都很实用。
二是多次用故事的形式带我们复习“故事公式”,目的是让我们加深印象,将它牢牢的记在心里面。
三是在告诉我们,讲出或者写出一个故事并不难。
书中列举出来的故事读起来都十分有趣,很令人信服。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一个“36种剧情模式”,十八世纪有个意大利剧作家叫柯齐,他首先提出世界上的剧情共36种,但却没有提出任何证明,直到二十世纪法国戏剧学者普罗第,他找来一千多部剧本、短篇小说、史诗,一一核对。
最后得到一个惊人的答案,就是世界上所有的剧情,真的只有36种。但是作者许荣哲却把它换算成为了“十八万个故事”。
“十八万”怎么来的呢?它用“5040个组合故事×36种剧情模式”,就等于181440,所以“十八万”就是这么得出来的。
我也给大家将书中的36种剧情列了出来:
1.哀求请托。2.援救。3.复仇。4.亲族间的报复。5.逃亡者的追捕。6.灾祸。7.不幸的遭遇。
8.反抗。9.壮举。10.拐劫。11.谜的解释。12.获取。13.骨肉仇恨。14.骨肉竞争。15.奸情杀害。16.疯狂。17.因轻忽而招致损害。18.不知而犯的恋爱罪恶。
无意中伤害自己所爱。20.为了主义而牺牲自己。21.为了所爱而牺牲自己。22.为爱情牺牲一切。23.有原因地牺牲所爱之人。24.两种不均等的势力斗争。25.通奸。26.恋爱的罪恶。27.发现所爱之人有不名誉的事。28.恋爱发生阻碍。29.爱上自己的仇敌。30.野心。31.人与神的斗争。32.错误的忌妒。33.错误的判断。34.悔恨。35.亲族的重逢。36.失去所爱之人。
拥有这36种剧情的数据库之后,那么“故事之王”就是你!
比起和人讲道理,人们应该更喜欢听故事,不如讲出一个故事,因为故事可能更加具有说服力。
试着去说出或者写出一个让人充满期待,永远有无限“可能性”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