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读城:苏州|王小丹·早茶夜读772

772 | 读城记2020

和孩子一起读城:苏州

文/ 王小丹

39岁,国企职员

━━━

人类的历史并不存在,
存在的只是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
——卡尔·波普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八个字,大约是对一座城市最顶级的赞赏了。人们想象不出天堂到底有多美,看到眼前风景秀丽美如画的苏州与杭州,猜想最美好的生活大抵不过如此吧。

每一个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模式和特点,同样的衣食住行,同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不同的地域空间里,却能演绎出万千种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白居易有诗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地处长江之南的苏州,是无数文人墨客心目中“美好江南”的一个典范,曲径通幽的园林设计,不时不食的自然节奏,仿佛诗词歌赋和绘画写生才是生活在这里的全部内容。

还记得我们讲过吴王夫差的故事么?他的父亲阖闾在公元前514年派人,对苏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与修筑,并修建了姑苏台,负责主持这项工作的,是著名的伍子胥,人们以此作为苏州建城的开始。算起来,苏州城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了——但是苏州城似乎很少强调自己的“年龄”,更愿意人们看到属于这里的美好事物。

苏州园林甲天下

建筑可以称得上是人类的发明与创造了,早期原始人寻找洞穴居住,后来学会用泥巴和草盖土房子,用木头搭建阁楼,用钢筋水泥建筑高楼大厦。不同的建筑形态里,既有当时人类所掌握的技术,也有彼时人们的审美情趣。美,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生产能力,也包括美学修养。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江南地区的建筑以园林见长,苏州地区的园林艺术,更胜一筹。

为什么江南会有园林呢?园林是什么呢,是在院子里种下许多树,把院子变成树林么?

当人们的生活达到富足状态时,会将更多的心力用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方面。至于园林是什么,我们必须真正看到苏州的园林典范,才会给出恰如其分的理解。

人们常说,苏湖熟,天下足。在中国的历史上,江南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这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个地方风调雨顺大丰收,天下的人大概都不会挨饿了。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将这里的物产向北方供应。还记得在读城扬州的时候,我们知道盐商依靠大运河发家致富,赚了很多钱,开始买地造园,他们不仅仅是为自己建一座可以居住的房子,而是希望建造一所有艺术气息、能彰显自己身份与地位的园林。一些退隐苏州的朝廷官员,也在此地营建园林,并不遗余力,将它做到极致美好。

无论是在扬州的个园,还是在苏州的拙政园,身处园林中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处处走心”、“步步有景”。设计一座园林,需要综合考量多个方面因素,先要做好整体规划与布局:居室、书房、亭台楼榭、甬道鱼池,庭院深深,却又峰回路转;在施工的过程中,又要留意细节之处,影壁与雕镂的花窗,院墙上不同花纹的漏窗,产自太湖的石头完美堆砌,铸成一座凹凸有型的假山。一天之中,光与影在此作画;四季轮回,大自然用春夏秋冬在园林中写生。墙外是车水马龙的城市繁华与忙碌,墙内是粉墙瓦黛,山水环绕。一墙之隔,彰显了苏州园林的生活态度:闹中取静,自有我天地。

今天,苏州的园林文化也被复制到同样喜欢这种中式建筑风格的国家去,如果你在国外(比如美国)旅游的时候,遇到当地有苏州园林时,不要觉得奇怪,那是在中国设计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

精细的苏州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土特产”,土特产的意思,是只有本地才能生产,别处或可模仿,但永远无法做到一模一样,只有本地才最正宗。苏州的土特产覆盖衣食住三个方面:衣是丝绸与刺绣,食是苏式美食,住是园林景观,这三大“土特产”,无一不是慢工出细活,无一不是“磨细了心思的工作”。

我们来看看丝绸。

古人有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在参观过蚕丝纺织的工艺流程后,还是很难想象人们是如何将一根根比头发还要细的蚕丝,制成一件件柔软舒适的衣服。在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léi)祖发明 “养蚕取丝”,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的考古中发现了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这表明那时的先民们已经学会利用蚕丝制做丝线、编织丝带和简单的丝织品——这是非常厉害的发明,它至少表明了,人们已经开始尝试从自然中获得原材料,通过自己想象,利用各种工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东西。

中国与西方的一条著名的贸易通道便被称为“丝绸之路”,用一件商品的名字,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诸多区域的道路命名,可见这件商品的重要性了。在汉朝时期,匈奴人从汉族手中获得丝绸,奉若至宝,丝绸甚至充当过货币;当丝绸第一次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时,得到了来自贵族社会的热烈追捧,丝绸一度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在丝绸的基础上,勤劳智慧的苏州人创作出了更加精细瑰丽的刺绣作品——苏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这种绣品不仅仅是为衣装锦上添花,一件苏绣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品,苏绣艺术家门既可以绣出山水田园,也能绣出人物肖像,吴门画派的画家们用笔作画,苏绣艺术家们则是用绣花针和绣花线作画。

江南生活范儿

当我们来到一座城市时,待得时间越久,越能深切的感受当地人的生活与别处是不一样的。城市与城市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那里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

什么是生活方式呢?

生活方式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里,藏在人们的一日三餐中,也藏在人们的休闲娱乐里。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匆匆忙忙而又紧张不已,在北京的地铁里,乘客人脚步匆匆,很着急的赶路;在小城市里,可能压根儿就没有地铁,地面上既有公交车,也有很多自行车,一大一小两座城市,节奏各不同。我们在了解其他城市时,很少提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在讲到苏州这座城市的时候,不妨好好了解一下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生活范儿。

苏州城水系发达,“小桥流水人家”是每一个到过苏州的人对这里最强烈的感受,尤其是去过周庄、同里这些古镇之后,这种感受更加明显。这种天然的水网加人工修筑的各种小桥,就给这里的生活打下了一个基调:慢悠悠。

苏州产茶,绿茶碧螺春全国闻名。喝茶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也无法好好品一杯茶。心急的师傅,也无法制作一杯好茶。

苏州城擅长琴棋书画,苏州城也擅长制作各式精美的点心,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苏州人秉承“不时不食”的理念,也就是说,没到食物正常成熟的时节里,不吃;已经过季的食物,不吃。大自然提供的食物里,有大自然孕育万物的节奏。人们掌握这种节奏,遵循这种规律,得到大自然最丰厚的馈赠。巧手的厨师,用心烹饪,自成一派,享誉天下。在食物烹饪这件事情上,想做,是一种心愿;会做,是一种能力;做好,是一种态度;能够百年传承,则是一种信仰与文化。

今晚二条

《受戒》真美,但不能让它流入社会!

要发表可得有点儿胆量才行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往期

TAN

回顾

如何设计一个新首都?| 行业“冥”灯,老脸往哪儿“哥”| 每一次码人,都觉得是要收钱| 首都的偶像包袱| “首都计划,让南京吃够了老本”| 无力的卧谈:南京到底适不适合做首都| 谁不想有一个《首都计划》| 侵略者如何收集一座城市的情报| 莫非是个中国人?| 过渡与回潮:不中不西,又中又西| 造廓以守民:看首都计划如何“讲政治”| 首都不分南北,停车都是很难| 理念是困惑的,也是妥协的| 汉口:幸运时,它是一座孤岛| 还都南京,重庆是否会衰退?| 还都南京,重庆是否会衰退?| “首都计划”都是自说自划| 首都的路灯及其灯下黑| 首都不是拿来爱的,南京才是| 把有需求的住宅区都建成学区| 没实现的计划有大影响| “首都计划”的“纠缠”| 南京:如何想象一座城市| “首都”南京,你总是那么忧郁|提起南京,绕不过去的是“苏南”| 王孙怒赞金陵城| 亲子象棋与楚汉相争| 规划不是温馨的请客吃饭|

欢迎大家

如果您也有兴趣一起来讲故事,或是聊聊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事情,欢迎把文字稿和音频发给我们。

读不孤,必有邻。

要求

1·稿件以1500字左右为宜

2·手机录音即可

联系邮箱

viabewater@163.com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