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村中的——碾子
我们华夏民族的农耕文明,造就了许许多多人类为之骄傲的工具。
穿心碾子图片
石器时代至今,我们的先祖的大智慧被更加先进的工业文明,及当下互联网时代替代品的出现,失传的工具数不胜数。先祖们为了把粮食加工成自己想要的食材,以石头为原料创造的“碌碡”、“石磨子”、“碾子”、“杵、臼”等传统工具的命运也难逃其咎,碾子,就属于尚未彻底失传的工具之一。
碾子,就是一块圆形的大石块做平台,上边有个碌碡,碌碡围着中间的“碾柱”做圆周运动,从而碾碎粮食的传统工具。因其使用的碌碡可以分为“穿心碾子”,和“驳架碾子”。
驳架碾子图片
生产队时期,专门有拉碾子的驴供社员们使用,为了不让驴转圈眩晕,人们使用一种叫做“安眼”的用具(如同航空公司在飞机上提供的‘眼罩’)遮住视线,驴子转一天也不眩晕,有时候为了图方便,妇女们顺手拿“围裙”绑在驴头上,同样遮住驴眼了。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碾子的传统的“拉杆”也变成了靠人力的“推”杆了,就流出的一句俚语“精钩子推碾子——转圈圈丢人”,无论是推还是拉,碾子为农村人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碾子的主要部件碌碡的放置也是有讲究的,工匠在錾(zan)制碌碡的时候都是一头直径稍微大,曾经我们村有一位孔武有力、爱较真的人,就自己改变碌碡大头靠近“碾柱”的习惯性用法,结果他一天碾的谷子比别人少得多,生产队长批评他偷懒后,民国时期的老石匠二伯讲出道理:碌碡里侧的大头多半时间在原地打转,除了碾压,还有研磨功能,同时还把内侧的谷物不断的向外侧挤压,碾压就非常均匀,因此劳动效率就更大提高,先人们的智慧被那个四肢发达的老哥又一次验证了。
碾子整体来说,非常的笨重,石头也是结实无比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几乎每个村子的每个碾子都是露天的,碾子白天为农民们提供食品加工的任务;晚上,尤其到了夏天晚上,碾盘子上边是大家绝佳的纳凉宝地,碾子周围常常有见多识广的老人讲故事,每每都听得大家忘记炎热夏天的存在,所以说——碾子给人们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欢愉。
在关中农村还流传一个用碾子给老人尽孝的优美传说,有一个在外做生意的孝子为了自己的老人能每天有人陪伴,深思熟虑过后就特地给自己家置办了碾子后,村里的乡邻们每天都来碾自家粮食,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在外打拼的孝子再也不用担心老人的寂寞了;大家免费使用了主家的碾子,也都时不时的过来对老人嘘寒问暖,一个碾子带来的是乡邻们使用方便的实惠,也传承了对老人的“孝道”的进行!
大家共同使用的碾子,农村人对碾子的称谓前边就加上一个“官”字,官碾子!日常的维护保养也是大家自觉进行的,譬如“跻窝”里边干了,就马上有人指挥自家小孩子拿油瓶来,然后用筷子蘸油,滴在“搂角”(驳架两边固定碌碡的木制品)处,推几下碾子食油就转入“跻窝”;碾柱松动了,肯定会有人拿来斧头,砍出合适的木楔来紧固;碾盘子底座的砖块掉了,马上就有人和泥补上......共同协作的正能量时时刻刻都因为碾子的存在而延续。
时过境迁,设计师的豪言“窗户打开了,苍蝇也会飞进来”,官碾子的美好代言也随之改变,可是当下在农村,如果大家以官碾子来暗喻某个女人,这绝对不是什么溢美之词!
生产责任制后,农村有一段时间人们还在继续使用碾子,曾经有一个落雪的初冬,我同一起去外村上初中的邻居,都非常想吃自己家的玉米珍,家人由于繁杂的农活搅扰没有玉米珍,第二天凌晨,我们俩早早的去碾子跟前,打扫完碾盘子、地面积雪后,摊开玉米却发现“推杆”不见了,我们只能是一人回去找替代品,可是临时的“推杆”有了,刚一使劲“驳架”咣当掉了,原来是靠近“碾柱”的“搂角”被人拿走了,我俩无助的只能在寒冷的凌晨打转转,碰巧大队长也来碾玉米,他非常生气的到大队部打开广播,原来这不是第一次“推杆”“搂角”被藏起来的闹剧,大队长斥责的声音在静谧、寒冷的冬日凌晨被高音喇叭传递到很远很远,自顾自的利己意识,害得我俩冻了老半天,才有人归还了“推杆”“搂角”,大队长非常生气的让他们放在最后碾玉米珍子,因为他们的做法影响了每个人的时间!
碾子的研磨功能也为追求调味品更加完美的商人所青睐,关中特产“红辣椒”,经过研磨后的辣椒面着实香味宜人,聪明的商人巧妙的古今结合的以电动机为驱动的“电碾子”应运而生,电动机不知疲惫的工作,醇香扑鼻的辣椒面依然保持碾子加工出来的古老味道。
电动碾子图片
驴拉、人推碾子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可碾子留给人们的诸多怀念依然存在,农家乐里边可以看到,而且可以亲自体验一下推碾子的感觉,尽管玩的开心了,满头大汗的样子,可是再也没有当年那种“集体观念”特别浓厚的官碾子情怀了。
郑重声明:尊重原创作者成果 转发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