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打预防针胜于病后输液
01
今天30号,萌萌要返校拿成绩单。由于今天是评选“三好学生”的日子,所以在吃早饭的时候,我就问萌萌:“萌萌,假如你今天拿不到‘三好学生’的奖状,你会怎么样?”
“我应该能够得到‘三好学生’奖状吧?”萌萌笑着回答。
“我是说假如,假如你拿不到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我解释说。至于我为什么这样来问她,我是想让她提前为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是降低她的期望值,因为期望值越高,失望也就会越大。
萌萌听后,表情凝滞了一下,缓缓而又认真地说:“睡觉。”
我很讶异,误以为她会因为心情不好而要睡觉,但我知道自己的猜测往往会与孩子的想法不一样,就追问她:“得不到奖状,你为什么会要睡觉呀?”
“睡觉是为了养精蓄锐呀,好好睡觉,等有了精神,再努力学习,争取下学期拿奖状呀。”
她的解释让我听后很开心,接着她的话就说:“不错,你的心态很好,这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胜不骄败不馁,把每一次障碍都当做前进的机会,不会把一次失利当做全面溃败。”
“不过我还是很想能够得到“三好学生”奖状的。”萌萌很期待地说。
“这种想法很好呀,因为想得到,所以才会更努力。也许你今天可以得到的,我也只是说‘假如’,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这样就不会因为期望太高而失望太甚了,你能明白吗?”
萌萌点点头,说:“我知道了。”
02
为什么我一早上要对萌萌说这一番话,因为我觉得打预防针要胜过病后的输液。预防针只需忍受一点点的疼痛,但可以防止产生更多的痛苦。
前几天,在南京江北有一个外地的女孩自杀被救,自杀只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从家乡出走到南京,然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觉得丢失了整个世界。即使这次考个理想的成绩,将来遇到其他挫折,是不是也还会选择自杀来逃避呢?
其实这种因高考失利自杀的案例也很多了,有很多不是因为落榜,而只是因为没有考上自己中意的好学校也选择自杀。如果家长能够早早给孩子打些预防针,不要让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值,也许失落情绪就会少一些,也能更加从容地面对任何结果。
最近几天正是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但很有意思的是,有的孩子可以把比较好的211院校做保底志愿,但却十分痛苦,而另外的孩子能够把211院校作为冲击目标异常开心,这种差异就源于各自期望值的不同。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通过帮助人建立起高的期望值来激发人们奋进,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否则的话,高期望值不但不能激励人,反而会折磨人了。
作为家长,在为孩子确定期望值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恰当地确立一个既具有一定挑战性,又有实现可能的目标,就是那种“跳一跳,够到桃”的目标,这样的话,孩子既需要付出努力,又能够得到果实,就不会因为无法企及而痛苦,也不会因为太易获得而觉得无聊。
03
对于萌萌,我不给她设置过高的期望值,不想让她小小年纪背上过多的压力。我只想让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快乐而从容地应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兴趣,不论她得到什么样的成绩我都开心地接受,也为她的一点点进步而自豪。
当然,我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适时地给她打打预防针,帮助她更好地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压力,早早化解,总比爆发后处理要好得多。
写完这些,我又要去学校接萌萌回家了,我想不论她今天是否被评为“三好学生”,她都会心态平和地拉着我的手开始下一段学习旅程。
公众号
安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