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读三国12】诸葛雄辩 鏖战群儒
英雄的力量有多大?武则屡出奇兵,攻无不克;文则运筹帷幄,纵横雄辩。三国的“智绝”诸葛亮正是这样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作为开蜀军师,他一人之计策可退曹操数万大军;而在治国谋略方面,更展示出超凡的智慧与辩才。
畅谈隆中兴刘备霸业、智激孙权促孙刘联盟,正史的记载早已凸显诸葛亮的能言善辩、韬略无双。而虚实相生的演义世界,将其雄辩之才进一步光大,在孙刘联盟的紧要关头,勾勒出一场三国时代最精彩的论辩大赛。
武将的战场在干戈与炮火的生死较量,文士的战场则在才学与智谋的思想交锋。当曹操会师南下、虎踞江汉,刘备正是势孤难敌、败走江夏之时,诸葛亮斡旋其中,提出联吴抗曹的方略。于是,他随鲁肃出使东吴筹备结盟之事。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正是诸葛亮此行面对的第一关。
孙权像(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局部)
以实驳谬 一辩惊人
吴营中,曹操的一封檄文令主臣不安,是战是降难有定论,谋臣之中主降派偏又占了上风。孙权得知诸葛驾临,欲试探其才干,先命群臣“款待”。此时吴地群英中,除却鲁肃真心敬仰诸葛亮之外,那些只顾私利、畏惧曹操锋芒的谋士,皆以为刘备主臣无力与曹军相抗;而且诸葛亮自出茅庐,如何能为东吴出谋划策?故多存鄙薄之心,酝酿着以言辞讥之,实现降曹之策。
次日,诸葛亮由鲁肃引入吴营。张昭等二十余位谋士“峨冠博带,整衣端坐”,仿佛严阵以待,大有山雨欲来之势。孤身入吴的诸葛亮则是“丰神飘洒,气宇轩昂”,从容不迫地与每人谦谦见礼,低调地坐于客位。
最先发难者是东吴第一谋士张昭。他以言语挑衅,先问诸葛亮是否自比管、乐之才,又道刘备得他辅佐,原本有望占据的荆襄之地,为何又被曹操占有?孙策临终时,曾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张昭在吴地地位之重,他又是主降派,令吴臣中弥漫着一股屈节降曹的舆论氛围。张昭一席话,句句以事实为据,紧抓刘备劣势,欲令诸葛亮难堪。
诸葛亮自知孙权麾下的谋士中张昭第一,他的言论举足轻重,必先彻底将他的论点驳倒,才能保证联盟之议顺利进行。于是,诸葛亮侃侃回答,刘备奉行仁义,不愿夺取宗室基业,而继任的荆襄之主,暗中降曹,将属地拱手相让;而刘备虽然屈居江夏,却暗怀大志,等待时机。
张昭仍不死心,咄咄相逼,说古时的管、乐自辅佐国君以来,要么称霸诸侯,要么攻城略地,堪称济世之才;而刘备得诸葛亮前,尚有一城半池,谁知得到诸葛亮以后,落得弃甲曳兵、无处安身的地步,反不如当初,这又是为何?
听到这般暗藏杀机的诘问,诸葛亮的反应却是“哑然失笑”。他以如何调理重病患者为喻,以药粥、肉食、猛药为序,才能除去病根。继而阐释刘备兵败,正处于投靠刘表、兵微将寡的情形下,相当于“病入膏肓”。但诸葛亮在这种极端的弱势下,尚能出奇策击退曹军,令其肝胆俱裂,即使是管、乐复生,用兵也不过如此。后来刘备放弃新野,是寡不敌众的无奈之举,而且他不忍抛弃随行百姓,甘愿放弃江陵,更在生死关头表现仁义之心。
言下之意,刘备失败不过是兵家常事,而诸葛亮更在战争中展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张昭的话,不过是“成为天下笑耳”。诸葛亮以彼之道,依旧用事实辩驳,有理有据,两番对答便让第一谋士缄口无言。
刘备像(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局部)
曹不足惧 吴生可笑
一波甫平,一波又起,又一人高声发问。如今曹操挥师百万,吞并江夏,不知诸葛亮如何看待?出招者乃儒生虞翻,主降派畏惧怯懦,不敢与曹操争锋,故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妄图以此瓦解刘备军心。殊不知诸葛亮几次克曹,又力主联吴抗曹,岂有畏惧之理?
果然,诸葛亮道曹操手下的袁绍、刘表之降兵,不过是乌合之众,即使号称百万也不足为惧。虞翻出语如利刃,一味猛攻,说刘备败于曹操,只能来东吴求救,此刻强言不惧,难道不是欺人与自欺吗?
接下来诸葛亮的对答更是掷地有声:刘备拥数千兵马,自然敌不过百万之师,但犹存决战之志;反观江东,兵精粮足,又占据长江天险,谋臣们只一心怂恿主公投降,究竟是谁惧怕曹军,不言而喻。
儒生步骘又于席间,直指诸葛亮来意,不过是效仿苏秦、张仪之流,来吴地作说客。诸葛亮并不讳言,反而大赞苏、张的合纵连横之计,乃是匡扶国家的谋略,并非畏强凌弱、贪生怕死之辈。而堂堂东吴谋臣,因曹操一纸战书便要仓皇请降,有何面目哂笑先贤?步骘本欲借古讽今,不料自取其辱,败下阵来。
下一位儒生薛综出场,继续在曹操身上做文章,宣称投降的合理性。他说,汉室气数将终,曹操已占有大半疆土,刘备与他抗争,正如以卵击石,不识时务。诸葛亮一改儒雅态度:“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吴臣皆属汉臣,不思为汉室社稷分忧,只知趋利避害,说出大逆不道之论,难怪诸葛亮厉声呵斥,一句“不足与语!请勿复言!”便教他羞惭得无地自容。
席中陆绩再次问难,说曹操是名相曹参之后,刘备身为中山靖王后人,却无稽可考,只是一介织席贩履之徒,出身的差异怎么和曹操相提并论?诸葛亮却淡淡一笑,先道出陆绩早年侍奉袁术时的失态之举,削其士气;继而道刘备的身份已得皇帝认可,并赐爵位,如何是无稽之考?况且汉高祖也不过亭长出身,刘备的身世又如何微贱了?“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只有语塞,毫无还手之力。
京剧中诸葛亮的扮相
诸葛大儒 当世奇才
几个回合下来,诸葛亮谈笑怒骂之间,时而譬喻,时而对比,时而正面批驳,时而以守为攻,力战群儒,挫败其轮番进攻,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无论是刘备的处境、曹操的实力,抑或是诸葛亮的智谋,东吴儒生似乎已经才尽词穷,辩无可辩。谁知严畯再次发起挑战,避实就虚,说诸葛亮的言论都是强词夺理,又问他治国依据什么经典。
面对这样空泛的问题,诸葛亮并未受到牵制,而是抓住严畯“治理国家的人必要引经据典”的潜台词进行反驳。“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继而列举古时伊尹、姜子牙等名相重臣,哪一位是依据经典治国的?只有那些囿于书本的书生,才会妄议他人是非,不足为训。诸葛亮的一连串反问,反衬出严畯的提问虚而怯,结果自然是卧龙胜出。
老儒生程德枢最后出马,大声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有真才实学”,只能“为儒者笑”。诸葛亮不为所动,就“儒”者分类阐述:君子之儒是“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小人之儒不过是“惟务雕虫、皓首穷经”。小人之儒徒有千言,与国于家却无半点贡献。既然君子与小人的境界犹如云泥之别,那么诸葛亮被儒中小人嘲笑,又有何妨?
即便是儒生引以为傲的“儒”学,都被诸葛亮分析得鞭辟入里,东吴群儒只得“尽皆失色”。最终是老将黄盖闯入打破了僵局,一语切中要害:“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一幕生动曲折的舌战群儒,至此落幕。诸葛亮也得到面见吴主孙权的机会,为推动联盟展开进一步行动。
《文心雕龙》有言:“说尔飞钳,呼吸沮劝。”是说高超的论辩术能像飞钳一样抓住人心,也能即刻产生勉励或阻止的作用。而辩才的高下却是反映了其人智计与抱负的境界。诸葛亮能够单挑众儒,而能稳操胜券,源自他联吴的远见卓识与胸襟。而东吴儒生,未战先降,已输了胆识与谋略,如何能敌卧龙先生的锦心绣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