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登央视、跑赢死神的生死营救,是高质量的吗?
心脏骤停的患者,想跑赢死神,抢救人员必须分秒必争。
中国院外心脏骤停病患数目巨大,生存率极低,原因在于缺少能够实施现场心肺复苏的第一目击者和相应的急救设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而发生在医院内的心脏骤停,医护专业人员会如何应对呢?
请看下面视频,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门诊,一男子倒地之后......
是不是有点热血沸腾的感觉?这段视频也被央视新闻等众多媒体报道转载,广受赞誉,夜鹰也看到所在医院官网的报道。
不过仔细揣摩一下,整个抢救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病患门诊倒地,大部分医院应该是呼叫急诊抢救团队,携带除颤器到达现场急救。
在这个视频中,一大堆医护人员围上来抢救,做了心电图,却没有除颤器,后来用车床将患者转运到急诊科。显然急诊抢救团队并没有到达现场。这应该不符合医院原定的急救预案。
在做心电图
2.早期高质量心肺复苏。
高质量心肺复苏,需要速度、深度、充分回弹、减少按压中断。但在这个视频中,由于早期的忙乱和急于转运,转运过程中很难保持复苏质量。
此外也没有见到现场有球囊通气角色的加入,意味着门诊自己的抢救预案有疏漏。在普通门诊区域,每层楼配置除颤器有点难度,但配置球囊面罩却是必须的。
3. 早期电除颤。
对于突发心脏骤停,大部分都是室颤。而越早除颤,抢救成功率越高。这个早,是以分秒计的。
你说,找个车床,将病人转运到急诊科除颤快呢?还是呼叫急诊团队带来除颤器,现场除颤快?
显然是后者更快。
在现场保持高质量心肺复苏基础上等待除颤器,就地除颤,才是更好的策略。
视频中不但没有就地除颤,在到达急诊科后,除颤器小推车也是被抢救药物车和一个类似萨勃胸外按压机的推车排挤在后面,这暴露了抢救团队的早期除颤意识不足。
萨勃,胸外按压机
病患抢救成功,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的态度令人感动。但总结、反思、改进、提高是高质量医疗的内在要求。敬业态度与高效技能的结合,才能塑造民众信赖的医疗体系。
我们不能保证每次抢救都能成功,我们却应该在每次抢救之后都能获得经验、教训和启发,不断提高。
有人说,人都救活了,你瞎BB啥!
但,下一个呢?
下一次,我们应该这么做:
快速识别心脏骤停
呼叫周边医护参与急救;并呼叫急诊科团队,明确传达心脏骤停信息并嘱携带除颤器。
就地心肺复苏。
团队复苏,保持按压质量,球囊配合,按压呼吸30:2。不要急于转运。
就地除颤。
急诊科抢救团队到达后,优先除颤,继续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使用肾上腺素,心电监护。如果心血管门诊能配置一台自动体外除颤(AED),善莫大焉。
何时转运?
早期的就地复苏与除颤,抢救成功率很高。如果现场急救不成功,在经过2-3次除颤,及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后,仍不成功,可以气管插管,然后考虑转运。
如何转运?
转运过程中可以在床上持续按压,气管插管后的人工通气也很方便。保证转运过程中的心肺复苏质量。
心肺复苏,如同程咬金的三板斧,玩好了,斩敌立功,迅捷无比。三板斧的时机一过,对于心脏骤停来说,大势已去,战无可战。
公众的赞誉,彰显我们救死扶伤职业的神圣;内在的不断反省与改进,才能不负这份托付。
靠谱急救,关注夜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