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工程行业草根的“翻身”创业经历:底层人的机会,是自己给的

2020年末的时候,有这么一条被刷屏的新闻,说是一个教授发现他的孩子,正在势不可挡的成为普通人,当然了,不知道这位教授对“普通”的界定标准如何,没法得知。
 
而与之相反,小链所在的这个被外界鄙视“学历门槛低、暴发户多”的工程行业里,却真真实实存在不少,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却都在势不可挡变得“不普通”。

那今天就来分享身边几个他们的翻身经历,给大家在新年之际立FLAG时找找思路。

有积累的成长里藏着巨大的“复利”效应

A工,60后,是一个放在工地场景下,没人相信他是技术人员的人,都会认为是基层一线的农民工兄弟,黝黑的皮肤和交流时憨厚的笑容,加之比我们年长,让人感觉很淳朴。

和他认识,源自当时在甲方做工程造价的日子,他作为工地上某老板的预算员,我们经常为多算少算,有着不少唇枪舌战的交锋,一来二往大家就熟络起来。

那个时候,行业里资质挂靠盛行,一个几十万平的工程项目上,分布了几十栋单体,而这些单体背后,则是一个个神通广大的包工头小老板。

因为项目是分期建设,刚开始A工,是代表某1栋楼老板来与我们甲方接洽办理各种签证事宜,慢慢的随着进度的推进和全面展开,其他单体老板也陆续进场,神奇的事情也发生了,2栋、3栋、4栋,居然10栋楼里,有8栋单体造价这活都是他。

后来经过了解,为啥大多老板都会来找他给自己把关工程造价?原因简单粗暴:一来,A工最早就是在工地一线的工人,实践经验丰富;二来,口碑,除了专业水平高,重点是能把事情解决的圆满。

那个时候,他还是个自由职业者,而“工程造价”作为守住老板钱袋子的重要岗位,信任和办事能力,能博得大多数可以称得上是“人精”的包工头老板们的信赖,属实不易,老板们相互推荐,他的业务也就这样一发而不可收拾的起步了。

从手算到智能软件的操作,年轻人能做的,他一个也没落下,而且都是自学,有时候接到不同地区的项目,投标软件会有一些差异,他也能很快的上手操作,学习能力,着实厉害。

如今10年过去了,他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手上的业务根本做不完,跟了十多年的包工头老板,只要还在接活的,一路就这样合作至今。

准确来说,他是跟着包工头老板们一路同步发展起来的,收入自不必说,自己也实现了从农民工到技术员,再到造价员、最后到造价公司老板的升级,每一步走的似乎都是那么紧紧有条。

而他算得上工程这个圈子里,接地气,靠技术翻身的典型草根代表了。

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有时候机会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及,只不过有人用来抱怨,而有人用来成长和积累。

借力贵人相助,没有关系创造关系

小Y,之所以这么称呼他,因为相比之下确实年纪不大,当年他代表某建筑设计公司参与投标、对接业务后,一直没有和小链的公司达成实质合作,也就没有过多的工作交集。

但事后,为了传递宣传资料,彼此也留下了社交号码,经常也会在线上做些简单交流,所以私交也就建立了。

和前面故事里的A工的技术流派不一样,小Y是个退伍老兵,好像当时是文职,文笔不错,字也写的不错,表达沟通能力也不错。

转业自谋职业后,去了国内某一线城市打拼,在一家外企的设计公司做外联业务,市场销售偏重,也算得上是能说会道的一类人吧,但在纯设计公司里,毕竟靠智力服务为基础的,工程设计技术为龙头,他也就显得平平淡淡。

对于他的个人了解和职业变化,没有过多去打探,毕竟隐私,大多了解还是来自朋友圈里的各种“晒”。

好吧,小链承认的确有些八卦,不过有些小伙伴的朋友圈信息量还是有营养的。

对于小Y的从普通到“不普通”,多半来自最近一两年,他跳槽后频频晒出的各种高大上的国内外政企会议场合。

复盘了他的变化,要数他晒出的社交圈层改变开始,不出意外的话,契机应该是他经常热衷参与的某个行业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开始(类似无门槛的公益活动)。

慢慢的他接触认识了更多的朋友,由于在活动中,出色的沟通能力和表现,也得到了相关负责人的青睐,而这个负责人应该算的上是一个隐形低调的大佬,身价不菲。

再到后来,应该是在这个大佬的推荐,就职到了某个知名的咨询公司,类似平台类服务机构,为政企合作牵线搭桥,他的工作内容也由原先的幕后市场业务员,到了台前,成为了闪光灯下那个被人簇拥的人物。

有个古希腊数学家,叫阿基米德的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对于小Y来说,没有关系创造关系,来改变生活状态,也许是他能力之下的“道”。

值得学习的是,小Y深知贵人相助只是敲门砖,所以也开始积极学习外语,提升学历,不断提高自己。

而之前在设计公司的资源,加之自己对建筑行业的几年从业理解的基础,在业余时间,还和朋友一起组建整合了一个由外国设计师构成的服务团队,并在国外也设立了分部。

“善于发现”是偶然中的一种必然

C总,一个非常清秀和帅气的90后男生,同样也是小链工作中接触到的一名供应商,自主创业的一个某工程设备厂家的老板。

人很斯文,交流时也会有理工男的那种腼腆,当和他的同事闲聊时,才发现平静的外表下,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掐指一算,最初接触他刚创业的公司,到现在也有小十年了,要知道,在10年前,互联网发展没有现在这么火爆的的环境下,做实体的年轻人,起家并非易事。

因为家庭的原因,也就念完了九年义务教育就早早踏入了社会,父亲是他们那个镇上的一名裁缝,为了生计,也算子承父业,学了裁缝的手艺。

再到后来应他的提议,父子俩到县城里开了一个裁缝铺,专门进行窗帘加工和普通的衣服定做,就他和老爷子两人,日子算上过得去吧,平平淡淡。

他做工程设备,其实是个很戏剧化的桥段,说是有一年他和他的女朋友去某地结婚旅行,在入住酒店里看到的一个设备,给了他灵感。

回来后,啥有没干,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模仿升级了一个类似的设计,(好吧,不得不说,就是靠着他裁缝期间的打样基础,硬是自己把图画了出来,这悟性必须“哇塞”啊),他在设计完成之后还去申请了个专利,然后做市场,一步一步没想这事成了。

当然,你能模仿也会有人跟风,就如同当年的共享单车,一度满城五颜六色,可是机会和运气不可能一直都占着,很快他的业务淡了下来。

有了第一桶金的加持,后面似乎简单不少,他开始正规和专业起来,恰好,那个时间段也正是房地产工程建设的巨大红利期,有了前面设备制作加工的经验,他开始转战工程行业的小设备制作安装。

和其他小老板进入行业不同的是,他这次没有想着赚快钱,而是,招兵买马,搞起来研发和打造了一个专业队伍。

对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来说,他的前瞻意识,着实不简单,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叫“狠人话不多”。

如今他也有了自己不小规模的工厂,在不断开发新客户的同时,手上不缺长期合作的老客户,业务量稳稳的。

难能可贵的是,他每年还在不断的搞研发和创新,据说开始申请高新技术企业了。

曾经看到这么一个小段子,说“当年那个从树上落下来,砸在牛顿脑袋后诞生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个苹果,如果砸的是你脑袋,会怎么办?”

“有人说:我会找出谁砸的,骂他一顿?有人说,呀!运气真好,白得一个苹果,正好口渴,先吃了再说。

对于小C来说,改变现状,是运气么?我认为,不是。

暂不评说,他的偶然发现是否有投机取巧的成分,但是接下来的一顿操作,并不像一个固守在自己方寸裁缝店铺的认知范围,这中间到底经历过什么?又学习了什么?

不得而知,但能肯定的是,这些过往的沉淀,一定在他面对偶然做出判断时,有着功不可没的必然影响作用。

都说“站得足够高,并善于发现”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的机会,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世上没有偶然,所有偶然背后都藏着无数个必然。

好了,上面三个草根“从零到一”的翻身经历,就说都这了,也许对有的小伙伴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但小链认为,他们的思路却很接地气,也是普通人稍微垫垫脚都能够得着的经验。

你的身边,还有哪些让你眼前一亮,“鸟枪换炮”的大神一般的存在?欢迎在评论区里让大家呱唧呱唧。

-END-

欢迎关注【链上甲乙】,一个工程从业者的行业深度观察的频道,不定期与您八卦一下圈内现象、拆解一下专业教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