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2.9【2016-8-2】

#每日学论语#2.9【2016-8-2】

【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掌握非常好,还能有所发挥,给人启发,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微言微感】

在孔老师眼里,颜回是完美无瑕的。

他大声赞美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他对子贡说:“女与回也孰愈?”子贡明白老师的意思,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老师丝毫不顾忌子贡的感受,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初,孔子以为颜回是差生,毫无主见的样子,上课不爱发言,从不主动问问题,也不和同学们交流,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好像没听懂的样子。

后来,孔老师发现颜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不仅深得老师讲课的精髓,而且还有自己独到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在“仁”的实践操作层面,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别人明白一个道理,可能也就坚持几天,最多一个月,而颜回几个月都始终如一。

我想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故事——

老师对学生们说:“每天起床后把手臂向前甩三下,再向后甩三下,每天坚持一百下,你们能做到吗?”

如此简单的事情谁不能做到,于是所有的学生都爽快的答应了。

但是一个月以后,坚持下来的学生就只有70﹪。

一年以后,只有一个学生坚持下来了。

那个人就是大哲学家柏拉图。

所以,我们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从天涯到海角,也不是从地球到月球,而是从知道到做到。

颜回能做到“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能做到“三月不违仁”,确实难能可贵。

颜回为什么能够做到呢?

对老师宗教般信仰。

我们说:“亲其师,信其道。”对老师,我们第一需要的不是怀疑,不是批判,而是尊重,甚至信仰。不信任老师,总是怀疑老师的学问和人品,想在老师那里取到真经,事比登天还难。

在颜回心里,孔夫子是神灵一般的高高在上。他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其大意是:我们的孔老师啊,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无比。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颜回信仰孔夫子,坚定不移。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颜回不仅被孔子欣赏,还被师兄弟一致推崇。曾参、子张、子夏、子游等师兄弟之间互不服气,甚至于互相攻击,但是大家对颜回却无不大加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颜回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违如愚,大智如愚。其实做人,最重要的心里一定要有数,但不要聪明外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如果太爱招摇,八面玲珑,其实是给自己找麻烦。少说多做,不说做好,用行动来见证,敏于行讷于言,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说了不做,将来被视为“嘴子”,无诚信可言,何来信任?做了,有功,第一次表白,没问题,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功劳和恩德逐渐失去,甚至被人讨厌。

颜回的故事,还告诉了我们教育的真谛——既然选择做老师的学生,就要无条件地信任老师。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如果看不上老师,毫不犹豫就转学,不要迟疑。如果不能转学,就毫不动摇信任老师。和上手术台一样,躺在手术台上,如果不相信医生,这首先是和自己过不去。如果再把这种不信任表现出来,这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家长不信任老师,把孩子送给老师,总在怀疑老师的教育能力和人品,对老师的工作指手画脚,一方面在干扰老师的正常工作,一方面再给自己添堵,更重要的是,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因为学生一旦怀疑老师,不信任老师,教育就根本不可能有效。学生不信任老师,听不进去,学不进去,每节课都是在受罪,更不要说学习效果。

至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个人以为,这根本不是不信任老师,而是师徒之间推心置腹,一起反思,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信任老师,才能得其精髓;得其精髓,才能知道老师思想的发展点,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