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书论】有心缠纸笔与唐代书法的韵失法立

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毛笔

有心缠纸笔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人们对于硬毫笔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在唐代发展到了极致,因唐太宗独善王羲之,唐初的书法风尚接续东晋南朝之姿媚妍丽而整饬以法度,然法立而韵失,这也反映在了制笔方法上,据《新唐书》记载“太府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四郡兔千五百皮为笔材。”可见唐代官方所用毛笔纯为兔毫之硬毫。

唐代毛笔内部结构

现在在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十七支唐代毛笔,通过对这些唐笔的分析可知,其所用笔毫皆为兔毫、鹿毫等硬毫,笔毫有的多至五层,笔头制作规范,除最外一层,其余笔毫大部分皆被麻纸一层层的紧缚包裹,露出部分很短,使得本来就坚挺的硬笔毫变的更为劲健,这种短锋笔的极致就是唐人经常提及的鸡距笔,唐诗人白居易《鸡距笔赋》曰:“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鸡距笔其实已经有些类似于现代所用的硬笔了。

唐代陆柬之书法

有心缠纸硬毫笔适合于楷书与行书的书写,唐代楷书最盛,这应是原因之一,但这种笔的缺点是缠纸太多,笔管往往较粗,且笔毫提按不方便,书者书写时的状态不能如实地传递于笔端,所以不便于书写草书,而在写行书时,如笔心之毫太突出,在起笔下按时不能一步到位,往往会留下一个小尖。

唐代毛笔笔头

唐代的有心缠纸笔将毛笔的短硬发展到了极致,正合于“唐法”讲求法度的特征,但在对书法艺术的充分表现上则有所欠缺,故唐末柳公权在评价朋友寄给他的毛笔时说“出锋太短,伤于劲硬”,笔管大而笔毫粗等等,如此种种似皆是针对有心缠纸笔而发。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大愚书论」书法中的神、韵、气、形

「大愚书论」从笔随意转到神游造化,书法中的笔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