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版乾隆花式作妖,有力量的蒙古贵族只好诛暴君伐无道|文史宴

文/班布尔汗

元英宗的集权非常凶猛,对贵族、亲信都完全不留情面,而且搞起了元朝从没搞过的文字狱,有如康熙、乾隆,独夫气质非常浓厚。好在蒙古贵族还有强大的力量,元英宗的结局是众叛亲离,连亲人都要他的命,最终蒙古贵族实现了儒家褒奖的“诛暴君,伐无道”。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元史通说专题:

元朝究竟是个怎样的朝代?一文澄清所有误解

暗无天日还是文明高地?一文准确评判元朝地位

元朝中期专题:

元朝长期无法落实嫡长子继承制,因此难以顺畅集权

元朝也有“金匮之盟”,元朝版宋太宗会不会干掉哥哥?

蒙古式折腾跟大秦式折腾,哪个更劳民伤财?

元朝几任皇帝用尽各种风骚手段集权,为何集不起来

科举是法家手段,饱受宋儒憎恶,元朝因此才不开科举

经过元武宗、元仁宗的试探,元英宗走上了集权快车道

武宗、仁宗基础上的凶猛集权

元世祖忽必烈确定立储制度,是为了停止“库里勒台”上贵族选举皇帝的祖制,从而从贵族封建走向中央集权。但历史老人似乎要和他开玩笑,从他去世开始,立储制度就形同虚设。

元成宗靠“库里勒台”得以登基,元武宗、元仁宗靠政变才得以登基。宗王贵族因为有对皇帝的认证权,皇帝要用大量金银赏赐来贿赂他们,对于其封建权力不敢过于剥夺。例如,仁宗不许宗王驸马等封地自行委派达鲁花赤、停止滥赐滥封等一系列改革便最终流产。

英宗硕德八剌可说是元朝开国以来第一个不用宗王贵族支持,靠太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因此他对宗王贵族不再客气。

元英宗看长相就不是善类

元英宗登基之时,赏赐诸王、百官的黄金只有仁宗时的八分之一,白银只有二分之一,钞票虽然增加了五倍,但此时钞票贬值得厉害,远不如真金白银。至治二年(1322)三月,甚至因为“以国用匮竭,停诸王赏赉”。

为了推行新政,英宗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果于刑戮”,对于与自己行政难以和谐的宗王、官员屡屡处分,毫不留情面。时人记载,“大臣动遭谴责”,“廷臣懔懔畏惧”。

罚重赏轻,威压朝野。英宗的手段不可谓不强硬,他将中翊卫、宗仁卫,以及左、右钦察卫和左、右阿速卫全部交给了最信任的拜住和铁失掌管,兵权高度集中,防范也不可谓不严密。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视为亲人的铁失,偏偏是最危险的敌人。

铁失是皇后的哥哥,得到英宗重用,但奉行平衡术的他脚踩两只船,和铁木迭儿过往甚密,甚至拜了他为干爹,所谓“名为义子,实其腹心”。

平衡总有被打破的时候。铁木迭儿一党在英宗的打击下逐渐衰弱,更随着铁木迭儿及答己的死而土崩瓦解。铁失的处境开始不妙,所幸因为妹妹和皇帝感情很好,他才没有被牵连。

铁木迭儿一党已经灰飞烟灭,皇帝对自己仍然信任有加,正常说来铁失应该心无旁骛,竭力报国。可世上最大的恐惧,是对恐惧本身的恐惧。皇帝的信任,自身地位的崇高,并没有让铁失感到安全。自己曾经的作为,皇帝真的可以既往不咎吗?

本就被恐惧折磨得寝食难安的铁失,每当看到英宗决绝地处分宗王、大臣,心头的重负就会加重一分。恐惧到了极致,便演变成为失去理智的狂怒。这怒火将英宗对他的信任、知遇之恩、亲戚之情全部烧成了灰烬,剩下的只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执拗。

仅他一人的怒火并不可怕,但英宗的“吝啬”“果于刑戮”在众多宗王、大臣中已经积聚了太多的怒火,这些怒火足以形成一座蓄势喷发的火山。

高高在上的英宗并没有看到这座火山,但主持政务事必躬亲的拜住则敏锐地感觉到不祥的预兆。

拜住开始筹谋铲除铁失。

至治三年(1323)三月,英宗巡幸上都。到了六月,随侍的拜住将铁木迭儿的罪状整理上奏,英宗下诏“夺其官,仆其碑”。

此时,铁木迭儿的党羽、儿子已经杀、罢一空,朝堂之上只剩下曾经拜铁木迭儿为干爹的铁失一人,拜住的上奏看似和死人过不去,实则将矛头指向了铁失。

可想而知,这一举动会给铁失带来何等的震动——一直恐惧的事情将要变成现实!

独夫被大舅哥发动了“南坡之变”

对铁失来说,现在只有等死和弑君两个选择了。在他身边,聚集了众多同谋者。

也许是有了某种预感,在上都的英宗一度感到心神难安,“夜寐不宁”,于是“命作佛事”,但被拜住以国用不足的理由谏止了。

铁失抱着最后的希望,让僧人们进言:“国当有厄,非作佛事而大赦无以禳之。”——只要皇帝答应做佛事,便会实行大赦,自己便会安全了,也就不会考虑弑君了,毕竟弑君是危险的赌博,无论成功与否,满盘皆输的可能性极大。

然而,拜住当面呵斥了请愿的僧人:“尔辈不过图得金帛而已,又欲庇有罪耶?”

铁失彻底绝望,看来皇帝和丞相是必欲置自己于死地而后快了。那么只好先下手为强。

铁失将动手的时机选在了八月,皇帝将在这个月南回大都。而从上都回大都路上所要经过的南坡驿(上都西南三十里),是最好的动手场所。

因为,他所掌管的阿速卫军,驻地是在潮河川,正好护卫着皇帝南下的道路,而拜住掌管的钦察卫军,驻地则是在清州(今沧州青县),并不负责护卫銮驾。

弑君的计划布置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接班人都已经选好。八月二日,铁失派心腹斡罗思赶到漠北,面见了英宗的堂叔,成宗哥哥甘麻剌之子,镇守边关的晋王也孙铁木儿,明白无误地告知他:“我与哈散、也先铁木儿、失秃儿谋已定,事成,推立王为皇帝。”

罗网已经张开,懵然不知的英宗和拜住注定无法逃脱。

元英宗与拜住、铁失

也许有人会说,拜住既然有了铲除铁失的想法,为何动手那么迟缓?

这不能怪拜住,他对付铁失走的是正常程序,揭露铁木迭儿的恶行,最后揪出铁失,让英宗施以惩罚。

毕竟铁失是英宗的大舅哥,是信任不疑的心腹,扳倒他不能一蹴而就。只要布置得法,一步步来,铁失难逃一死。

拜住不是神仙,他不可能预料到铁失敢于铤而走险,弑君谋逆。

八月二十七日,英宗的车驾离开上都,向大都前进。当晚,皇帝一行驻跸南坡驿。

夜深人静之时,铁失开始了行动。

他先秘密命阿速卫兵守住行幄,然后率领奸党手持利刃冲进拜住的帐房。拜住正要就寝,忽然听到外面有喧嚷声,手秉烛台站起来欲要查看,只见铁失的弟弟索诺木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刺刀已经冲了进来。

拜住厉色喝道:“你等意欲何为?”言未已,索诺木已抢上一步,手起刀落,将拜住端烛台的右臂剁落地上,拜住大叫一声,随仆于地,逆党趁势乱砍。

拜住已死,铁失又带着逆党闯入帝寝。英宗时已就卧,闻声方起,正在披衣下床,逆党已经劈门而入。英宗忙叫宿卫护驾,谁知卫士们不知去向,铁失居然走至榻前,亲自动手,把刀一挥,将英宗杀死。

这个血腥之夜,便是著名的“南坡之变”。年仅二十岁的英宗和年仅二十五岁的拜住,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被逆臣所杀。《元史》记述极为简略,仅“以铁失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铁失、赤斤铁木儿杀丞相拜住,遂弑帝于行幄”这么简单的一句。

以上描述,则是借用蔡东藩《元史通俗演义》的桥段。虽说不上身临其境,但铁失一党的凶残,英宗、拜住的无助,也已绘声绘色。

蒙古贵族有力量“诛暴君伐无道”

英宗和拜住的遇害,后世多有惋惜,有说法认为:“以先帝之刚明英断,丞相之公平秉直,使天假以年……则其规举施设将大有可观者。自古忠臣义士,欲除奸邪,率为小人所构,宁非天耶?宁非天耶?”

不过,如前所述,元英宗虽然有锐意进取、治国安民的志向,但也是一个很情绪化,做事过于狠辣的人物。如果他在位日久,元朝完成集中皇权的建设,是否真是好事,是不可定论的。例如,他在生命结束前五个月做的一件事,便是元朝唯一的一起文字狱。

而这起文字狱的罹难者,是南宋恭帝赵显。

赵㬎投降后,被北迁大都。世祖忽必烈封他为“瀛国公”,安置于大都居住。

但在至元十九年(1282),大都发生了中山人薛保住聚众数千人起事欲救出文天祥的事件。为了避免小皇帝被人利用,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十月将赵显送到吐蕃萨迦寺学习佛法。

赵㬎继承了赵宋皇族善于学习的基因,在高原苦寒之地竟然很快掌握了藏语、藏文,并对佛法有了精深的研究,翻译了《四明入证论》《百法明门论》等经典,还成为萨迦寺的“本波讲师”,也就是主持讲经的老师。

藏人对这位前朝皇族高僧很尊重,称之为“蛮子合尊”。“蛮子”是蒙古、吐蕃人对江南汉人的称呼,并无鄙视的意思,很多蒙古人自己起名就叫“蛮子”,而“合尊”是对于出家为僧的皇室子孙的尊称。

到至治三年(1323)时,赵㬎已经五十二岁了,他原本可以在雪域高原得享天年,可就在这年四月,英宗下诏将他处死。

大宋末代皇帝

出家也逃不了元朝版康熙的屠刀

赵㬎被杀的原因,一般都记载为“文字狱”,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这首诗表达了他还念故国家乡的情怀,英宗看到,认为有不臣之心,于是痛下杀手。

但是,“黄金台”是大都八景之一,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也说“此宋幼主在京师所作也”。此时赵㬎已经离开大都数十年,一篇旧作会让英宗起杀心,有些牵强。

还有种说法,是有占卜师向英宗提出西方有僧人反叛,英宗派人调查,发现在吐蕃有很多人跟随了蛮子合尊赵㬎,于是将他处死  。

在至治三年三月,确实有西番参卜郎(今四川理塘北)诸族叛乱,英宗敕镇西武靖王搠思班等发兵讨伐,正好可以印证这一说法。

不过,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英宗进行了元朝第一起,也是唯一的一起文字狱,并用赵㬎祭了刀。

文字狱对于文化及世道人心的损害无需笔者多言。英宗如果能够活下去,会不会让元朝如清朝一样,大兴文字狱?从他杀赵显一事来看,答案并不乐观。

也许包罗万象、胸怀宽广的元朝将不复存在,张养浩、马致远、萨都剌、贯云石、王实甫等璀璨的名字,也许将是罹难于文字之祸的牺牲者。

史册之中的英宗是一位中道崩殂的英主,但纵观他三年的帝王生涯,优点和缺点一样醒目,天若假年,他会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委实难以定论。如要笔者对他有所评价,也只能说一句“欲称英主却又休”了。


班布尔汗兄的大作《细读元朝一百六十年》近日上架,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元史通俗读物,对于历史事件的实质审视极为透彻,也纠正了大量流行的对元朝的谬见,大司马已读完,强烈推荐,值得入手!

(0)

相关推荐